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上海乡村该有的样子”

来源:解放日报 2019-08-05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14

编者按:上海正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批9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已完成既定建设任务,第二批28个示范村创建工作已全面启动。通过示范村建设,上海积极探索超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振兴举措。

这些示范村建设和推进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有何特色亮点?近期,记者采访多个示范村,了解发现各村在村容村貌提升更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社会治理迸发活力等方面的特色亮点,今起陆续刊出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 杜晨薇

入夏,吴房村里的蝉鸣声更足了。村民老吴每天都会起个大早,趁宁静时分,和着虫语,把村庄里里外外逛个遍。老吴说,在吴房村住了大半辈子,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家乡会“眨眼之间”变成“世外桃源”,如今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瓦,他都恨不得伸手去摸摸,记牢那种惊喜而又满足的感觉。

作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在过去一年里的蜕变,不光让村里千百个“老吴”欣慰,也带给村外人以震撼与讶异——这还是我们熟悉的农村吗?“三分黑七分白”的江南水乡建筑风貌,小桥流水人家的乡间野趣,还有企业、工作室、民宿、餐厅的混搭业态格局,细细忖来,人们反倒觉得,这恐怕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农村该有的样子。

规划先行绘就一幅山水画

其实一年前的今天,吴房村毫不起眼。灰暗、低矮的农房,破损不便的村道……除了深藏村里的一颗百年老榆树、一幢百年老屋,能唤起本地人的共同记忆外,几乎说不出什么故事。

然而变化几乎在转瞬间发生。今年1月,记者来到正在改造施工中的吴房村,粉墙黛瓦江南水景已露端倪,从平庄公路往里走,三幢联排的江南小院映入眼帘;再深入南部腹地,数十栋带着现代元素、参差错落的水乡建筑紧张有序地装修。

而今再来,吴房村更是活脱脱“长”成一幅山水画。桃林里,金灿灿的桃子半掩在叶下,诱人的香气弥漫田野;百年老宅已换上一身素白,农家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酒坛、磨盘、竹筐成了她最美的饰物;石板路上,艳丽的、素淡的花高低错落,自顾自盛放,比城市绿化多了几分野趣;拱起身子的木栈桥,像是一抹低调的虹,点缀在碧波荡漾的水岸上……

吴房村的变化始于规划。在整个奉贤区,青村镇是最早启动乡村规划的。2018年8月,吴房村获批入选上海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时,《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村庄规划(2018—2035)》已经同步出炉公示。所以,吴房村的这次“变脸”几乎可以说是从图纸上“临摹”下来的。青村镇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你今天在图纸上看见的一切,都是你明天能亲手触摸到的地方。“不规划,不动工”的原则,贯穿着吴房改造建设的始终。

建设过程中,通过田园景观规划和风貌设计引导,施工方先期对古宅、古桥、古牌坊等历史文化古迹资源进行梳理后,修旧如旧;再把江南水乡元素和海派民居特色融入整体风貌管控之中,一点点刻画出绿田粉墙黛瓦、曲径回廊古木、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桃花村。这种规划先行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吴房村改造项目得以在合理、专业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和反复。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吴房村一期改造项目于今年5月揭开面纱后,慕名的人们蜂拥而至。不仅每周迎来大量都市中人探访,还受到诸多旅行社青睐,吸引游客前往。而吴房村内及周边各地百姓也不时来看看,多数投来艳羡的眼光。不少项目外村民甚至反复询问村干部,“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们家改造?”

吸引优质资源资本集聚

整个吴房村的改造项目分成两期。当下看到的一期项目为先行先试区,涉及吴房村1、2、9三个小组,75户村民,内设产业板块、创业板块、活动板块及配套板块,定位为一个集黄桃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一体的园区。而光是这样,已然投入1.4亿元,举国内诸多大型设计院、顶尖设计师之全力。吴房村村干部说,如果单靠我们自己,这几乎是完不成的任务,“这么顶尖的资源哪里肯来。”

然而吴房村是个“幸运儿”,在入选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列后,上海市属国有资本运营平台——上海国盛集团就立马带动社会资本,一起成立上海思尔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组织负责吴房村的建设运营。其整体风貌设计则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承接,引入全域设计理念,将视野所见的每一处风景,都纳入综合设计范畴,弥补了传统专项设计所忽视的整体风貌的把控。

据了解,思尔腾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国盛旗下盛石资本占股35%,浙江思画占股30%,恒润文化集团占股5%,形成了具有专业开发经验的市场主体与村级、镇级集体经济共同参与开发运营的模式。项目运营方负责人吴志飞介绍,通过思尔腾公司进行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农产品种植、精品民宿开发、招商运营,吴房村一期项目一经落成,就迅速引入上海美院乡村艺术中心、中国美院乡村工作站、著名国画家吴山明大师工作室、亦师亦友艺术家组织、越剧演员吴群工作室等27家企业、机构,有些已完成装修,有些甚至开始办公。  下转◆7版

(上接第1版)此外,思尔腾公司还与市农科院、江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合作,正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黄桃产业园。接下来还会打造“十里桃花”旅游休闲观光路,逐步形成村内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格局。市场主体的深度参与带来了资本、资源的高度集聚,推动各类优质资源资本集聚辐射乡村振兴。除了首期项目的投资外,各市场主体后续还将以基金为通道,继续整合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政府等多方力量。

探索盘活土地资源之路

在市场资本进入吴房村以前,区里、镇里乃至村里都已经仔仔细细盘算过这笔账——“村里有啥?靠啥吸引别人?”算来算去,这个长期属于“经济薄弱村”的纯农地区,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这1447亩农用地和481户空置率极高的宅基地。

可过去几十年里,这些资源并没有真正发挥实效,不光村集体收入不景气,村内开支长期仰赖财政转移支付和综合帮扶,老百姓自己也“口袋空空”,收入大都靠零星种植几亩黄桃。这“土疙瘩”究竟能不能变成“金疙瘩”?此次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吴房村就试点探索了一条盘活土地资源之路。

一个个企业、工作室怎么能够进驻吴房村?就靠老百姓自愿的宅基地流转。一期项目中,61户村民把自己的房子,以20年租期流转给了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出面,转租给企业。老百姓得了多少实惠?以吴房村119号民宅为例,房屋共255平方米,以前老百姓自己出租,一年顶多收入0.48万元,现在租给村里,租金收入5.23万元,涨幅十倍都不止。而村集体经济,也靠着宅基地转租留足了赚头——企业年税收必须达到200万元以上才能进驻,这笔税收中的一部分和后续产生的红利,也将落实在村集体的账上。税金加租金,宅基地真就成了老百姓的“金饭碗”。

这还不算,原先散落在村民手中的700亩农用地,也趁着这次改造一并收回,目前已流转85%。接下来,思尔腾公司就要用它们来实现黄桃的集约化种植。村民不再当“桃农”,而是可以受聘成为大型黄桃合作社的“养护专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不说,生活也有了保障。此外,一期园区提供物业管理、颐养公寓服务管理等公益性就业岗位,也优先招录本村村民,吸纳富余劳动力,人均就业月收入2500元,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了转变的机遇,农民,不再是“一辈子的职业”。根据青村镇总的测算,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区域内村民户均年增收10万元,其中租金户均3万元、分红户均3万元、就业收入户均4万元。

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边缘,不少像吴房村一样,拥有农业禀赋、土地资源的乡村,深陷“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困境。通过新的规划改造,吴房村走出了盘活“沉默资源”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