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去购物,每一笔消费都是做一次公益。
说到做慈善和公益,更多人的印象仍然是捐款捐物。可是你知道吗?有一家新型商店,只要你去购物,每一笔消费都是做一次公益。
今天是我国第二个“中华慈善日”,上海一家“慈善商品”实体店在江宁路916号开张,由江宁路街道和公益组织善淘网联手打造,就开在社区家门口。“慈善商店”是怎么运作的?你会选择这种新型的公益模式吗?
慈善商店由街道与公益组织联手打造。彭薇 摄
商店商品从何而来
记者走进“慈善商店”发现,店内装修以亮黄色调为主,比较时尚。这里陈列着服装、鞋帽、手工艺品等,也有诸如热水壶、空气净化器等电器。书籍、茶具、手表、化妆品……商品琳琅满目,全是老百姓常用的生活物品。整个店铺面积400平米,近200平米是商品陈列区。
这里陈列的商品中,生活用品居多。 彭薇 摄
一大早,都阿姨拎着一床崭新的棉被来了。“这是前两年单位奖励的,家里不需要了,还是拿出来捐赠了。”都阿姨说,“慈善商店”的模式很新颖,她第一次尝试以这样的方式做公益。下午时分,都阿姨捐赠的棉被被住在附近的雍阿姨挑中,“才100多元划算的,没想到在这里购物,既满足了需求,又是献爱心。”她笑嘻嘻地说,会将这家店推荐给亲朋好友。
“慈善商店”靠什么吸引居民走进来?善淘网运营负责人蒋抒洁介绍,在大实惠区,商品定价低于市场价30%-80%,且每日上新。二三十元的全棉T恤、牛仔短裤、童装等随处可见,比较实惠。商店上架销售的捐赠品主要来自企业,也有部分个人捐赠,多为9成新或全新品。小高端区则汇集了高端捐赠品,包括独立设计师设计的名牌服饰。所有捐赠品都会经过严苛挑选,由员工重新分类、清理、消毒、拍照,才能重新销售。有瑕疵或破旧的捐赠品,则交给工人手工改造成环保产品,如购物袋或工艺品。
据介绍,实体店场地由街道提供,免租金,“商品销售额除了维持日常店面成本,其他全部投入善淘网和街道的为老、助残、助学等公益项目中。
“海归大学生”引入创新慈善模式
善淘网是中国首家网上慈善商店,主要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将社会捐赠在网上销售,用于公益事业。几个月前,善淘网与石门二路街道合作,在上海开了第一家“慈善商店”实体店,由于物品精美、价格实惠,颇受周边居民欢迎。不少人听说第二家实体店开张,一大早就跑来了。
附近居民纷纷走进这家新型商店。 彭薇 摄
“在英国美国,老百姓习惯了慈善商店这种模式,可是对国内许多人来说比较新鲜。”善淘网CEO余诗瑶在美国求学和工作期间,接触到慈善商店,许多人将生活中闲置的全新或二手物品捐赠给公益机构。公益机构通过开设商店销售这些物品,营业收入除保证商店正常运转,主要投入其他公益项目。这样的商业模式兼顾公益和环保需求,又能让企业或个人的闲置物品流转,这让余诗瑶萌发了回国复制推广的想法。
“做慈善更多的是捐款捐物,对老百姓来说,捐钱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压力,捐物又未必是受赠人所需。”她说,无论是慈善超市的在线还是实体模式,将捐款捐物的优势结合转化。换言之,出售一件商品,就完成了一次公益筹资。这样的捐赠和购买,还可以按照个人愿望,将募集资金捐赠到他们指定的公益项目中。
“这样的创新模式在欧美不少国家细水长流,美国著名的慈善商店经营了110多年,在全国有3000多个网点。”蒋抒洁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著名经济学家杰里夫·里夫金在新书《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就将善淘网作为共享经济的案例之一。
四成商店员工是特殊人士
江宁路916号不止是一家慈善商店。
记者在现场看到,商店不少员工是肢体、视力、听力残障人士。一位90后小伙子因为视力问题,一直没找到合适工作,新店开张他被聘为员工,考虑到他晚上时段视力不佳,给他排的都是白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有四成以上员工是特殊人士,每项捐赠和购买行为,都是在为特殊人士支付工作酬劳。”余诗瑶说。
商店物品都是精挑细选的,特殊人士还会在现场编织手工袋。 彭薇 摄
她表示,善淘网还有线下多个助残运营基地和培训项目。目前吸纳的全职与兼职特殊员工超过100名,善淘网线下助残基地接受相应培训后,都有相应的岗位提供,包括手工制作、修图等,“我们网站的口号是‘每一个都有价值’,不只是闲置的物品,更是每一个人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这里不仅有商品和柜台,更有一个能够坐下来的社会空间。”江宁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沈虹说,陈列商品区域后还有一块约200平方米的空地可作为活动空间,企业爱心人士和居民捐赠物品走进来,也可邀请受助者,聆听他们的需求。“让社区的这块地方变得更有温度,有人情味,所有人都值得被关注,所有人同时学习如何体察他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