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啃的‘骨头’是什么?”“旧区改造!”、“哪件事最有获得感?”“城区变美啦!”、“最期待看到什么变化?”“这扇‘窗’,得不负众望!”……12月20日,黄浦区委书记杲云做客“从心出发——2019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访谈节目,与市民展开心与心的对话。
“拆”“留”并举,2025年消灭“手拎马桶”
黄浦旧区改造量居上海各区之首,截至目前,各类老旧房屋总量约180万平方米,二级以下旧里63万平方米,还有5.5万户没有卫生设施。解决这些问题,共需资金近四千亿。杲云表示,黄浦区目前提出到“十四五”末的2025年,消灭“手拎马桶”的目标。
杲云表示,黄浦区也在加快“留改”试点,他举例表示,至今难忘调研承兴里时,发现居民居住的空间极其狭小,安全隐患很大。“有些居民家走进去,像我这样的个子都站不直,有些非常矮的地方只能放一个床铺,人只能爬着进去睡觉,看到这种场景,我心情很难受,我们也在加快‘留改’试点,尽量为居民群众多增加一些空间,解决基本的卫生、厨房,使得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能够有所改善。”
“最难啃的‘骨头’,还是旧区改造。”杲云表示,原因不仅在于旧改的量全市最大,且黄浦很多旧里本身就是风貌区,原则是“留”。举例来说,老年人口多、外来人口多、低保残疾困难人群多这三“多”的宝兴里,房屋老旧且有安全隐患,但这里同时有成片的上海旧式里弄风貌,“既要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也要把历史风貌保护好。”;再如,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乔家路地块,处于老城厢的风貌保护区,是城市之根,如何在保留明清建筑风貌的同时,为未来城市发展留下空间,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杲云同时表示,欢迎居民全流程参与到美丽家园的改造中,从开始做设计做方案到实施过程,需要居民一起参与监督,改造好后,更关键的是建立长效治理新机制,需要居民继续参与到后续的管理、自治当中,“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美丽的家园真正地变美”。
南京路 “席地而坐”,小马路可逛可赏
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不断顺应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在谈到南京路的改造时,杲云表示,首先是步行街延伸东拓,能够释放更多的道路空间供游客步行休闲娱乐;第二,挖掘南京路周边的弄堂,形成特色的休闲商业、旅游观光,让游客不仅仅看到一条马路,更多的是一些上海弄堂肌理;第三,鼓励商家进行商业体的改造,拿出更多空间来让商品和消费者互动,商品避免同质,争取独门独“沪”。
杲云同时表示,南京路精细化管理制定了“席地而坐”的标准,“三无一色”:无垃圾、无污渍、无灰尘、见本色,即原来的地板、地砖、扶手是什么颜色,就见这个颜色,把室内养护的作业标准用到户外,24小时都要做到。为此,黄浦区相应职能部门优化了作业做法,责任区里有五个岗位,不同人做什么,都有标准操作流程,并创造了很多小工具,每个环卫工人有九件套工具包。
在黄浦区这扇“上海窗口”,能否再多一些可逛可赏的小马路?杲云表示,黄浦有很多支马路,很有情调,很有味道。“我们希望要有更多有温度、有特色的小店能够镶嵌在每条街上。”要实现这个目标,南昌路店招店牌的跨界共治方式值得借鉴,杲云表示,《南昌路店招店牌导则(初稿)》是由大学教授和水果店老板同桌探讨而诞生的,这体现了一种“善治”。“善治”的目标是,更多的事情不应该是政府代劳,而是由社会力量解决社会的事情。“有些需要时间,我们就留出时间、空间,让大家来磨合,让大家来协商。”
集聚专业服务业,加快培育新产业
在谈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时,杲云表示,首先,加快外滩第二立面的改造,集聚更多的金融服务业企业;打造更多类似新天地的地方,集聚更多的专业服务业;加快南京路、豫园、淮海路提升,发展商贸旅游业;同时黄浦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挥黄浦的特长、优势,发展文创产业。
第二,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杲云表示,黄浦有很强的应用场景,将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人工智能的结合;黄浦有很强的医疗服务,宜探索医疗服务、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的结合。
“要把营商环境做得更好。”杲云提出,黄浦要成为上海综合营商环境最好的区之一,从而吸引更多国内外龙头企业、总部型企业。从这些角度来谋划黄浦的发展,最终聚焦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这扇‘窗’,得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