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竞技:上海男篮要“引进来”中国队要和世界接轨
主持人:距上海男篮夺得CBA冠军已过去整整17个年头,新赛季久事集团入主“大鲨鱼”,上海篮球是否有望重塑辉煌?
李秋平:久事篮球俱乐部的目标,是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上海现在青训体系不够完善、青训基础比较薄弱,拿大学的篮球水平做全国范围的横向对比,我们处于劣势。将短期目标定在三年内争冠,就要在人才引进方面做更多文章,靠青训培养人才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足够耐心。
今年久事男篮的目标是“冲四保八”,能否进前八,可能就是一场球的差距,竞争很激烈。
主持人:如何评价本届世界杯上中国队的表现,有何建议?
姚颂平:中国球员目前还不具备世界篮球高水平队伍的对抗能力。此外,世界杯赛场呈现出新的判罚尺度和方向,CBA联赛也应该要朝这个方向靠。
李秋平:过去世界篮球特点是快又准,但现在对抗也更强。中国男篮很难同时做到这三点,所以我们更要学欧洲球队,打团队篮球。欧洲球员打球每一次进攻不会有哪位球员长时间持球,这与外援包办球权的CBA大相径庭。中国男篮最大的软肋就在持球上,团队篮球刚好能弥补。
谈青训:孕育篮球人才的好土壤还有待培育
主持人:篮球青训的最大问题出在哪儿?
姚颂平:上海篮球当下最大的无奈,就是难觅优秀的本土运动员。其中,有学校在体育选才上存在的问题,也有社会观念问题。上海打篮球的孩子不少,但是打到一定程度后立志继续提高、向高水平运动员方向发展的人极少,家长大多不支持孩子这样做。一些好苗子进入大学后就止步不前,学校的篮球队得不到足够的训练时间,每周能训练12个小时已经不易。这样的训练量,维持原来的水平都不够,更别说提高了。本土篮球人才不足,俱乐部只能从外省市招,但门槛很高,难度很大。
马里奥:在塞尔维亚,教练会和队员说:不管你是高矮胖瘦,必须要先理解篮球、理解比赛。在中国,篮球爱好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到篮球比赛,但是如果不了解、不理解比赛的话就没意义,篮球比赛不是作秀。在我看来,中国的一些年轻球员对待比赛,就像对待游戏一样,这种态度是不对的。年轻球员必须要意识到,要想提高自己的水平,就要牺牲更多的时间,在塞尔维亚,球员每天会在球场花很多时间,远远不止两个小时。
李秋平:姚明当选篮协主席后刻狠抓青少年篮球,但要真正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体育管理部门必须要放下功利的心态,将其作为一个长期投入来看;与青少年篮球相配套的支持也亟待跟上,我看到全国青年比赛,吃、住、场地条件都很简陋,裁判也不专业,应付一下了事。
王伟:我在美国看了U3、U5、U6的比赛,惊讶于那里即便是3岁孩子的比赛,也提供非常详细的技术统计。而我们金字塔顶端的CBA联赛,想查询数据都非常的困难。
谈产业:这是体育创业者的黄金时代
主持人:篮球世界杯举办城市,是否借此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营销?篮球运动目前在体育产业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陈锡尧:世界杯的到来给我国各个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直接效益,和体育产业发展产生直接关联(体育用品、彩票、赛事培训等)。当下运动项目产业中,人们对篮球运动的喜好程度和家庭投资,已经排在所有项目中的第一位,原先是跆拳道。我调研过江浙沪的几家篮球培训公司,原来一节课的单价在120—150元左右,现在上升到200元,培训人数呈每年50%的上升趋势,市场需求大。然而培训业快速增长也导致鱼龙混杂的情况,许多培训流于形式、误人子弟。运动项目市场急需规范,需要有真正懂体育、懂篮球的人去监督、执行、评价,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主持人:洛克公园作为体育产业第一线的经营者,对篮球市场这些年的改变有何感悟?
戴富祺:首先是政策。最直观的就是相关证照、场地、税负、资金扶持等方面,给到我们民营体育场馆更大的帮助和空间;其次是资本注入。这几年相继在全国各地涌现超过千亿规模的体育基金,他们疯狂地追逐国内外好的体育项目,很多资本主动来找我们,他们都对体育产业非常有信心,这无疑加速催化了行业发展;再有就是市场需求。洛克公园在上海的22家场馆每天5点以后都是爆满的,必须提前两三天就预定,空间较大的球场一天接待市民1000人次以上。我们的会员已经超过50万人,且每年在以15%的速度增长。我非常庆幸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是中国体育产业创业者的黄金时代。
主持人:有人说互联网正在反哺中国篮球事业,对此如何理解?
王伟:互联网的一大发展趋势,就是社交。在虎扑社区上,我们做到了球迷和球迷间的社交;在微博等其他平台上,互联网实现了球员和球迷间的社交。我相信,某一天“篮球社交”在载体上还会有新的突破。另外,中国至少有99%的球迷没办法做到现场观赛,而随着5G技术的推行,AR技术的更广泛使用,会让球迷的观赛体验大幅提升。智能观赛、智能穿戴等技术的成熟,会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接触篮球、了解篮球、爱上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