上海市政总院65年奋进路:建设美丽中国 创造美好生活

来源:解放日报 2019-11-25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4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政总院”)建院第65周年。

因国家发展而生,因国家发展而兴。1954年,市政总院作为部属设计院成立,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她怀着“创造城市未来,追求和谐卓越”的核心理念,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服务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从黄浦江畔到苏州河水,从南浦大桥到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从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到港珠澳大桥……一代又一代市政总院人,用智慧、用闯劲、用行动将国家战略、城市需求落到实处,让美丽城市的画卷从梦想走向现实。

65年了,市政总院历久弥新、激情仍在。新一代市政总院人,正循着前辈足迹,传承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担负起新使命。“一代代市政总院人接续奋斗,坚守初心,使命担当,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际,市政总院更应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城市高质量高品质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而贡献我们的智慧!”市政总院董事长周军说。

从单一到综合  不变的是闯劲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为一体,建设条件复杂、技术覆盖面广、涉及专业多,管理、设计和施工难度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

对市政总院而言,它有着特殊意义:这座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最具挑战性的跨海工程,由市政总院作为主办人,联合多家单位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这是市政总院响应国家战略、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又一次尝试,是专业领域对市政总院的又一次肯定。这离不开市政总院人在路桥建设中积累的经验,也离不开市政总院坚持转型发展的支撑。

65年来,市政总院从一家只有3个专业的工程设计单位,发展成为专业齐全,涉及规划、工程设计和咨询、工程建设总承包及项目管理全过程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路桥建设为例,市政总院从最初的修路造桥,延伸到跨江大桥、跨海大桥、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屡创“中国第一”“世界之最”。如果没有一种闯劲,很难在短短数十年完成这样的技术进步。

闯劲,根植于对城市发展、国家战略的关切中。

20多年前,改革开放为城市发展提速,上海的交通需求随之增加。为了突破交通矛盾这一掣肘,上海规划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市高架快速干道——内环高架。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世行贷款的城市交通项目,设计单位市政总院顶住巨大压力,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际踏勘,结合上海实际情况,最终确定采用全线高架方案。

10多年前,东海之滨。市政总院人经过无数次踏勘、研究、论证,以高标准设计出基准期100年的大桥——东海大桥。这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将洋山港区所在的孤岛与大陆连成一体,助力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今天,东海大桥依然在风浪中坚挺如初。

不惧艰苦环境、不畏工程难题的闯劲,让市政总院不断突破,完成一项项技术储备,让新时代下的修路造桥,向综合性、全过程延伸,有了不一样的“含金量”。

机场交通枢纽尤为典型,这类系统工程涉及多种交通,专业多、难度大。市政总院以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在全国十大机场交通枢纽设计中承接了七项,包括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浦东机场三期建设,负责浦东捷运工程,在国内首次采用胶轮制式的“自动旅客运输系统(APM)技术”,提高运营管理能力。

传统优势领域释放新活力。正在建设的上海第二条东西向大动脉——北横通道,横跨市中心六区。城市经过大规模开发之后,建设难度比过去有了大幅提升。市政总院在规划方案中数易其稿,最终决定全线一半以上走地下。依托北横通道项目隧道结构设计的BIM技术应用,市政总院还获得了全球性BIM竞赛——Be全球创新奖,彰显创新实力。

响应长三角综合交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市政总院“闯入”市域铁路领域,设计出温州市域铁路S2线。目前,《上海市域铁路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启动。正在开工的上海市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工程,连接虹桥枢纽和浦东机场,由市政总院负责全线勘察、沿线相关的市政配套设计和协调工作。

65年,市政总院重重闯关,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交通互联互通扮演了重要角色,也走出自己一条创新之路、奋进之路,服务全国之路。

从求量到求质  不变的是创新

今年10月,市政总院收到一份特别的任务——负责杨树浦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EPC总承包。杨树浦水厂是中国供水行业建厂最早、生产能力最大的现代化自来水厂,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百年发展;市政总院,是国内最早从事给排水工程设计的企业。两员“老将”在特殊的时间点相遇,共同聚焦高水准高品质改造,迸发新的生机。

人与城因水而生。如今,上海人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水哗哗流出;走到河边,看到的是绿荫清水。为了这一捧净水,市政总院付出了长达数十年的努力。

市政总院从给排水专业起家,扎根水处理行业。上世纪50年代,设计师在绘图板上一笔又一笔手绘之下,完成了开篇之作——洛阳涧西工业区给水排水工程。多年来通过不断创新,逐步奠定了在市政给排水设计领域的龙头地位。

在供水方面,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提升,市政总院始终参与其中。1984年,由市政总院参与设计的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创下了数个全国之最。这一工程,缓解了当时上海市民饮水水质问题。当活水进入水库,再流淌到千万家,必须经过各大水厂的深度处理。在给水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市政总院,也参与设计了青草沙水源地、长桥水厂、南市水厂、金海水厂,成为保障上海人喝水的幕后功臣。

本着“立足上海,拓展全国,接轨世界”的发展战略,市政总院成功完成了上海和其它省市一大批雨污水系统规划、设计工程。包括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上海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自1954年至今,市政总院团队研究的污水高效处理技术推广应用于全国120座大型污水厂,占全国大型厂总数量的30%,总规模近3000万m3/d。

秉持“以人为本,创造一流”的设计理念,市政总院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曾经黑臭的苏州河,经过几代市政总院人的不懈努力,污水治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陆续实施,恢复了原有的美丽动人,还上海人一条干净的母亲河,上海的城市水环境也因此焕然一新。目前,“苏四期”也在加紧推进中。

变的是工作环境、设计方式,不变的是创新本身。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中,市政总院又跨前一步,为苏州河清淤底泥找到出路。通过“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究和论证,苏州河底泥被用来做陶粒,加在建筑材料中,减重量、又保温,这项技术和其它技术一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求量到求质,背后是理念的转变。

水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再是仅靠传统的末端治理,而要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处理”转变,实现河道“水清、岸绿”。当前,全国正在进行新一轮河道治理“大会战”,市政总院以建设美好城市为己任,系统提升治理技术,从末端治理到强化源头控制、过程、末端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思路转变。如市政总院承担的池州市清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系统识别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从整个城市流域进行综合解决;黑臭整治示范城市的马鞍山市黑臭整治已见成效,有28条水体基本消除黑臭。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市政总院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参与了长江大保护项目——芜湖市城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一期、二期等项目,将芜湖市打造成长江大保护水环境整治先行先试样板。

创新要有引擎。市政总院先后成立12个技术中心,专攻前沿技术,培育技术人才。其中,“城市内涝防控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获得上海市科委的“上海市排水系统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升级成为市级研究中心。借助核心技术,市政总院积极推进成果产业化,2016年在白龙港污水厂除臭工程中,成功实现从“SMEDI设计”到“SMEDI制造”。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市政总院党委书记张辰,就是市政总院不断精钻水务领域过程中涌现出的人才。在他看来,水务领域的持久活力,就是市政总院不断创新的一个缩影。“市政总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技术管理手段,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新时代,市政总院将始终如一,传承弘扬创新、工匠基因,更好服务全国城市建设。”他表示。

从地上到地下  不变的是引领

1991年,地下空间建设《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由此,地下空间开发逐渐成为一大趋势。

时隔28年,全球地下空间开发行业再度发声。今年10月底,全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海宣言》发布。这一份宣言,由市政总院组织编制,立足中国实践,总结普适规律,向全球提供地下空间开发的“中国智慧”。

为何它具备引领意义?地下空间本身作为地面空间的延伸与拓展,不仅引领城市的立体发展,更能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城市开发新领域中,市政总院又提出了新的开发理念——

《上海宣言》中提出:要利用地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慢行交通;提高地块连通性增强(商业等)城市活力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韧性增强城市综合抗灾能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

这是一种理念的革新,背后是市政总院十几年前瞻研究的成果,是通过无数工程积淀的技术总结。

2004年,市政总院成立以“地下空间”命名的专业设计院,开创了国内业界之先河。这是市政总院首次搭建平台,提供地下空间开发优质服务。成立至今,地下空间板块历经了研究探索、技术储备到专业部门壮大、项目市场全国扩展成熟的蜕变。

2016年,市政总院受上海市科委委托,牵头成立“上海市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地下空间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如,大断面矩形盾构技术、地下道路隧道预制拼装技术、城市地下道路运营安全保障技术、综合管廊预制拼装和智慧化综合运营管理技术、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物联接入平台等。

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市政总院提出“将片区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打造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整合的大平台”理念,为高品质成片区城市开发又走出了一条新路。

在苏州金鸡湖中心广场项目中,市政总院利用这个先进理念,将轨道交通、地下人行系统、地下车行系统、城市隧道、综合管廊、能源中心、停车设施、地下商业服务、城市河道、人防等诸多功能成功的融合为一个地下综合体,实现了近50万平方米片区型地下空间整体开发,使苏州中心广场成为国内已经投入运营的城市CBD综合整体开发项目的标杆。

十多年来,市政总院发挥自身专业综合、技术领先、全过程咨询、全周期服务的特点,聚焦地下空间规划和设计、区域综合开发、城市道路隧道、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专业领域,先后承担或参与了上海外滩通道、北横通道、武汉王家墩商务区、深圳前海、南京江北新区、雄安新区等一大批国内地下空间重点地区开发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编制了《城市地下空间基本术语标准》《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标准》等行业和国家标准规范,设立上海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不断引领地下空间行业的发展实践。

从功能到感知  不变的是初心

市政总院,因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而诞生。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城市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使用功能,反而更加强调一种情感联系。因此,市政总院的服务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从聚焦功能实用转变为关注人的综合感知。

近年来,市政总院通过实践,将这一抽象概念逐步具象化、成功落地。“景感”是将人文价值提升到一个科学的高度,来反哺城市的设计与建设,尤其关注人与场景的情感联结。

早在2007年,市政总院就尝试在浦东滨江大道中,将防汛和景观结合,并保留历史留下的船厂印迹,使其成为集防汛墙体、江边大道、亲水平台、音乐喷泉、游艇码头于一体的一个综合型景观工程。

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正式贯通。在这项综合性项目中,市政总院参与总体设计建设,实现了多专业高度协同。根据景观总体布局,技术人员调整了道路线形,不断完善断面布置,让滨江道路可以同时满足车行及慢行需求。考虑到绿色生态,技术人员还采用环保铺装材料。在城市更新方面,技术人员保留了一部分原有建筑。建筑外墙通过精心设计,风格色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提升了沿江景观整体品质;建筑功能得到更新,满足了现代人的游憩功能。在滨水地区,防汛墙扮演着重要角色。技术人员通过巧妙设计,对现状未达标防汛墙进行达标改造,从而满足防汛安全和景观体验的双重需求。

在迎接进博会期间,市政总院又将景感进一步细化,对浦江沿岸进行景观照明改造,并对南浦、杨浦、卢浦大桥进行集体换装。

以黄浦区滨江景观照明改造更新工程为例,市政总院以文化、艺术为载体,运用新科技、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延展公共空间表现形态,科艺融合提升城市魅力。

全线8.3公里外滩滨江岸线,两大立面共180多栋楼宇的灯光照明,总长1.2公里的“外滩经典万国建筑群”是最核心的部分。针对33幢历史建筑,市政总院首次提出并运用了音乐与光影相结合的沉浸式景观设计手法,在凸显历史保护建筑本色风采的同时,挖掘提升区域的旅游文化价值,利用音乐和动态灯光共同演绎外滩故事,上海精神。

市政总院牵头的工程团队中不仅有灯光设计师、工程人员,还请来多媒体艺术指导。近800名工程技术人员昼夜奋战,动用各种施工车辆80台,运用双色温加RDM反馈技术,安装各类灯具3万余套,更是在沿岸堤墙上、瀑布水景后以及水下增设了5万个灯点。

“如今,市政总院约75%项目在全国各个城市。回顾65年,市政总院从扎根上海到走向全国,始终坚持紧跟国家战略、掌握市场需求、钻研前瞻技术。”市政总院总裁张亮表示。未来市政总院将坚持创新为根本发展动力,抓住智慧城市、智能建造、环保领域等新兴业务机遇,服务国家建设,创造美好生活。

“台风过境无积水”的背后……

今年8月,台风“利奇马”带来强降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却没有产生积水。这并非因为“老天眷顾”,而是一次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发挥了价值。

2016年4月,上海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选取位于临港内面积79平方公里作为试点区。海绵城市,是创新型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市政总院作为牵头单位,为临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持,在策划、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运维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控,协助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平台,实现了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智慧调度。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临港试点区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在海绵型小区方面,26个已建住宅小区实现了海绵化改造,改造小区总面积达到200公顷。房地产新开发项目制定了海绵化管控要求,未来也将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临港试点区新建和改建的海绵型道路共计36公里,其中21公里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此外,学校、公园绿地、河湖水体等不同性质用地也已经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范畴。

“台风过境无积水”,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一次理念的提升。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绿色发展理念,不只靠绿色技术的叠加,更是多专业融合、全系统建设、全过程管控的实现。

以海绵城市为例,在硬件升级之后,还要依靠完备软件才能实现科学调度。临港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集硬件监测设备和软件系统为一身,包括集成站、岸边站、管网流量计、雨量计、监测系统、决策系统、设施运维系统等。管控平台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融合“弹性城市”理念,使用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

“台风过境无积水”,背后更是多年技术积淀的结果。市政总院坚持顶层设计,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国家队”。2015年,市政总院成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牵头成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工作委员会,凭借在雨洪管理方面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多专业融合的优势,相继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顶层设计、规划和方案编制。先后为20多个城市编制海绵城市、排水防涝相关规划和系统实施方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类项目30余项。

契合城市需求  新兴环保领域成亮点

上海在今年7月启动垃圾强制分类,除了前段居民分类、中端转运分类,末端处置环节尤为关键。

在上海加紧上马的末端处置项目中,市政总院扮演着重要角色,走在国内技术前沿——

今年9月份,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场四期渗滤液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完工,将老龄渗滤液实现资源化。多项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将产生示范作用。

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上海市规模最大的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它以“环保节能、资源循环、环境友好、海绵生态”等设计要素为指引,引领未来国内湿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方向。

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计划于2020年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将成为世界处置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焚烧项目……

以给排水起家的市政总院,固废处置还属于年轻专业,为何能迅速走上技术前沿?

这得益于企业多年前的前瞻性研究。早在十几年前,市政总院就组建团队,逐步培养出一支专业咨询设计团队。

这支由建设部首批核准从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科研、设计与咨询的专业队伍,拥有多项领先技术,如垃圾水陆联运技术、危废焚烧集成技术、可目测巡视型危废刚性填埋技术、厨余垃圾干式厌氧集成技术、老龄化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同时具备规划、咨询、设计以及EPC工程总承包等全过程服务能力。

如今,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新时尚,资源再利用站上“风口”,早有准备的市政总院有十足底气走出去。市政总院在固废领域从扎根上海到服务全国,先后承担了固体废物收集转运、综合处理、填埋处理、焚烧处理、以及餐厨厌氧、渗滤液处理等工程数百项。包括:青岛太原路固体废弃物中转站迁建工程、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厦门市工业废物处置中心项目、江阴市秦望山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等。

结合城市发展热点,市政总院审时度势积极开拓新兴业务。除了固废处置,还在土壤修复等领域积极布局。一方面成立了“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申环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高标准发展土壤调查与修复专业;另一方面,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咨询、工程施工及技术研发团队,提供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工程施工、药剂研发销售以及修复设备开发等服务。

自2013年发展至今,市政总院已累积承接700余个场地环境调查项目、60余项修复方案设计项目和15项修复工程施工项目,年合同额由最初的5万元跨越式增长到年最高超亿元。

城市这项“减法”  为美丽街区绣花穿线

今年,人们发现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细微变化:街面上的“蛛网”、道路上的路杆逐渐消失。崭新的黑色综合杆竖了起来,甚至搭载了5G设备……

自去年起,上海启动新一轮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智慧城市建设做“加法”。但要实现集约化管理,把道路还给行人,把清爽还给天空,首先要做“减法”。

面对这样的城市管理难题,市政总院给出的答案是“合杆”。

合杆,是把路灯、指示牌、红绿灯、监控探头等等各种杆体集成整合,将架空线路入地,让“杆件森林”变通透。各种各样的设备在便利的综合杆上各得其所,城市道路空间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也便水到渠成。市政总院担任主编单位,负责《上海市道路合杆整治技术导则》的编制,为上海合杆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2018年,市政总院以EPC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方式,承担了上海约70%的合杆整治项目,包括徐汇区、黄浦区、虹口区、杨浦区近70公里道路。在综合杆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多次对实施路段进行周密的踏勘调研,征询相关权属单位的意见和需求,在“能合则合”的基本原则之上,因地制宜开展“一路一方案”乃至“一杆一方案”的精细化设计。针对既有道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的现状,市政总院的技术人员长期在一线提供现场技术支撑,将问题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在全市已实施的百余公里合杆道路上,平均减杆率达到了68%。

“减法”做完,更重要的是做好“加法”。综合杆看似只是一根杆子,实则是一整套系统。从基础设施“工程”入手,实现“合杆、合管、合箱”全体系设施整合。前端有综合杆,后端有综合箱,其间排好了综合管道——综合杆设施系统,为将来智慧设施的加装实施和换代升级准备了“充分必要条件”。

合杆将用新型感知技术和综合管理机制,把传统仅用于行车、走人的“纯承载”道路,升级成“可感知、有思维、泛连接、云统筹”的全要素一体化城市道路感知服务空间。同时,以网格化遍布的方式,满足特殊地区道路、广场等公共区域典型警情事件监测预警需要,服务国家安全和区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