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认为,接下来上海应继续走转型发展之路,着重提升城市能级。
自8月6日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落靴以来,先行启动的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的119.5平方公里区域已经处处绽放新的景象:行车在临港大道上,隔几分钟便可见一块“临港新片区”的牌子;进入临港的沪芦高速口,时常会“堵”一排集卡车;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不少企业扎堆前来咨询……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后,新片区靴子终于落地。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仍值得认真梳理:当下为什么要建设自贸区新片区?自贸区新片区又缘何选择上海、选择临港?长三角城市该怎样“共分一杯羹”?市民又能不能直观感受到“自贸新红利”?围绕这些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
“特”字当头,吸引增量跨国企业
过去5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围绕扩大开放,导出大量的成果。“然而在2014年的那次扩区后,自贸区的覆盖范围从最早的外高桥、洋山,扩展至陆家嘴、张江和金桥,实际上更有利于制度创新,却很难实践对标国际的制度安排。” 周振华认为,“因为它没有围栏,没有边界。”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新片区内设立物理围网区域,建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作为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自由贸易园区的重要载体。“相对封闭的新片区,终于可以实现与国内已有的政策环境‘脱钩’,更高效率地与国际接轨,真正成为‘境内关外’。”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
纵览世界各地成功的自贸区建设经验,为实践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这种“境内关外”的制度安排是必要条件。“许多欧洲国家,本身开放程度已经很高了,但他们依然会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设立自贸区,实施和本国国内政策条件不同的、特殊的制度。有一些国家近年来取消了自贸区,也是因为其本国国内的政策与自贸区内趋同了,自贸区失去了‘特异性’。” 周振华表示,临港新片区必须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自贸区,保有“特”的一面,才能取得竞争力。
从《总体方案》中来看,“特”字也无疑是自贸区新片区的关键词。在不久前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表示,上海将为新片区制定特殊的支持政策。这个“特”里,既有聚焦资金支持、人才吸引、土地规划、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特殊支持政策,也有“参照经济特区管理”,赋予新片区的,更大的改革自**。“尤其是组织架构层面,参照特区的进一步放权,对自贸区新片区的未来发展将有很大意义。” 周振华说。
那么,站在当下的节点上,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特”字当头的自贸区新片区?周振华认为,上海建设自贸区新片区是顺应当前国际格局变动的主动作为。“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大型跨国公司逐步将全球离岸布局调整为近岸布局,选址要素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过去考虑成本,现在更多考虑潜在的市场规模以及能否形成产业链。由此,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的布局和选址,就不可能绕开中国。”
跨国公司要落地,首要关注的一定是投资贸易的便利化自由化。而此时出现的新片区,定位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关注境外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可以更好地承接这些跨国巨头的总部、研发,以及先进制造业的系统集成,“对跨国公司形成强有力的吸引。”
周振华指出,上海应当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自贸区建设,在引进全球跨国公司方面进一步突破,强化与全球接轨的信心。“但也要明确,自贸区新片区要带来的不是对内的‘虹吸效应’,不是要吸引国内已有的存量跨国企业,而是应当面向外部,面向全球,获取跨国企业的增量。接下来要进一步认清新片区所面对的新经济形势变化,着力推出适应潜在的跨国企业需求的新政策。”
落地上海的“新片区”,能向全国溢出红利
自贸区新片区为何选择了上海?在周振华看来,新片区落靴背后有其必然性。“上海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在陆运、海运、空运等任何一种交通领域里,上海是当仁不让的枢纽节点;另一方面,它连接长江经济带,向西面朝内陆市场,向东面向海外市场,具有配置全球资源的潜力。”更为关键的是,许多跨国公司对于上海的文化环境、市场环境等,都已经积累起了相当的认同度。
至于为何选择了临港?周振华认为,这是临港的先天条件决定的。“过去的自贸区选点,都放在了成熟地区。不仅难以实践特殊政策和制度安排,对于希望发展先进制造业系统集成的跨国公司来说,也缺乏足够的承载空间。” 此次先行启动的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的119.5平方公里区域内,“有机场,有口岸,有特殊综合保税区,也有丰富的‘留白’区域可供进一步发展。”
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尽管是以上海为支点,但其“溢出效应绝对是面向全国的。” 周振华说,比如随着新片区内服务业进一步放开,将不仅服务于新片区内的海内外人才,我们的国人也可以不出国门享受国际高水平的医疗设施;孩子们甚至不需要出国,就可以“留学”。这都是未来可期的自贸区“红利”。
此外,《总体方案》中还明确,要加强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支持新片区优势产业向长三角地区拓展形成产业集群。周振华认为,一旦新片区吸引来跨国公司,就会有相应的配套服务需求外溢,比如人才的、金融的;还会形成大量产业活动的溢出,比如零部件生产、运输等等。“新片区的设立,将会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联动发展。” 周振华说。
上海提升“五个中心”能级,新片区是机遇
“站在当下的时点应该看到,上海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占据产业比重70%的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生活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更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服务半径过小,尚且没有建立起成体系的服务网络。”周振华表示。
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能级仍然不够:
航运中心建设方面,上海现有的航运服务业集群还处于成长阶段,航运服务多集中在船代、货代等附加值较低的下游产业链;
贸易中心方面,结算、清算等高端业务功能尚没有发展起来;
经济中心方面,先进制造业的附加值率、增加值率尚不足,关键技术、部件、材料研发和生产方面,还不能站到世界水平的顶端……
“而自贸区新片区的落地,将是上海进一步提升‘五个中心’能级的重要抓手,也是上海经济突围破局的重大机遇。”
周振华认为,接下来上海应继续走转型发展之路,着重提升城市能级。《总体方案》中已经指出,要发挥开放型制度体系优势,在自贸区新片区推动统筹国际业务、跨境金融服务、前沿科技研发、跨境服务贸易等功能集聚,强化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实际上也明确了自贸区新片区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密切关系。
目前,围绕提升航运能级,《总体方案》中明确,将支持内外资企业和机构开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结算、航材租赁、船舶交易和航运仲裁等服务;提升贸易能级方面,建设国际医疗服务集聚区,支持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发跨境医疗保险产品、开展国际医疗保险结算试点,这都将是有突破性的探索。周振华进一步指出,上海应借助自贸区新片区的到来,加快探索服务业能级提升。“包括围绕放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从业限制,加强境外职业资格认定,国际保险结算等等。进一步实践服务领域扩大开放。”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孟雨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