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纪检监察机关落实落细第一职责,不断提升监督质效——推进监督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

来源: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会 2019年8月14日 发布时间:2020-09-10 浏览量:11

“此前审核把关不严,我错发了一笔2000元的困难补助金……”不久前,上海市嘉定区一名社区居委会主任主动向镇纪委说明问题。

原来,该居委会主任把关不严,将一名不符合条件的居民纳入补助对象,而在此后的社区“两委”班子会议上,这一错误也未被发现,最终导致错发了2000元补助金。镇纪委在日常监督中发现后,及时核实,对该居委会主任和社区相关干部进行了严肃谈话:“群众利益无小事,一分一厘都不能马虎,民生账决不能算成‘糊涂账’。”

对于纪检监察机关而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履行好监督这个首要职责,尤其是在加强日常监督上下功夫。上海纪检监察机关在做实做细日常监督上努力探索,推进监督的近距离、全天候、常态化。

同向发力,织密日常监督“网络”

监察体制改革后,上海市监察对象大幅度增加,是原先的2.3倍,监督对象更多、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日常监督工作,成为上海市纪委监委始终关注的重要课题。

为此,上海市纪委监委聚焦“监督的再监督”定位,牢牢抓住管党治党责任的“牛鼻子”,扎实推进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四责协同”机制建设,把日常监督分到工作任务中、压到具体人头上,督促各责任主体真正把担子挑起来,把监督责任履行起来,种好“责任田”。

为落实党委在日常监督中的主责,上海出台了对领导干部进行“面对面”谈话的相关办法,党委书记要对干部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亲自谈,函询结果也要由党委书记签字把关,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通过这种方式,一些犯错误的干部得到教育、提醒和帮助,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的意见(试行)》,制定政治生态分析、廉情抄告等配套工作办法……去年以来,上海市纪委监委还制定“1+X”日常监督制度,通过明确监督对象、内容、工作方式,细化实化监督实施和操作流程,对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巡视监督有机联动,实现思想教育、政策感化、纪法威慑相结合,体现日常监督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

以廉情抄告为例,纪检监察机关在日常监督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向存在问题单位的上级分管(联系)领导进行抄告,推动相关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监督责任履行到位。

为防止日常监督发现的问题“有去无回”,闵行区施行廉情抄告回告机制,要求收到抄告的区领导及时督促分管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并填写落实整改情况回告单,将整改情况回告区纪委监委,从而形成完整的问题跟踪督查反馈链条。

“监督是纪委监委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审查调查和问责处置就没有基础。要进一步落实监督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真正把监督职责履行到位。”上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廖国勋多次强调。

精准施策,关口前移抓早抓小

今年上半年,上海纪检监察机关共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4298人次,同比增长22.7%。其中,第一种形态2942人次,占68.5%;第二种形态913人次,占21.2%;第三种形态243人次,占5.7%;第四种形态200人次,占4.6%。

数据的背后,体现了上海纪检监察机关在不放松后三种形态的同时,着力在第一种形态上下功夫,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既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预防从前一种形态向后一种形态转变,又坚持治病救人,帮助犯错误的干部尽早认识错误,加以挽救,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

日前,松江区纪委监委收到群众举报,反映某干部要为子女举办婚宴,邀请对象涉及本单位中层干部。区纪委监委于第二日迅速核实情况并进行谈话提醒,当事人马上取消相关邀请并深刻反省,不仅避免违规大操大办婚宴发生,也传递了对干部日常监督的温度。

为增强日常监督的靶向治疗效果,上海市纪委监委要求在开展谈话函询时做到理想信念宗旨、政治责任“两必谈”,做到不谈清不放过、有遗漏不放过、无承诺不放过,并加大对谈话函询所作情况说明的核实和抽查力度,做好谈话函询对象思想政治工作,防止“一谈了之,一函了之”,真正提升监督的效果和质量,让监督对象形成被监督的自觉。

“与以往的监督执纪一般谈话相比,‘两必谈’的突出特点就是唤醒党员意识,强化政治责任。”静安区纪委常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李向英表示。

过去,纪检监察干部在开展谈话函询时,更侧重于围绕反映问题查清事实。而如今,“两必谈”更强调党性教育,更注重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谈话方式让党员干部明晰自身的首要政治责任是对党忠诚、政治过硬,牢固树立党的理想信念宗旨。

重温入党誓词、宣布处分决定、被处分人阅看处分决定、被处分人谈思想认识、向被处分人提意见和建议、制作处分宣布笔录——浦东新区纪委监委将处分宣布程序细化为六个步骤,对受处分同志进行帮扶,使处分决定从“一张纸”转化为政策感化“一堂课”,促使全区党员进一步知敬畏、有戒惧、守底线。

正是通过日常监督关口前移的这些举措,上海不仅督促干部自觉履责,严格在法律、纪律和规矩框架内办事,同时也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从而有效保护和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突出重点,监督“螺丝”拧得更紧

利用廉政档案为“选种育苗”提供支撑、用好纪律检查和监察建议书、探索建立大数据监督系统……上海积极探索日常监督的有效途径,在对现有法规制度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了日常约谈、参加民主生活会、专项检查等8种监督方式,以及谈话函询、初核等5种处置方式,用好老办法、善用新办法,打好“组合拳”,不断提高监督质效。

日常监督的重点,在于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上海强化廉政档案动态管理及运用,不定期梳理研判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等情况,探索“廉情”底数分析,精准“画像”,使廉政档案成为领导干部的“体检报告”。同时发挥廉政档案关口作用,严把党风廉政意见回复关,对政治上有问题的一票否决,对廉洁上有硬伤的坚决排除,防止“带病提拔”。

目前,2000余名现职市管干部廉政档案建设已实现全覆盖,全市处级干部廉政档案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去年市纪委监委机关共办理廉政审核回复1090人次,对2名干部提出不宜或暂缓使用的建议。

在金山区,廉政档案数据库已对全区1219名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述责述廉情况、因私出国(境)等10类信息进行录入,通过信息比对,可实现实时预警。如出现一年内多次因私出国(境)超出规定天数、问题线索反映集中、被多次问责等情况时,系统均会发出预警。

日常监督,重在发现问题,只发现却不处置,日常监督就做了无用功。上海纪检监察机关针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运用纪律检查建议和监察建议,督促及时处置、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让日常监督“长牙”“带电”。

日前,上海市纪委监委接到群众举报反映,该市某国企下属单位有关领导人员多次借公务活动名义公款旅游。经查,该下属单位管理人员多次借公务差旅之机赴外地公款旅游,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涉案人员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诫勉谈话等处分处理,并全额退赔相关费用。

事后,上海市纪委监委及时向该国企党委发出了纪律检查建议书,督促其以案为鉴,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切实整改问题。

“纪律检查建议书既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也为我们指明了整改方向。”收到纪律检查建议书后,该国企认真部署落实自查自纠工作,对企业各部门及下属单位开展专项检查,推动严格执行经费管理要求、加强经费审核,从源头上防范“公差私旅”等问题发生。

做实做细日常监督,离不开大数据作为支撑。近年来,上海市纪委监委推进监督执纪执法保障、综合信息、大数据辅助决策、智能办公协作服务等平台建设,为准确把握“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实施精准监督提供参考,实现“车轮上的调查”向“键盘上的调查”升级,极大地提高了日常监督的工作效率。

“目前,信访信息管理体系已实现信访件归口受理和闭环管理,形成上与中央纪委对接,下与各区、街镇相联的四级信访信息管理体系,为我们日常监督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市纪委监委信访室负责人介绍说。(徐炳文 闫漫)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