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基层“委员联络室”10个街道实现全覆盖

来源:黄浦报 20160420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量:11

作为区政协参与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新探索,基层“委员联络室”自2013年率先在豫园街道和淮海中路街道试点以来,目前已在全区10个街道实现全覆盖。

三年多来,委员们通过“基层联络室”这一小窗口,产生了怎样的效应?解决了哪些问题?社区居民们又是如何评价身边“基层联络室”的?让记者带你一起深入社区,听听基层委员们和社区居民们怎么说。

直面短板添助力

南京东路街道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在它的正面,是光鲜靓丽的“中华第一街”,在它的背面,是脏乱拥堵的“泛云中”地区。今年,南京东路街道启动了泛云中地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谈起“泛云中”地区,区政协委员张沪生一直心有余悸。“我开车第一次碰擦,就发生在这里。”在他看来,能在“泛云中”开车的人,可以到上海任何一条马路上开车。

日前,张沪生参加南京东路街道组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短板’面对面”活动,实地查看“泛云中”地区的环境综合治理。他惊讶地发现,这里的马路变开阔了。

在讨论时,如何使市容整治常态化、长效化,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下一步,我们要把商家从‘不敢为’变成‘不愿为’,使他们真心拥护整治行动,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切实改变云中地区的环境。”区政协委员张沪生如是说。

委员们认为,在“补短板、治顽症”的过程中,“疏堵结合”固然可取,但是否“以疏为主”,仍值得商榷。如能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整个黄浦乃至整个上海的环境治理工作大有裨益。

跨界对话聚合力

田子坊是黄浦的十二张名片之一。对于这样一处“居民区、景区、创意园区”三园合一的社区治理重点,打浦桥街道不断深入探索其新的治理方式与途径。

打浦桥街道委员基层联络室发挥政协委员的界别、专业优势和“鼓与呼”作用,切实深化对田子坊“发展新课题”和“治理新模式”的探索。联络室召集对社区、园区建设管理有研究的部分委员,以及区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业界专家、田子坊管理办和居民代表等,先后4次分别围绕“现状分析、跨界对话、措施商讨和提案商定”等主题进行协商。

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围绕“传承中发展、改造中提升”、“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现代化中跨前一步、大胆探索并有所建树”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既符合传统社区发展的理念,又适应新型社区建设治理需求的具体思路和举措。

通过几次对话协商,确立了创设“田子坊专题沙龙”的机制,并研究出了几份接地气的提案,如:依托田子坊创意产业建立民间工艺传习基地、关于建立田子坊石库门生活体验区的建议、田子坊“民宿”模式需要创新发展探索等。

破解难题增推力

位于淮海中路街道的新天地是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但在其周边地区破墙开店、无证照居改非经营现象较为严重。

街道基层联络室邀请相关领域的政协委员进行实地暗访,与淮海派出所、淮海房管办、柳林工商所、城管四分队、街道城区管理科等相关负责人和部分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共同召开政协委员联系社区座谈会,从主要矛盾、适用法律、执法情况等角度,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力求将问题谈清、谈深、谈透,激发委员的深度思考和思想花火。

委员们认为,无证照居改非经营是个情、理、法交织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新天地休闲商业的辐射效应,其房屋租金回报丰厚。而且,已开出的店面已成一定规模,问题不容回避,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管理,逐步将他们纳入规范化经营的轨道。最终形成《关于治理新天地周边地区无证照居改非经营的建议》,并以政协函的形式报区政府。区工商分局等部门在了解信息后,迅速开展整治,使淡水路及其周边无照经营等现象得到遏制,多数商家步入有序经营,得到群众的肯定。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区政协委员基层联络室由了解性的活动逐渐向议政解决问题转变。政协委员也从一开始简单地传递基层民声,到亲身服务百姓,再到融入社区治理,汇通各类资源,化解社区矛盾转变。居民们都说:“联络室为社区带来了‘贴心人’,帮老百姓减少了不少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