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是全国第三个“老年节”,本市第二十八个敬老日,从14日到21日,区领导翁祖亮、施兴忠、张华、张浩亮等分别前往社区和养老机构看望老年人,向全区老人送上节日的问候和祝愿。
敬老风尚的养成重在平时。作为为老服务的最前线,全区十个街道把政策化为行动,把实惠送到老人手中。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各街道还根据自身特点,创新服务方式、注重服务效果,力求让黄浦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服务老人新意频出
最近,南京东路街道把助老活动与眼下最“时髦”的微信公众服务号结合了起来,在“南东微生活”上推出了为困难老人实现心愿的公益活动,获得了社区热心企事业单位、青年白领和居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家住江阴路111弄的沈阿婆出生于1915年,今年正好100岁。她希望能有一部新的轮椅车,让她可以出门拍一张百岁照珍藏。沈阿婆的心愿一经上线,立马被市教委财务资产管理中心认领,同批推出的九大类老人心愿都第一时间被“秒杀”。南京东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在线上发起心愿认领、为老人实现心愿的形式,让一些爱心单位和个人都能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为老服务的行列中。此外,为了实现为老服务对象的全覆盖,南京东路街道正在积极筹建睦邻中心,今后,所有老人都可以来到睦邻中心看电影、学习手工编织、进行心理辅导以及健康体质监测,相互交流。街道试图从打造宜居社区的角度,为老人建立一个没有门槛的欢乐之家。
社区居民参与助老
家住广东路414弄1支弄的蔡惠德退休后积极参与社区助老,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手指操教练”。2011年起,他便常为老人们上卫生保健课,指导老人学做可减轻精神负担、预防老年痴呆的手指操。他先在家里认真备课,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演示顶拇指、挤中指、压手心等动作,耐心细致地教会每位高龄老人。如今,他倡导的手指操已成为社区老年活动的特色项目。在外滩街道,像蔡惠德这样的热心居民参与助老,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作为外滩街道老年协会会长,杨宝仙同样热心社区公益,乐于参加志愿服务。在她的带领下,老年协会会员积极投身于各项为老服务项目,如街道“老伙伴”计划、老年助餐、助浴等。2013年外滩街道老年协会被评为3A级社团,可优先政府购买服务。杨宝仙抓住机遇,组织成立戏曲团队,成功申请项目。戏曲团队每月两次下社区巡演,慰问老人和志愿者,为独居老人上门送戏。此外,她还积极参加其他社会活动,被聘为医院、商会、绿化、环卫等监督员,乐于奉献,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8000多个小时。
“邻里点”成“老人之家”
自2005年第一个邻里点建立以来,“邻里点”项目已经成为淮海中路街道为老服务的特色。邻里点最多时有110个。尤惠成是淮海中路街道浏河居委读报邻里点小组的一员。近几年,经历旧区改造后,浏河居民区居民大都搬到外区居住,但每个月,在尤阿姨的串联下,读报邻里点活动小组仍然正常开展,今年重阳节,尤阿姨仍旧如往年一样,到几个年岁已高的邻里点成员家中,与他们聊天、读报,送上关爱。
像尤阿姨这样的例子,在淮海中路街道不算少数。近几年随着黄浦区旧区改造的推进,越来越多老年居民搬到外区居住,一些居委进行了撤并,而其他一些居民区也因为老人去逝等原因造成邻里点名存实亡。为了使邻里点能够切实起到其服务老人的功能,今年淮海中路街道对邻里点进行了大排查,对人数过少的邻里点进行撤并,对于已经名存实亡的,予以取消。现经统计,邻里点总数已从88个下降到66个。此外,淮海中路街道以活动记录本的方式规范邻里点运作:给每个邻里点配发了活动记录本,要求每次活动做到出席老人签到,活动后照片留底。
“三个老有”健全服务
近年来,打浦桥街道始终将老龄事业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属、老有所为这“三个老有”为目标,努力实现社区为老“应急”服务向“应需”服务、常规服务向精细服务、传统服务向人文服务转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涵盖了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送餐日托、买菜修补、看病吃药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质需求,让社区老人“老有所养”。针对老年人退休后存在的普遍性失落、孤独等负面情绪,街道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资源,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辟专场,设立老年茶室、老年影视厅。此外,以老年协会为主体,鼓励老人参加各类社区活动,参加“老伙伴计划”项目,使老人不再单单是服务使用者,更可以发挥退而不休的精神,从传统老人转化成新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