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积极探索历史风貌区域改造新途径

来源:黄浦报 20160718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量:11

今年上半年,汉口路上160街坊内的“72家房客”陆续搬离,这个位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征收项目将迎来综合性改造。不同于以往的动拆迁,居民搬离一户,敲掉一户,此次黄浦区将对160街坊进行重新规划、功能提升等保护性综合改造,在改善街坊内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同时,将其打造成集金融办公、文化分享、市民休闲等于一体的城市历史街区地标。

作为中心城区,黄浦的旧区改造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全区两元结构突出,目前还有老旧房屋240万平方米,二级以下旧里108万平方米,其中无独立卫生设施居民8万余户,旧区改造的任务十分繁重。另一方面,黄浦又是中心城区中风貌保护区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全区共有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占陆域面积31%,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也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优秀历史建筑共289处,占全市比重达26%。

如何在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和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三者之间,找到“契合点”?今年以来,黄浦探索对具有保留价值的老建筑和保护街坊的征收、置换改造新途径,并结合本区自身实际,在全市率先启动项目试点,已基本形成由“历史风貌建筑—风貌保护道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构成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复合型历史风貌空间体系,构建形成一套“拆、改、留”并举的综合改造新机制、新办法。

创新制度释放潜能

“历史风貌”的内涵较为广泛,涵盖要素十分丰富,牵涉的部门也较多,为了给这些承载着厚重文化肌理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规划好一个完整、成熟的管理体系,黄浦创新制度设计,率先在全市成立首个区县级历史风貌保护委员会(简称“历保委”),在全区层面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责,实现对历史建筑的统筹管理。

区历保委根据黄浦区历史保护资源的管理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在全市率先制定了《黄浦区加强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优秀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办法》,该文件以区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公开发布,并经市建管委转发向全市推广。

今年5月,郑时龄、伍江、阮仪三、陈中伟等12名历史保护方面知名学者、专家正式受聘成为黄浦区历保委专家委员会专家,为我区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脉方面“把脉”。“黄浦保留保护工作,要更加注重动迁地块中所涉及的有价值的构件保护,更加注重老城厢地区内历史遗存、文化历史等传承。”区历保委主任、区长汤志平强调,旧区改造,已经不再是一拆了之,而是要去主动发现可以保留保护的资源,要坚持规划引领,更加注重可操作性,进一步研究探索多渠道的保留保护模式。

历史风貌保护显雏形

今年,黄浦区借助多个重大项目、配合历史风貌保护,推进了一批颇具亮点项目的实施。

位于淮海中路的尚贤坊,是近两年我区城市更新中风貌保护改造的典范。该地块位于淮海中路358弄,南面淮海中路、东侧马当路、西侧淡水路、北面金陵中路,石库门里弄住宅,居住过郁达夫、陈云、周旋、沈从文等历史文化名人,为198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级优秀历史建筑。

尚贤坊作为旧式里弄建筑,其外立面尤其沿街立面具有西班牙风格特征,在上海较为少见;尚贤坊的里弄格局为“丰”字型格局,主、支弄格局明确,主支弄过街楼较有特色。

目前,尚贤坊地块征收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下一步,黄浦区将对这个90岁的老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其原先由于地铁出入口建设而实施的相关改造,将进行复原。整个沿街大楼的外立面也将以修复为主、局部破损复原为辅,进行重点性保护。

不要“大拆大建”而要“新老交织”

“黄浦区已从以往的大拆大建逐步转为新老保护相结合,从以前的单体保护逐步转为区域性保护。”区建交委主任洪继梁表示,今年,在“城市更新”理念的指引下,黄浦不但要保护和改造好那些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街区和优秀建筑,更要注重补好旧改“短板”,将旧改与重大项目、新建项目相结合,让更多的老百姓能早日改善居住条件。

比如,在轨道交通14号线建设推进过程中,黄浦提前做好布局研究,通过旧城区改建的方式,先后启动了198/199/200、65/66/71/73/74等两个项目(涉及7个街坊)的房屋征收工作,目前均已处于基本收尾阶段。在保障本市重大市政项目有序推进的同时,使4000余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彻底改善。

此外,黄浦区今年还将毛地作为旧改中的“短板”,加快推进毛地项目处置。截至去年年底,黄浦区还余留26幅毛地项目,3万余户居民生活其中。这些地块大都已历经10余年的等待,有的在土地出让后一直未实施动迁、有的在完成部分居民动迁和房屋拆除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内部房屋结构日益老化,安全隐患愈发突出,居民要求改善生活条件的呼声更加强烈。今年上半年,黄浦区8个久拖未决的毛地项目已有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