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创新潮头 听八方风来 ——工博会高校展区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20 浏览量:11

这几天,工博会高校展区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年轻工程师耶夫卡尼和他的伙伴们看得兴致勃勃。“许多项目很有趣,我特别关心材料方面的创新,大学在这样的前沿领域研究得比较深入。”

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力和服务能力,成为强有力的支撑。据统计,2018年度,上海高校共登记技术合同(技术转让、开发、咨询、服务)5000项,总金额为36.55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69.6%),其中千万级以上的合同数达41项,总金额为16.53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146%)。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入选了首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同时,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全国、海外的高校来到这个舞台。本届工博会参展高校74所,其中沪外高校52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名校云集。同时,还有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俄罗斯伊尔库斯科理工大学、芬兰拉普兰应用科学大学和泰国北清迈大学等国外高校。

立创新潮头,听八方风来。

上海,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工博会高校展区也成为其中一个缩影。

创新成果走到舞台最中央

18日上午10:30,许多人在展区现场,见证华东理工大学在煤气化领域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SE水煤(焦)浆气化成套技术”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镇海炼化扩建项目的专利实施许可的签约仪式。

掌声响起的那一刻,十年光阴闪回。积极配合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高校科研团队在老一辈科学家于遵宏先生的带领下长期瞄准大型高效煤气化这一世界难题,先后研发成功了四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和单喷嘴粉煤气化技术,打破了大型煤气化技术被卡脖子的困境。华东理工大学代正华教授、许建良副教授等年轻一辈科技工作者,从2009年起,历经10年技术攻关,在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国家能源局、上海市发改委、科委、教委和中国石化等大力支持下,终于研发成功SE水煤(焦)浆气化成套技术。

新技术以双浆双氧喷嘴、平推流气化炉、煤浆自动分配为三大创新点,攻克了喷嘴易烧蚀的难题,喷嘴使用寿命可达一年以上,碳转化率大于99%,能协同处理液固废弃物,且工艺流程简单、投资低。充分发挥了水煤浆气化制氢这一目前炼厂成本最低的大规模制氢方法的巨大优势,也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煤制氢技术。

让更多高校创新成果走到舞台最中央。

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钢铁作为方方面面的原材料支撑,而工模具钢则被认为是这一要素中至关重要的一种,又被称为“现代工业之母”。尽管我国长期居于世界钢铁产量第一的位置,然而就在三年前,国内企业仍不具备高性能工模具钢的生产能力。补短板、替代进口、提升国内高端工模具钢生产水平,成了上海大学吴晓春教授所牵头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工模具钢及应用”项目的首要任务。此次,他和团队将这一成果带到了工博会现场。

据介绍,上海大学从1998年就开始从事工模具钢研发。吴晓春课题组紧跟国际高端模具钢的发展方向,与特钢企业紧密合作,自主研发出大截面压铸模专用材料,并成功应用于某品牌汽车后纵梁压铸模具。此后,该团队自主研发并完全实现国产化的汽车高强钢热冲压成型模具专用材料,打破了国外同类材料在国内市场的垄断,为国产汽车轻量化制造提供助力。

更多创新火花,在这里碰撞、交融。

为“科技点亮生活”喝彩

科技点亮生活。在高校展区,处处可见科幻片演绎的未来想象,逐步成为现实。

手写笔轻轻划过,黑色面板上便留下了清晰的蓝色字迹,擦除后再次书写时,面板又呈现出绿色字迹。复旦展位前,材料科学系博士生崔淑贞正在对液晶手写板做简单演示,通过改变电压进行字迹擦除,施加的电压不同字迹擦除的程度也不同,并借由对光的调控改变字迹颜色。复旦大学俞燕蕾课题组研发的反射式显示用彩色“光子墨水”,成为关注焦点。

未来,“光子墨水”有望在更多应用场景一展身手。俞燕蕾教授介绍,课题组在柔性智能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抱有期待。“我们所说的柔性智能穿戴设备,其实类似于织物,能够轻松地穿着在身上,借助其他相关技术实时显示人体健康信息,可以是通过数值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展现。”此外,防伪标签的应用与日常生活结合更紧密,变色涂层的研究在学界也具有重要意义。“甚至未来可能会出现可调控颜色的美妆产品。这些都是我们目前的设想,可操作性很强。”

让生活更美好,是创新的不竭动力。高校承担的科研、教学功能,让一代代青年融入创新,传承热爱。

上海交通大学展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张智骋正为参观者介绍车路协同式无人驾驶清扫车。

传统无人驾驶一般采用卫星定位,但卫星定位有局限性,车辆无法在树木茂盛的街道和高楼林立的园区等复杂场景中精确运作。项目负责人王亚飞教授,带领团队瞄准特定场景,以“车路协同式感知与定位”为突破口,将环境感知和信息融合技术与通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协同式车辆定位”与“协同式局部场景感知”基础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让无人车变“聪明”的同时,也给道路赋予了“智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清扫的道路面积不断增加。据预测,中国道路清扫保洁的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1266亿元。张智骋介绍,这一成果正在特定路线的园区、矿区和港区等场景的无人驾驶系统中得到应用。面对无人驾驶技术全方位落地的挑战,研究团队将继续围绕“单车智能+车路协同”的技术思路,持续创新,助力其在更多场景的落地与优化。

“往年我每年都来看高校展区,不过是作为参观者,”小张说,今年,自己是第一次作为参展单位的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着自己参与的项目成果,“感觉很不一样,有一种参与创新这项事业的自豪感。”展区工作之暇,他还专门去看了其他单位参展的无人车项目,那个采用的是“定位与建图”技术路线。

全球创新热潮涌动上海滩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的展位,大学运营部研究支援课古川淳正与参观者交流,“非常高兴来到上海参加这次展会,昨天晚上我还去了外滩,”古川淳说。

作为日本最大的公立大学,大阪市立大学之前在物理和医学领域各出了一位诺奖得主,也让他们的展位更加受到瞩目。两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协助介绍着项目,语言无障碍。

医学影像诊断知识服务“造影诊断指南”、高科技植物性皮肤护理技术、不用换滤芯的活性炭净水装置,一一亮相。

泰国北清迈大学,今年是首次参展。国际学院院长张能志博士说,很荣幸受邀参加,却有些遗憾,原来,他们的招牌专业——化妆品系,只做了文字介绍展板,没有带实验展示和实物展品。“明年,我们一定准备得更充分。”

当此全球创新热潮涌动之际,工博会高校展区迎来全国、全世界高校创新力量,促进交流,海纳百川。

西北工业大学的无人机展台,常常围满人。无人机相关负责人崔赫琳有条不紊一一解答。大家听说眼前展翼5.2米的飞机,居然能装进一个2*0.5*0.5米的箱子,跟家里鞋柜差不多。

“这正是我们这款无人机的特点之一,”崔赫琳笑着说,作为工业用无人机,“便携”二字背后,也蕴藏技术含金量,“我和同事两个人,十分钟内就能把它从箱子状态安装成待飞状态,跟地面台配合,一键起飞。”她介绍,零基础的人,经过培训也能很快掌握操作技术。

据了解,这款垂直起降无人机起飞重量80公斤,最大载荷20公斤,抗六级风,高空中-40摄氏度环境依然正常飞行,已经逐步应用于测绘、应急救援、天然气/石油管道巡线、河道巡检、林业等几十个领域,销往海外。

“通过校企合作,我们西北工业大学在无人机领域,已经实现研发、生产、培训、销售售后及服务等全产业链参与,依托西工大沣西产业基地的发展,很快就能达到每年千架的规模产量。”她说。

“工博会对我们来说,是风向标,更是认识新朋友的好地方,”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化办副主任沈正祥透露,近三年,武大在这里结识了江苏、合肥、苏州等多地合作伙伴,开完会直接上珞珈山上谈项目,一个个产业化基地建起来。昨天下午,又一家徐州的创新机构负责人来洽谈,对智慧能源研发领域很感兴趣。

此次,武汉大学带来了医疗器械领域一系列创新专利,从智能风扇口罩、到抑郁症复发预警和干预管理平台,到特殊腹膜透析导管技术、新型四肢肌肉附件装置。“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顶天’技术以外,武大此次参展,也准备了这些来自临床一线的专利新技术,投入不高,周期不长,市场广阔,”沈正祥说,期待更多高校创新与企业携手双赢。

原标题:立创新潮头 听八方风来 ——工博会高校展区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