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垃圾分类光靠居民自觉远远不够

来源:黄浦报 20160720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量:11

黄浦区早在2011年就启动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5年多来,虽然已建成了136个垃圾分类示范点,开通7万余户“绿色账户”,但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不是特别高,垃圾分类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总体看来,垃圾分类仍然处在“成长期”,离“成熟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以半淞园路街道为例,总共75个居民小区,目前只有22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实行的较为成功,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制约垃圾分类更大范围推广的原因究竟何在?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为什么呈现“冰火两重天”?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个小区,一探究竟。

居民:垃圾分类奖惩“不痛不痒”

在居民自觉性这一点上,黄浦新苑小区做得很好。记者在小区内的一处四分类垃圾投放点看到,标有“玻璃制品”的垃圾桶内堆满了各种玻璃空瓶,且没有其他材质的垃圾混入其中,“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废旧衣物”的垃圾桶各自井然有序。散落在小区四处的干湿分类垃圾投放点,也很少有居民乱投放的现象。“我们小区还开展21天垃圾分类挑战赛,每天上传垃圾分类的照片可获得抢红包的机会。”居民们都表示愿意积极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推广5年多来,现在连该小区的保姆阿姨们都积极参与其中,为绿色环保出一份力。

与黄浦新苑形成对比,一些老旧小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就没那么高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垃圾分类的奖惩机制对于居民来说实在是“不痛不痒”。居民们每天完成垃圾分类工作只能在绿色账户中获得20积分,而要集满550分才有一次参与获得一桶油的抽奖机会。至于约束性措施,则更难实行。记者了解到,201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中,对于各种不按标准进行垃圾分类投放的个人与单位都明确了需要罚款的法律责任,但这些规定的可操作性非常小,至今都没有实际处罚的先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居民完全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分不分都无所谓,分了奖励几乎没有,不分也不会处罚。”在实地探访过程中一位居民向记者这样说道。

分拣员:工作很辛苦,希望居民更自觉

分拣员是垃圾分类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还不太自觉、规范的当下,他们成了许多住宅小区垃圾分类出成效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许洪强在黄浦新苑从事垃圾分拣工作已有9年了,工作非常辛苦。每天清晨5点,他就把小区各个投放点的垃圾桶拉到分拣处进行分拣。等全部分拣完毕,他又要马不停蹄地开始新一轮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垃圾桶的垃圾不会满出、污染小区环境。这样的工作一直要持续到晚上12点才能结束。夏季,居民产生的果皮类等垃圾特别多,小许每天都能分拣出6大桶。由于工作量十分庞大,小许的妻子和儿子经常会帮助他一起工作。正在记者采访期间,小许的儿子就骑着电动三轮车,将两桶干湿垃圾拉到了分拣处。他先把其中的可回收物挑拣出来,再将剩余的垃圾逐一检查,看看居民们有没有投放错误的,他再进行二次分拣。

“虽然垃圾分拣工作很辛苦,但是看到小区整洁的环境,听到居民们满足、称赞的声音,心里总是很高兴。”小许告诉记者,他希望居民们能更加配合做好垃圾的初步分拣工作。“居民越自觉,我的工作量就越少。”

区绿化市容局:垃圾分类需要多管齐下

纵使面前困难重重,区绿化部门推进垃圾分类计划的决心并未改变。

今年以来,黄浦区围绕2016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目标,加大渗滤液、装修垃圾、酒瓶、中药渣、花泥等分类处置力度,加强居民小区、菜场湿垃圾的分类运输处置工作,确保完成“绿色账户”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推进5000户,有序组织开展“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活动。同时还将统筹协调垃圾分类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形成合力推进分类质量提升,对优秀志愿者、优秀分拣员和示范家庭等组织开展表彰活动,提高社会参与率。加强餐饮单位厨余垃圾、废弃油脂的源头监管,规范餐厨废弃油脂收运队伍管理,提高专业收运水平,联合相关单位推进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处置信息化管理工作,做好餐厨废弃油脂产生单位RFID智能卡和隔油池芯片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此外,今年还将进行“两网协同”试点,该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包括:培育主体企业公司,形成对“两网协同”共享设施网点、分拣回收人员、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将设置规范性可回收物回收网点的主体责任落实到街道,加大街道协调力度;同时叠加激励措施,加快推进“绿色账户卡”和“阿拉环保卡”卡面合一,并逐步研究两卡账户互联互通的可行方案。通过以点带面,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在全区各社区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清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最终实现“两网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