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携手黄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际化的上海:百年外滩 璀璨黄浦”推介活动期间,上海市黄浦区区委书记、区长杲云接受了界面新闻的独家专访。外滩建筑群新一轮的“腾笼换鸟”、支持外资金融发展多措并举的“组合拳”、坚定不移发展新金融的“四个聚焦”……在采访中,杲云介绍了黄浦区正在实施的多个金融“大动作”,由此勾勒出了一张由深厚金融底蕴和创新金融基因所汇聚而成的外滩新名片。
界面:作为上海金融“一城一带”(即陆家嘴金融城和外滩金融集聚带)战略布局中的核心组成,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已经深耕近10年。我们注意到,近期外滩在推进“第一立面”(即临江建筑群)功能置换的基础上,同步启动了“第二立面”(即非临江的外滩建筑群)功能置换工作。能否为我们介绍下这一拓展空间上的“大动作”其背后的实施初衷和具体规划。
杲云:黄浦外滩是上海近现代金融业的发祥地,外滩的这些老大楼本来就是解放前诸多金融机构的集聚地。随着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也看中了外滩区域。如何在修缮保护中更好地传承外滩金融基因,挖掘老大楼的金融文脉、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建筑的历史价值,是个重要课题。我们梳理了下,整个外滩区域涵盖30个历史风貌街坊,仅外滩金融集聚带范围内就有160多幢老大楼,其中100多栋都是历史保护建筑。
黄浦区从2009年开始加大对外滩“第一立面”的功能置换和更新改造,建筑风貌已经得到极大改善,吸引了很多中外知名的金融机构纷纷入驻,也引进了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和功能性机构。截止目前,整个外滩区域集聚了近600家持证金融机构,包括类金融机构加在一起大概有3000多家。随着外滩金融集聚带影响力不断提升,也使得现有老大楼载体资源非常稀缺。因此我们开始积极启动“第二立面”的功能置换,提出“再塑新功能,再塑新风貌”,让非临江的外滩老大楼发挥新作用,为上海金融中心发展提供更多的载体。
我们计划通过市、区联手,用市场化的机制推进这一工作。一是与久事集团合作加快推进外滩源二期开发,现有楼宇建筑面积大约是13万平方米,目前正积极开展初步建筑风貌评估;二是与上海地产集团合作开发160街坊老市府大楼项目;三是与光明集团合作开发190街坊,四是与览海控股和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合作开发187街坊国际医疗中心项目。通过与不同企业合作进行置换和修缮,把这些老大楼资源盘活,为优质金融资源集聚提供载体保障,更高效地将标志性老大楼资源配置给功能性项目,有效对接中外金融机构发展的多样化选择,重现金融外滩经典魅力。
界面: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哪些挑战,要如何解决?
杲云:外滩“第二立面”涉及的项目多、体量大,功能性开发要求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并存,有不少挑战。比如,如何通过房屋征收,快速实现房屋腾空置换;如何确定专业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制定针对性的修缮保护和功能置换方案;如何更好汇聚各方力量,以点带面地推动外滩第二立面整体环境改善和功能提升。我们将结合外滩区域的实际情况,聚焦政策、机制和资金三个方面,积极创新探索,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历史风貌保护项目开发路径。
界面:中国在今年迎来了加入WTO之后的第二轮大规模金融业对外开放,黄浦区如何在这一加快开放的进程中抓住机会,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促进外资金融机构的落户?有哪些相应的举措?
杲云:总书记4月份在博鳌论坛上向全球宣布进一步对外开放,这对黄浦区是非常重要的机遇。所以我们专门研究,并即将出台《外滩金融集聚带关于服务上海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外资金融发展的若干意见》,希望以此为契机,在政策上进一步聚焦,在工作举措上加强对外资金融的支持力度。
具体分为三大方面。第一是,进一步支持外资金融集聚发展。首先,我们要加大开放领域外资金融的吸引力度,重点支持国际金融基础设施设立相关机构,比如外资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保险以及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等。其次,我们鼓励已经入驻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金融机构主动与外资进行合作,进一步提高外滩金融集聚带外资金融的比重与能级。此外,我们还将加速集聚服务外资金融的各类机构,重点的鼓励政策包括支持外资金融设立代表处等办事联络机构;支持国际性金融行业组织、研究机构设立各类相关机构,放宽外资金融服务公司开展信用评级服务的限制,对外商投资征信机构实行国民待遇,支持外商投资金融科技等新兴技术公司和外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的集聚发展等。另外,我们还将加强外资金融集聚发展的全方位支持,对落户外滩金融集聚带的新设外资金融相关机构,在企业开办、办公租赁、发展奖励、人才服务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探索多元化支持方式,积极参与外资金融相关机构的设立。第二是,进一步推动外资金融创新发展。鼓励外资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参与自贸区先行先试,创新支持科创中心建设。第三是,进一步优化外资金融发展环境。黄浦区政府提出,要在外滩探索设立专门服务外资金融的法定机构“外滩金融发展局”,包括也要成立“外滩外资金融发展促进会”,积极搭建政府与外资金融机构、机构与机构之间沟通交流、合作展示的平台。同时在行政服务中心将专门设立外资金融服务专窗。我们还提出,要建立外资金融人才的服务机构。打造服务外资金融的生态服务链等等。
通过这三个方面,能够使得我们在国家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下,能够有更多的外资金融集聚外滩,同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界面:新金融一直是外滩金融集聚带发展的重要特色,黄浦区也是最早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区域。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结合金融产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黄浦主要希望引入和培育什么领域的新金融企业在区内形成集聚?
杲云:外滩金融集聚带当初设想的功能定位和路径选择就是新金融。2013年就曾专门出台了针对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发展的扶持政策,2016年又出台了普惠金融的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发布和实施,使得一批新金融机构在外滩形成更好的集聚效应。
我们有第一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宏慧盟智园),也有第一个互联网金融持牌机构(众安在线),还有第一个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通过那么多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第一”,使得新金融有了很好的集聚效应。更关键的是,这几年新金融的发展势头非常好,黄浦新金融的营业额基本上每年都以20%-30%的增长速度发展,对黄浦的贡献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接下来还是坚定不移,把新金融作为我们重要的发展方向,下一步将重点聚焦四个方向:一是保障“功能性驱动的新金融”。主要是与国家、上海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相衔接的一些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性新机构,比如支付体系、清算机构(CIPS)、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票交所)、金融智库、行业组织(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CCP12)等,通过这些机构带动金融机构发展。二是打造“财富驱动的新金融”,主要是与资产管理需求增长相衔接的全球跨境投融资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第三是“技术驱动的新金融”,重点围绕移动支付、智能投顾、区块链等发展,进一步加快创新型金融机构、先进金融科技公司集聚。第四是“普惠需求驱动的新金融”。
界面:在实现金融创新发展的同时,风险防控也是新金融产业中面临的严峻挑战。黄浦在新型金融风险监测和防范方面是怎么部署的?
杲云:金融发展是把双刃剑,尤其中央现在特别强调防范金融风险。黄浦在当初确定新金融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时候,就把风险防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
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主要有几项重点举措:第一是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提升信息化、精细化、社会化水平。包括健全类金融企业信息库,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完善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第二是建立完善跨部门的联动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第一时间研判掌握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及维稳工作动态,提升处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第三,对于黄浦区尤其外滩金融集聚带,我们加大了巡查力度。比如,我们把每栋楼的物业动员起来,如果出现人员集聚等异常现象,就直接介入了解,发挥基层作用,构建风险防范共治格局。第四是加大对金融防范的宣教工作,提升老百姓辨识金融风险的能力。总体而言,黄浦金融特别是外滩金融集聚带整体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界面:黄浦多次强调,要积极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具体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的工作思路和重点是什么?在自贸改革联动上有什么案例可以分享。
杲云: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城一带”核心功能区,黄浦全面跟踪自贸区金融改革进程,深入研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安排与黄浦金融发展的结合点,积极争取金融创新试点。深化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战略合作,全力争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同步享受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比如,上海清算所陆续推出的“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清算业务”、“自贸区债券柜台业务”、“自贸区跨境债券业务细则”,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版”和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价格指数体系“上海金”,上海航运金融协会的“保险产品注册制”等都成为自贸金融创新重要案例。
同时,随着国家金融开放的步伐加快,自贸试验区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将把握机遇,发挥更大作用。我们鼓励外资金融创新参与自贸区先行先试。包括积极参与股市、债市的互联互通,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支持境外创新企业在沪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开立自由贸易账户,创新并积极拓展自由贸易账户的使用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参与外商股权投资企业试点(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QDLP)。包括未来自由贸易港可能出现的对金融方面新的业务需求,我们也鼓励它们先做一些研究和改革方案设计,一旦条件成熟就积极参与其中。
界面:百年前,上海乃至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诞生于外滩,有深厚的金融底蕴和创新的金融基因相汇聚而成的新时代外滩,希望打造出怎样新的内涵和亮点?
杲云:外滩金融集聚带应该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标志性的区域。外滩及腹地区域将形成区位优越、品质高尚、文脉深厚、设施便利的精品商务载体和特色商务空间,成为树立外滩金融的形象标志和支持金融产业的特色区域。上海提出,2035年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我们想成为这个卓越全球城市中内涵最丰富,国际化程度最高,也是最经典,魅力无穷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