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区改革街道体制:新设“小发改委”统筹区域发展

来源:澎湃新闻 2015/03/25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量:12


3月25日,上海静安区街道体制改革方案对外公布。

据静安区介绍,该区将原来的内设机构“6部+1室”调整为“6+2”格局重新设置,新设社区人力资源办公室、社区发展办公室。其中的社区发展办公室被戏称为街道的“小发改委”,将拥有统筹区域发展的工作职能。静安区当天还举行了全区街道党工委更名揭牌仪式。

党建办剥离干部人事管理职能        

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中,各街道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要求各街道(镇)不再承担招商引资职能。

与其他区县的情况稍有不同,静安早在2007年,就已经彻底剥离了街道招商引资的工作职能,街道既没有这方面的机构设置,也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和奖励安排。另外,从2009年开始,静安区就已经进行了街道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大部制”)的改革,将街道原有的十几个科室调整为“六部一室”,对应街道职能调整了部门设置。

此次街道体制改革中,静安区特别突出加强街道的党建工作职能。

“对应这次市委1+6文件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这次又做了两个方面的重要调整。”区委常委、副区长邓小冬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说,首先是将一部分与党建工作相关性不是那么大的工作职责,比如说干部人事管理,比如说科教文等社会事业工作,从新设立的社区党建办公室中剥离出去,进一步凸显党建工作职能;其次将原有分离在外的居民区党建工作,由原属社区自治办划入党建办统筹推动。

“这样一来,静安现在设置的社区党建办将是一个统筹了区域化党建、‘两新’党建和居民区党建各个块面的、专门从事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部门,来凸显党建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邓小冬说。
“小发改委”可统筹区域发展        

此前在上海市委关于一号课题的调研报告中,曾指出街道职能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原有确定的街道的六项工作职能中,未对街道统筹区域发展的职能予以明确,街道在城市建设管理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缺乏参与权、话语权。

因此,在上海市委的文件中,明确新增了“统筹社区发展”这一工作职能,并在街道的赋权上,也明确提出了街道在规划以及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上的建议权。

“我们觉得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在这次‘6+2’的‘2’中,首先选择新增一个部门——社区发展办公室。”邓小冬说。

据邓小冬介绍,社区发展办公室是静安区在街道职能机构中的全新设置,能解决统筹社区发展的问题,拓展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收集民意和各方面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并加强发展规划以及与此相关的街道工作体制和机制的研究、设计和行驶相关的建议权;其次,该机构还要承担与社区发展相关的一些新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工作任务的落实,比如说,智慧社区的建设、法治社区的建设等这两个在“1+6”文件中非常强调的两个能力建设就放在新成立的社区发展办;第三,是统筹科教文卫体旅等社会事业,更加凸显科教文卫等各类以服务群众为导向的民生工作在社区发展中的地位。第四,把社会组织培育这个还需要大力推动的工作放在社区发展办来重点推动。

基层政府也要开发人力资源        

上海市委“一号课题”还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核心是人。

“这既是强调要把服务群众、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包括要把人才资源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核心资源,要把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和提高基层队伍能力作为新一轮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邓小冬说。

静安区此次推出的街道体制改革,把“6+2”中的第二个权限放给了队伍建设这一块,新设置社区人力资源办公室。邓小冬表示,新设置的这个部门完全不同于原有的街道机关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而是着眼为社区未来发展考虑打造一支能力更加突出的基层工作力量,它突出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对社区中各类队伍进行整体性管理和开发,二是对社区中的各类队伍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街道一线的基层队伍类别很多,新设立的人力资源办将统筹管理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社工,以及各类辅助人员队伍在内的各类队伍,甚至要关注到那些以前没有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范畴的,但对社会治理来讲同样重要的各类队伍,比如说社区和楼组中的各类骨干队伍、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中的各类人员,他们虽然不涉及到编制管理和薪酬管理,但同样有开发和激励的问题,同样需要壮大队伍和统筹资源。”邓小冬说。

他表示,首先应该解决队伍资源统筹谋划、系统开发、协同作战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对社区中的各类队伍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它有别于我们原有的内部人事管理,我们要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在社区队伍管理上真正体现出来,比如后面我还要介绍到的社工职业发展体系的问题。”

区级机关“瘦身”5% 加强街道配置        

在这次街道翻牌和出台体制改革方案之前,静安先行完成的一个工作就是机关瘦身,区级机关按照5%的比例精简公务员编制,节约出来的编制用于支持街道加强配置。调整后,各街道由原来的50名实际公务员编制,增加到现在的60名,其中,55人的编制岗位由区里统一安排,另外5名行政编制,则由各街道根据各自社区的特点及工作重点,自行安排。

此次静安区推出的街道体制改革,特别强调要“眼睛向下、服务基层”,注重坚持扁平化管理的管理理念。

“根据市里的要求,结合网格化管理和网格中心的建设,以及城管职能和队伍下沉,进行了同步的考虑和安排;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尊重各个街道的意见,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坚持了在静安上一轮试点中尝试的“低职高配”的做法,各办的主任由街道分管的副书记和副主任以兼职的方式来担任。”邓小冬说,实践证明,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将分管责任转化为部门责任,让分管领导直接参与部门的管理、直接面对服务的群众、直接参与问题的协调,有效地减少管理层级。

在这次静安区机构调整中,不是简单地明确增设几个机构、翻一个牌子,而是将机构与编制、机制、甚至具体的干部人事安排同步统筹考虑,并将现存的一些问题、困难、瓶颈,通过一些制度性的安排予以根本解决。在启动机构调整的同时,静安区将启动新一轮的机制调优的问题,仅从保障街道体制改革和社工职业化发展体系来讲,我们将新制定7项,调整完善13项,一共20项的包括制度、办法、实施意见、操作细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