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家基层服务站扎根全区“居园楼”

来源:黄浦报 20160530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量:11

“企业天地楼宇群团服务站”的站长车菊英有两部手机,经常一个电话还没挂,另一部手机上微信群滴滴地响。不久前服务站组织举办了“插花赠送给楼宇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保安和保洁员”活动,让很多周围原本并不了解服务站的白领感兴趣,大家在楼里见到车站长总是问她,下一次办什么活动,什么时候办。

根据群团改革方案要求,我区在“工作对象较为集中,群团组织覆盖不全,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的居民区、园区、楼宇”,探索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协同建立基层服务站,使其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一线窗口和工作平台。目前已在全区10个街道开出了14家群团基层服务站。

在这里工作的人都是服务对象

黄浦区的人员结构比较特殊:户籍人口85万,常住人口65万,而工作人口却超过200万。首批14个群团基层服务站究竟应该开设在哪里?区委书记翁祖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黄浦区工作的这200多万人,可能是群团改革中最需要被服务到的。

在这方面各个街道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对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了然于胸。于是,淮海中路街道的首个群团服务站,就选在湖滨路上的企业天地楼宇中。这里的单体面积月税收2亿元,在全市名列前茅,但组织基础相对薄弱。而小东门街道群团服务站设在了老码头园区,不仅把服务老码头创意园区、幸福码头创意园区、谷泰滨江大楼“一网打尽”,还将正在建设中的复兴地块工地与中山南路地下通道工地纳入其中。

很明显,群团服务站就是要通过组织服务,让每一个在这里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到基层组织的存在。就在前不久,在企业天地二号楼工作的小张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自己的房子借出去,却不小心碰上了心怀不轨搞群租的二房东,想结束合同被二房东拒绝,急得直掉头发。从同事那里听说群团服务站后,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这里。车站长听完小张的遭遇,在咨询律师之后,帮她牵线搭桥房子所在的居委,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车站长说:“也许服务站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工作人员至少可以指导周边的白领,告诉他问题应该找谁解决,让白领实实在在体会到我们在身边。”

群团服务站除了开展白领们需求的一些活动项目,还面向党员、工会会员、团员等白领对象直接办理各类党、工、青、妇具体业务,如党组织关系转接、工会组建、团组织组建、妇女之家、企业维权、党(团)费缴纳等以外,也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的前台服务窗口,在其他中心能受理的基础业务,服务站也可以受理,能当场办理的业务当场办理,如:对居住证转上海户籍、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政策咨询等。不能当场办理的,可以在受理后,在规定时间内流转至相关中心完成办理,真正实现服务延伸至园区和楼宇。

线上线下真正实现零距离服务

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当然并不像说起来这么简单。目前,全区14家群团基层服务站都做到了“有服务阵地、有职责清单、有工作队伍、有经费保障、有考核评估”。并设立了“五张清单”: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的“对象清单”;掌握服务对象多元需求的“需求清单”;反映在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短板的“问题清单”;整合了街道、楼宇、园区及工青妇资源的“资源清单”;能对接服务对象需求的“项目清单”。

五里桥江南智造园区群团服务站的站长徐越告诉记者:“作为设立在园区里的服务站,我们现按照园区‘生物钟’调整服务站作息时间,全天候回应群众诉求。”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要通过日常走访,更加主动的服务,打造无形覆盖。切实落实联系走访时一口受理,回来分头办理,强化一人多能、一项工作多重效果。

为了真正实现零距离的服务,工青妇在打造看得见的实体线下阵地的同时,还在网上群团建设上发力,建立起能随时随地点击浏览的线上阵地,让群众在网上找到组织、参与活动、解决问题。“黄浦女性”、“黄浦工会”“黄浦新青年”三个微信公众号均已开通,并且对接市工青妇网络平台,有效实现市—区—街—基层工作联动。同时不少群团服务站也已在各街道原有的微信公众号和政务APP的基础上,专门为党建群团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如今周边的白领,只要关注公众号,最近服务站会办什么活动,他们第一个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