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大学毕业生招聘季遇冷。此时,上海的“一网通办”推出移动求职平台:“随申码·毕业生就业”。上海市各类机构、企业均可自行下载打印张贴,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使用微信、支付宝、随申办小程序等终端,扫描“随申码·毕业生就业”就能获取招聘岗位信息、提交简历,获取一站式服务。
这只是上海“两张网”服务中的一项。一网通办,让上海政务的服务面迅速扩展,也越来越精准。
2018年,是上海一网通办元年,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和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成立,组建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并建立了一网通办法制支撑体系——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在全国率先启动。
今年4月,上海又全面启动并推进一网统管。
在全国两会,“两张网”也成代表、委员热议话题。从一网通办到一网统管,据大江东工作室观察,这两张网各展神通,又形成合力,正将上海城市治理提到一个崭新高度。
“一网通办”:从企业和群众需求出发,高效办成一件事
“找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便利”,这是上海一网通办的初心。如今已成现实。
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代表说:“一网通办,最重要的是政府办事流程的改造和优化。过去,企业和群众找政府办事是一个个门跑,后来改革成一门式受理,进一扇门,在不同部门柜台上办,每个柜台还得一一排队,流程依然很长。”现在,企业和群众不管办什么事,只要在一个柜台排队就要受理,由受理柜台去找不同部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通办,还要高效!”邵志清举例说,“2018年买保险,旧保险没到期,新保险要购买,要跑好几回,新旧保险都得带来。后来,系统打通了,只要跑一次,材料都不用带就能办了。”
一网通办的核心就是流程再造。谢卫群摄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秘书长陈靖代表以为,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业务流程的“革命性”再造,要进行整体性设计,把部门内部流程和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流程全面纳入整合重构范围。这是大刀阔斧的根本性、制度性重塑。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四个减”,即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次数。
陈靖代表介绍,2019年,通过实施“双减半”(时间、材料减半),与2018年相比,办事时间总体缩短59.8%,办事材料减少52.9%;105件企业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事项进行了流程优化。
出门办事不用带身份证、驾驶证,可以数字亮证了!
一网通办还打造了移动平台——随申办,将网络服务推进到移动终端。这一超级应用,让市民和企业拥有专属网页,将所有证照归集。这后面,是一系列数据资源的跨部门整合。上海大数据中心建立了数据资源平台,构建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4大基础数据库和一批主题库、专题库,建立“三清单一目录”机制,大力开展数据治理和大数据分析应用。仅高频证照就归集了337类9500多万张,使用量达1.4亿次。
据上海市大数据中心,2019年,一网通办对100个事项进行了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实现100项个人事项全网通办。
目前,一网通办总门户已接入2321项服务事项,行政审批事项已应接尽接,82.1%具备全程网办能力,93.87%具备“最多跑一次”能力。实现办事时间总体减少59.8%,办事材料减少52.9%。130万人次给予评价,好评率达99.7%。一网通办的“通办”、“高效”得到广泛认可。
“一网统管“,从政府和管理者角度出发,高效处置一件事
与一网通办不同,一网统管重在统筹与管理,服务对象是政府管理者,目的是为了高效处置一件事。
“应用为要,管用为王”,是上海市委为一网统管定下的宗旨。“高效处置一件事”,理顺派单、协调、处置、监督的管理流程,推动一般常见问题及时处置、重大疑难问题有效解决、预防关口主动前移,着眼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联动,压实责任、强化协同,让推诿扯皮没有空间,为基层减负增能,减少不必要的表格填写,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
针对城市管理难点、堵点、痛点、盲点,一网统管通过智能预警手段,结合无人机、高清摄像头等先进设备、智能感知端,依靠水陆空88万个“神经元”,可以形成“客流监测分析”“套牌车核查”“渣土车未盖顶预警”“森林防火监管”“大客流监测预警”等一系列智能化城市应用场景。
渣土车未盖顶预警系统。 巨云鹏摄
能做到如此精准,背靠的是大数据整理。一网统管的底层数据源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推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主题数据库建设。根据各部门需求,向主题库提供库表192张,接口服务16个,数据来源除法人库、人口库两大基础库外,还包括公安、规划、交通、水务、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共享数据量达25.8亿条。
海量的数据汇聚,是城市动态体征的“细胞”。依据大数据支持,在上海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上,30多个部门的100多项基础数据,围绕城市动态、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保障供应、城市基础设施5个维度,整合提炼了80余个指标,包括城市服务人口、市内交通客流、最大供气能力、城市道路里程……城市运行一览无余,“一屏观天下”成为现实。
浦东在上海率先启用一网统管。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代表以浦东城市综合运行中心举例说,共享单车深受市民喜欢,但也存在分布不均衡的情况。现在,浦东城运中心大屏幕有张热力图,一眼就能看到共享单车分布,如果哪里用的人多,摆放不足,可及时调整,管理人员的负担轻多了。
还有群租整治。过去靠群众举报,现在社区根据用气用电等数据,就能找到群租嫌疑点,整治更加精准。
在浦东城运中心大屏幕上,长江口的捕鱼作业一目了然。浦东城运中心供图
浦东新区工地众多,监管是个难题。为此,依托工地远程视频监管系统,开发了智能化的监管模块。通过图像自动识别,可以实时抓拍未带安全帽、车辆未冲洗、渣土没有覆盖等问题。场景围绕监管要素标准化、监管方式智能化、监管流程闭环化构建,实现问题发现、分析研判、信息推送、协同处置全流程闭环监管。“常常有司机车开到半道,就接到电话,被告知没有覆盖渣土”,杭迎伟说。
这仍是大数据的功劳。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智能手段,实现指令生成、自动发现、自动推送。对人员未带安全帽、车辆未冲洗、裸土未覆盖、扬尘值超标、关键岗缺勤、深基坑监测等11 个行业重点管理要素,视频自动抓取、信息实时获取和智能综合分析,实时智能发现问题,自动推送行业监管部门,提升行业智能化管理水平。
浦东城运中心随时看到辖区场景。谢卫群摄
高效处置,是一网统管特点。工单直接推送到工地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快速整改;信息同步推送质监站并开展大数据分析,及时优化监管措施、调配监管资源、实现精准监管;借助智能预警,初步实现行业风险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预防,对高风险行业及高风险点重点防范,实现精准识险、科学评险、及时排险,行业风险管控能力显著提高。
自运行以来,从智能发现的 11 个管理要素中,共发现问题 3714起。其中,未戴安全帽、车辆未冲洗、裸土未覆盖三个行业重点管理要素,已实现智能辅助监管到智能主导监管的转变,有效提高政府行业风险管控能力,施工现场基本实现安全、有序、干净。
“两张网”发力,上海城市治理日益智能化智慧化
一场疫情,反让一网通办与一网统管有效融合。最突出的是随申码中的健康码。
“请出示你的健康码!”疫情爆发,这是上海市民听到最频繁的一句话!健康码问世,是疫情管理的需要,却在一网通办平台上得以实现。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说,从提出健康码的想法到推出,仅用22个小时。
运用大数据赋能,一网通办平台——随申办推出“随申码·健康”服务,为每个人推出健康码,实现精准防控。2月17日上线以来,累计使用超5.2亿次。在街道社区、企业园区、政务大厅、商场医院,“绿码通行”已成市民新习惯。
健康码的出现,可以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保障复工复产提供支撑,在沪企业申请达4.5万个。
有了一网统管,浦东城运中心可以在块屏上全域观察。 浦东陆家嘴供图
陈靖代表说,为确保城市企业在健康平安前提下复工复产,上海充分依托一网通办平台渠道和数据汇聚优势,推进网上不见面办理,减少线下人群集聚,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去年12月不见面办件率为20.43%,今年2月为50.47%)。通过企业专属网页和市民主页,向一网通办2389万个人用户和205.8万企业用户主动推送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政策、公告及服务信息,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精准推送税务优惠政策。依托企业专属网页“云走访”“云反馈”,分别向上海中小企业餐饮服务、在线新经济、物流、物业等行业部分企业累计发布110万份网上调查问卷,收集企业问题4.5万个并高效解决。
一网统管正在加速布局。
为了真正惠及基层,上海市民政局设计了全市统一、面向基层的社区治理云平台——社区云,通过统一信息系统入口、统一数据采集、统一数据管理和分析应用、提供统一的为民服务政策知识管理工具。上海市民政局认为,这将有助于破解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数据支撑缺乏、整合互通低效、局社互动不足等瓶颈,推进居村委减负增能。
社区云正在浦东、徐汇、宝山、松江、黄浦、静安、长宁、崇明等8个区近20个街道试点,年中将在16个区全面推开。
如今,《上海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经上海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以“二级建云、三级平台、五级应用”为提升迭代抓手,在市、区两级搭建城运云,整合各部门数据、系统和网络,承担存储、算力等基础资源保障。结合“新基建”,打造“治理要素一张图、互联互通一张网、数据汇聚一个湖、城市大脑一朵云、城运系统一平台、移动应用一门户”。
上海还将积极拓展“随申码”应用,将之打造成上海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市民随身服务码。比如在上海图书馆可作入馆凭证。陈靖代表称,“我们还将在教育、医疗、交通、文旅、赛事会展等领域拓展一批应用,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