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屏幕,各种直观的数据和分析图一览无余:长三角大科学装置28645台(套)、总价值超过327亿元,其中上海139亿元、江苏90亿元、浙江88亿元、安徽10亿元,价值基尼系数分别为0.597、0.744、0.798、0.844……长三角三省一市的“科创家底”就这样用一个屏幕点燃了2019“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媒体行采风调研活动的第一站。我们首先探访的就是汇聚长三角科创资源的“大脑”——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一张网
集聚科创基因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与三省一市建立资源数据接口,实现了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仪器设备、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高新园区、服务机构、科研人才、科技政策等科技创新资源数据层面的打通,为建立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数据池和推动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奠定了基础。”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负责人赵燕介绍道,目前长三角平台基本完成了创新图谱的绘制。用赵燕的话说,就是“首先摸清了长三角科创的家底”,通过梳理这些“家底”可以发现长三角三省一市各自的优势和需求,也就为进一步实现长三角科技资源的共享服务奠定了基础。
目前,在该平台上已经聚集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1825家服务机构的28645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27亿元,同时加工梳理了5500余条仪器检验检测的服务项目,整合国内外标准 160万余条。
为了更好地让这些资源流动起来,平台提出了双轮驱动的建设思路,即政府管理与市场运营相结合推进平台建设和运营,以传统服务和数据服务相结合推进服务产品和服务体系构建。目前以1家运营机构为责任主体、三省一市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建设运营模式已初步达成意向。
一张券
打破区域壁垒
浙江腾云制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沈惠萍说:“没想到,企业在遇到‘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时,上海海事大学会伸出援手。”这个“没想到”正是得益于长三角跨区域“创新券”互联互通机制上的创新突破。通过一张券,打通了不同地域的行政壁垒,使科技资源可以顺畅地流动起来。
“在2013年试点的全国首例跨区域科技服务政策,就是以上海的创新资源为浙江长兴县等地提供跨区域研发服务来实现的。”赵燕说,近年来,平台已与浙江嘉兴、长兴,江苏苏州、南通、宿迁等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技创新券互联互通的探索和尝试。嘉兴企业使用上海服务资源也可享受嘉兴市补贴,上海670余家机构的10800台(套)的大型仪器,为嘉兴企业提供区域服务项目1.3万项,包括仪器共享、检验检测、研发设计、情报信息等。
2017年10月,嘉兴首张跨区域科技创新券在上海兑现,这也是浙江省首张跨区域使用的科技创新券,跨区使用“破冰”后,2018年嘉兴全市147家企业使用了上海48家单位相关服务1335次,服务费用共计1501万元,其中确认兑现创新券234万元。
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积极联合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的科技主管部门,通过平台对接、资源互认、政策互通等方面打通资源与服务,通过在各城市设立服务分中心、服务驿站等形式,借助科技创新券的跨区域政策,促进创新服务与研发需求的跨区域对接。
“彩虹鱼”
从上海“游”到舟山
6月19日,在舟山市普陀海洋生态创新谷,彩虹鱼(舟山)深海装备科技园举行开园仪式。来自上海临港开发区的彩虹鱼海洋科技公司将在这个园区进行开放式创新,通过实验室、科考码头、海上专用测试基地等设施的共享,集聚一批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企业和机构。
这条从上海游到舟山的“彩虹鱼”,成为今年科技产业的热议话题。“彩虹鱼海洋科技公司在上海临港研发,舟山实现产业化,正是打破地域行政限制实现科技产业异地转化的范例。”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副总裁邹叔君说,把产业化基地迁至舟山后,彩虹鱼集团的总部和研发中心仍在上海临港,像这样,科技资源共享、成果异地转化正是他们在努力推动的事业。
邹叔君兴奋地向我们介绍说,作为辐射全球,特别是服务长三角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引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已在长三角布局了江苏、安徽、宁波、太仓、余杭、南通、昆山、绍兴、汾湖、奉化等分中心,并联合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安徽科技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签订《长三角技术市场资源共享互融互通合作协议》,推动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事实上,我们都很兴奋,也觉得有很多共同的理念,所以我和浙江科技大市场的负责人基本上每周都有碰面,不断探讨怎样优势互补,怎样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心的科创帮、绿丞、迈科技等一批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活跃于长三角,挖掘当地企业创新需求,对接上海乃至全球创新资源。
科技资源的共享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行政壁垒。2018年上海流向长三角的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72.79亿元,同比增幅超过263%,占输出总额的14.1%。三省一市组织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2019年征集长三角企业技术需求1206项,企业意向研发投入超过82亿元,面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