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院的179天!当放映窗口的那道光再度亮起时,电影人的希望回来了

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0-07-21 浏览量:11

当放映厅里的灯光暗下来,一道熟悉的亮光从放映窗口投射到屏幕上,卢绪玲强忍着眼里的泪水。“对电影人来说,这是一道希望的光。”

7月20日中午,位于浦东张杨路上的兰馨电影院迎来疫情后的首次开业,在30%上座率的限制下,许多观众冒着细雨前来观影。“平时星期一中午12点是观众最少的时候,而今天却是满场。”戴口罩、亮绿码、手消毒……一系列操作被爱电影的观众们看作一种特殊的“仪式”。有年轻观众说:“当片头的‘龙标’出来时就足以让人热泪盈眶。”

重开首日来看电影的观众。

“179天了。”卢绪玲长出了口气。作为兰馨影业的董事总经理,电影院关闭的这些日子,她都默默在心里计算着。这半年,对卢绪玲和所有的兰馨电影人来说,就像过了半个世纪。

影院重开后首部影片《第一次的离别》的电影拷贝。 本文图片均 黄尖尖 摄

关闭:那天,所有的数字都忘不掉

时间回到1月23日。春节档前三天的预售电影票,兰馨悦立方影城卖出了9万多张。“从早上开始,我们在逐步退票,先退初一的,再退初二的,当时还抱着点侥幸心理,结果到下午三点以后,所有影片陆续撤档,我们的心一下子凉了。”

“关闭那天,所有数字和时间点,我们都忘不掉。”1月23日晚,9万张预售票全部退完,作为一家国资背景的老电影院,兰馨是附近几家影院里最早停业的。“停业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形势会这么严重。”而这一关,就是半年。

兰馨电影院正门的胶片放映机雕塑,电影海报仍是去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

兰馨影业旗下不仅有影城,还有剧院、咖啡馆和联合办公空间。2月9日,办公行政人员线上复工,3月9日,线下复工,员工全部到岗。“我们知道影院在短期内还开不了,但内部团队并没有闲着。”进行内部培训,实现影院和剧院服务人员的打通。“过去剧院工作人员在对观众礼仪要求、巡场频率和标准上,比影院要求更高,目前两支团队完成了二合一,服务标准得到整体提升。”利用这段“空窗期”,他们每天都在做着最充分的准备,迎接复工那天的到来。

3月28日,期盼已久的“复工通知”终于来了,兰馨电影院作为国有影院,被放在首开名单之列。当天一早,全员开会商量重开工作,然而幸福来得突然也去得突然,3月28日紧急开,29日紧急关,准备好的片子还没来得及放出去,就被叫停了。“其实1月23日停业以来,我们心里还是比较平稳的,但这一次转瞬即逝的希望,对从业人员的信心是前所未有的打击。”

此后,重开的消息便石沉大海。“影院的流水变得非常艰难。”卢绪玲说,影城30多名员工,光是工资每个月就将近30万,还要交付十多万的租金。最让人痛心的事就是缩减员工。“我们真的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走这一步,但最后因为合同到期,员工也主动提出离开,有部分老员工离开了影院。”

后来,网吧开始营业了,再后来,KTV也开出来了,但影院还是没有音讯。“我们每个星期都在想,也许下个星期就会复工了。”但时间还是一周周地流逝。行业内的每一点风吹草动,张文宏医生对影院重开的预测,市面上各种重开场所的经营规范,卢绪玲都在密切关注着。“6月份行业里有传闻说影院要重开了,但后来又马上被‘辟谣’了。”一次次亦真亦假的消息,逐渐消磨掉了人的信心,到6月底时,整个团队的心情跌倒了谷底。

放映厅通道上的检票口,工作人员经过漫长等待终于迎来复工。

自救:“重操旧业”放露天电影

放映间里放着有四台电影放映机,这是影院的“心脏”,也是老沈的宝贝。每天上班前,老沈都要先来这里转一转,把机器开起来,听一听声音。哪个零部件有问题,他马上就能听出来。

“放映机至少要一周开一次,因为机器里有一个放拷贝的处理器,只有放映机运作的时候它才会充电,如果长期不充电,处理器就会坏掉,更换一台要花5万元。”今年2月,在疫情最严重、大家都不敢出门的时候,老沈和一些住在附近的员工每隔几天就要“冒险”跑回影院,开启这些放映机。“当时电影拷贝的密钥都过期了,没有电影放,我们就循环播放两个小时广告。”

放映师正在机器前操作,曾经的胶片机已变成自动放映机。

沈雪峰是兰馨悦立方影城的店长,在兰馨电影院工作了22年。“这是一家建造于1986年的老电影院,靠近陆家嘴和滨江,当初刚开出来的时候,那真是红极一时。”在老沈的记忆里,影院最火是在《泰坦尼克号》上映那年,一大一小两个厅共799个座位,当年的票房收入达到300多万。后来因为小型影厅体验更好,就把大厅改成了小厅。

在老沈的电影生涯中,也曾经历过一次长达十年的停业。“那是2002年到2013年,当时整个电影行业不景气,正好碰到影院门口的复兴路隧道改造,路封掉了,影院停业了十年,员工都回到家里。”没有工作,老沈开始自己在外面“找工作”。花木、浦兴、潍坊、三林……他辗转在浦东的各街镇放露天电影。

胶片电影的放映设备足有八个大箱子,一部电影10盘胶卷,两部电影就是20盘胶卷。他每天下午四点半出去,晚上十二点才回到家,一天能赚到100到150元的收入。“看的人很多,还记得最多一次在花木广场,当时放的是一个武打片,有上千人一起露天观看,场面非常热闹。”当时他就知道,电影肯定不会死。

放映机在播放电影《第一次的离别》,从放映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影厅的大屏幕。

经历过大起大落,老沈却说,这次比以前更加伤心。“这次是不一样的。”2018年,影城的票房达到960万最高峰,眼看着影城好起来,又马上“刹车”,并且突然间收入跌到零。“春节、五一、暑期……一年就这么几个时间票房最好的,今年全都错过了。”最悲观的时候,公司没收入,老沈也没收入,他开始像十年以前那样,“重操旧业”。

6月,上海出台开放露天流动放映活动的通知,老沈的“露天摊子”又支起来了。在金桥碧云美术馆的河边上放了两场,在跟华润时代合作,在商场屋顶的玻璃墙上放映,露天电影别有一番情调,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看。“最绝望的时候一定要走出去,放映机也不能闲着。”老沈说。

除了露天电影以外,影城还支持剧院驻场的一个原创剧组,在248座的影剧院里推出了几部喜剧演出。《你若安好那还得了》《288的别结婚》《大话东游》……这些光是听名字就很有趣的戏剧,在当时公众情绪普遍低迷的时候,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来观看。兰馨影业还策划了诸如“环境戏剧”、“摄影剧场”等文创项目,尽量弥补影城关闭的亏损。影院二楼的商务联合办公空间开放了,一楼的咖啡馆也逐步开放。“我们不可能等着,等着就死掉了,我们从没有停止过自救。”卢绪玲说。

如今回想起来,这场自救其实也与当初的转型有关。自从2013年停业十年重开以后,兰馨电影院就率先进行改造,从老电影院重新定位转型为多元文化综合体。“当时的重新定位,对现在的自救很有帮助,因为多元的一定比单一的生存能力更强。”

未来:只要观众在那儿,就不会退缩

7月16日上午,影院将于7月20日重开的消息终于传来。“幸福来得太突然,完全没有任何预兆!”说着这话的时候,老沈刚收到两个“新鲜热辣”的电影拷贝,迫不及待地拆开。“《多力特的奇幻冒险》《喋血战士》……这几部都不错。”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老沈拆开两个刚收到的电影拷贝。

曾经的十年停业,让兰馨影院从风雨飘摇中走出来。“还记得2013年重开以后,电影院就慢慢走出了高峰,到2015和2016年,迎来电影业最繁荣的两年。”此后,中国电影行业的泡沫被逐步“挤破”,增速放缓。“荧幕数量在增加,我们周边500米范围内里有4家影城,1.5公里范围内有6家,2公里内有12家。他们都在商场里面,都是大厅,设备新,餐饮配套好,对我们来说竞争压力非常大。”

去年,兰馨影城刚刚花了100多万改造了全新的杜比全景声影厅,这是全浦东首家全系列产品的杜比影厅,包括音响、荧幕等都使用了全套最新的处理器。这笔不小的投资后,影城本来计划今年收入会比去年增长10%,不料却遇上了新冠疫情,一切都重头开始。“今天卖出了100多张票,收入3000多元。虽然这笔钱不多,但总算有收入了。放映机启动了,我们就看到希望了。”

最近,在兰馨电影院一楼的咖啡厅里,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演艺业态——“开放麦”。“这是疫情期间爆发出来的新现象。”卢绪玲说。类似一个脱口秀的演出现场,所不同的是,任何人有兴趣,都可以上台讲。“过去‘开放麦’在北方的小圈子里玩得比较多,这次疫情让许多这方面的艺人都到上海来了,于是我们就尝试这个新业态。”每周六一场,从晚上7点半开始,演出一个半小时,许多在陆家嘴上班的年轻白领都被吸引来,当做一种减压娱乐的新方式。

兰馨影院一楼的咖啡馆,这里每到周末还会上演脱口秀表演。

“对于未来,我还是希望新片尽快提档上线,观众们对新片都十分期待。”重开第一天,让卢绪玲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他今天一早就过来取票,老爷爷说不熟悉新的取票和观影流程,就想着早点过来看看,然后又回家了,等到点了再过来观看电影。”即便疫情散去,观众对电影信心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只要观众在那儿,我们就不会失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