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郊区甚至外地的养老院不愿去,而市中心的公办养老院又进不去,许多家有老人的家庭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尴尬。记者日前了解到,一种“微型”养老院正在上海乃至全国推广开来,并成为养老格局里的一支生力军。
静安依托为老服务中心
住小区里面,离子女近,还能享受养老院专业级的照料服务,这可以说是很多老年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以往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中“设置养老机构需满足床位数要达到50张以上”的要求,让土地资源稀缺的静安区“捉襟见肘”,养老机构与床位建设始终处于“短板”状态,南京西路街道的情况更为严重———辖区内养老机构数量为零。
直到去年7月,新实施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对养老机构床位数要求放宽至10张以上,让静安区看到了养老服务新的可能性———今年伊始,南京西路街道办事处与区民政局率先进行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实践,结合区内土地资源紧张、设施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决定先行先试,依托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项目探索首家微型养老机构建设。
“单靠政府力量来养老,还是有局限,通过政策引导、扶持,调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记者从南京西路街道获悉,根据初步设计,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拟设置10张养老床位,以收住辖区内不能自理的孤老为主。该项探索工作将填补南京西路街道辖区内养老机构的空白点,同时,也为街道安置特殊对象提供了硬件支持。
闵行采取政府搭台民营资本“唱戏”模式
作为市中心区,静安的“微型”养老院走在了前列,但在上海全市范围来看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根据记者了解,在闵行区的颛桥镇,一个拥有30个床位、用地623平方米的“微型”养老院今年年初已经投用,该养老院可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颛桥镇的做法是拿出公建配套房屋或小区内闲置建筑,引入社会力量,整体嵌入养老院、日托所和居家养老服务。“一方面,企业可以借用微型养老院这个平台,为更多的‘夹心层’老人提供专业服务。另一方面政府的居家养老服务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转交给专业化的企业。”在与一家名为“万福年华”的养老机构合作中,政府要求这家微型养老院不仅向小区及周边行动不便或不愿走出家门的老人提供专业居家生活照护服务,而且还必须兼顾完成日托、助餐等小区养老的“托底”服务。“政府作为老服务并不专业,且费精力。”在委托企业运作之后,颛桥镇政府将从为老服务的“一线”退到“裁判员”的位置,将微型养老院纳入到民政的监管体系之中,保障微型养老院的正常运营。
“微型”养老院服务对象有限
事实上,作为养老的一种新兴模式,“微型”养老院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主要针对的是生活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老人在家门口养老。
以闵行区的颛桥“万福年华”微型养老院为例,主要针对的便是“夹心层”老年人。该“夹心层”指的是家庭经济条件尚可,不符合居家养老申请条件,却亟需养老服务的人,尤其是瘫痪、半自理、轻度失智失能的老人。
由于其规模较小,便于布点和管理,“万福年华”非常有效地嵌入到了当地的社区。不过据了解,目前“微型”养老院主要针对的是介助、介护、失能、失智等高龄老年群体,兼顾完成日托、助餐服务
颛桥镇负责人表示,对于难以进入政府居家养老服务门槛的“夹心层”老人,子女往往只能聘请保姆或者将老人送到离家较远的养老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并不理想。“能否为他们提供近在咫尺的养老服务,光靠政府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
“微型”要做大还面临重重障碍
“微型”养老院的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和民营资本的投入,不过眼下对于民营资本的进入还有重重障碍。例如,上海市市长杨雄不久前参加一档广播访谈节目时,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就向他“吐槽”。“国家出台政策有10张床位就能注册养老机构。但这种个体的微型养老机构,让人觉得没有品牌效应,他想做成一个全市连锁的微型养老院。可是在浦东登记用了一个名字后,在徐汇登记就必须换一个名字,无法实现‘连锁’。”
对此,杨雄说,国家将养老机构床位的数量降至10张,这样一来,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这些微型的养老院要像开连锁店一样,不能各自为政,要有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机构来管理,以保证微而不“弱”。“提到的社团登记问题,可能需要相关部门做进一步梳理和研究,在某些方面进行改变,进一步开放政策,促进社区养老。”
申城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像北京已经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微型”养老院的建设目标。即由于96%的老年人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今年北京市将整合社区闲置校舍、宾馆等资源,改造或新建50个拥有50-100个床位的“微型”街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面向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而上海眼下还未提出明确的数量。
市人大以及市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日前在基层调研时指出:“要强化政府政策的扶持,把微小型养老机构模式也纳入立法中去,要求市民政局抓紧出台微小型养老机构的各项设立标准及扶持政策,来加大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不断推动养老社会化进程;要加强管理指导,强化养护院的消防、食品和应急安全管理,加大对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共同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再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