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5%:上海第一次将增长目标设定在这样一个区间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9-01-28 浏览量:14

■在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的时候,必要的规模和增速是绝不可少的,不然就没有突围基础,根本迈不开步伐

■发展的含金量要更高,特别是在历经多年结构调整和转型之后,更要在选择产业和路径方面保持一种定力。不可急躁,更不可短视,不然起步了也走不远

6%—6.5%,2019年,上海第一次将GDP增速预期设定在这样一个区间。

GDP增速预期总是被视作判断经济增长的头号指标。此前三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预期目标,分别是6.5%(2018年)、6.5%左右(2017年)和6.5%—7%(2016年);在2016年前,上海的GDP增速预期,均在7%以上。

单看数字,预期目标一再收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目标定在5%——此前,这个数字一直维持在7%以上。

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多、下行压力加大的这个年头,这不免引发种种猜测和议论。但背后的故事,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速度

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上海需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显而易见的是,对增速预期进行调整,是时下的普遍趋势。

世界银行新近发布的报告里,将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3%下调至2.9%。而近期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多地公布的GDP增速预期,均较往年有所下调。

与上海一样,北京、广州都将增速设定在6%—6.5%的区间;上海近旁的杭州,和一直被拿来进行对比的深圳,也把目标调低到了7%。

同时,不少省市都放弃了确数或是“左右”之类的表述,而选择一个上下幅度在0.5个百分点的区间目标。已有专家预计,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很可能就是6%—6.5%。

区间目标上一次密集出现,要追溯到2016年,“不确定性”的影响可见一斑。而对经济外向度颇高的上海而言,外部环境变动带来的影响会显得更为直接。

同时交付代表审议的《关于上海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简称《计划报告》)和《关于上海市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简称《预算报告》),就解释了制定相关目标的依据。《计划报告》直言,2019年的上海,“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预算报告》的判断大体一致: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在减弱,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更多。这不仅将影响经济增速,更将直接影响财政收入。

不仅是外因,上海自身的新旧动能转换,亦面临着一定压力,传统产业的发展动能减弱,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亟待突破。

的确,2019年不会是轻轻松松的一年。可预见的难题和挑战已经开始显现,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上海“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但这个看似被“调低”的数字,潜在的含金量并不低。

质量

去年数据传递出积极信号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可持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认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继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率先突破3万亿美元后,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的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了2万美元。众所周知,2万美元是一条意味着进入“发达国家水平”的分界线。而在基数不断抬高之后,增速渐渐趋缓,属于自然现象。

上海“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是,五年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6.5%以上”,2016年至2018年,实际实现的年增长分别为6.7%、6.9%和6.6%。即便只算一笔数字账,今年的增长若在6%—6.5%之间,也是可接受的——当然,不能低于6%。

展望2019年,不妨先看看2018年。“不唯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高质量的GDP。”整个2018年,上海反复强调这句话。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在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的时候,必要的规模和增速是绝不可少的,不然就没有突围基础,根本迈不开步伐。第二,发展的含金量要更高,特别是在历经多年结构调整和转型之后,更要在选择产业和路径方面保持一种定力。不可急躁,更不可短视,不然起步了也走不远。

《政府工作报告》对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是“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呈现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更趋协调、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这些“更”,是有数据支撑的。

比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就是继2万美元之后,又一个标志性的数字——这是上海研发支出占比首次达到4%,提前实现了原本计划五年实现的目标,对“创新驱动”作出了具体的注脚。报告还披露,上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比上年增长50.2%。两组数据,都从一个侧面证明上海加大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

又比如说,去年上海的工业投资增长了17.7%,增幅创近十年新高;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快了2.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产值,均增长10%左右……结构优化的信号,无疑是积极的。

前景

进一步提质增效优化升级以减税降费释放市场活力

交到人大代表手中的三个报告,讲得更多的其实是“机遇”——既包括全国同处的战略机遇期,包括新技术、新动能转换带来的窗口期,更包括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

对上海而言,捕捉及转化机遇,将是这一年的重中之重。有机遇,就意味着不可“畏难”。读解指标,首先要有这样的心态。

当然,更要有得当的方法。

6%—6.5%的增长,意味着进一步“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升级。这就有多个关键词。比如“创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目标维持在了4%左右——去年初提出的目标,还是3.8%。请注意,这个4%,不是“增幅”,是“占比”。也就是说,在GDP总量不断攀高,而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研发投入的绝对值仍要不减反增。

又比如“密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合理提高工业园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容积率,低效建设用地要减量15平方公里,落后产能要淘汰1000项。意思很清楚,上海要加快提高城市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补这方面的短板,正是“高质量GDP”的前提。

再有一个,是“能级”,尤其是实体经济的能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一批重点产业方面的产业政策、创新工程和重大项目,均被《政府工作报告》点到了名。而《预算报告》更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在财政收入趋紧的情况下,上海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密度等,分别安排了多种专项资金,比如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重大项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100亿元,科技创新计划专项资金35.6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项资金15.5亿元等。

另外,财政收入的趋紧,某种程度上,亦要“放水养鱼”。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增长5%,不仅比过去低,还很少见地低于GDP增幅。出现这一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持续减税降费带来的效应——上海在前两年为企业减负1530亿元的基础上,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500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的降费,在减轻企业负担上取得新进展。

对政府而言,一段“紧日子”开始了。但就跟任何转型一样,只要促成了未来的蜕变,释放出市场活力,此刻的阵痛和代价就是值得的。(记者 朱珉迕 孟群舒)

原标题:6%—6.5%:上海第一次将增长目标设定在这样一个区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机遇

调低的GDP预期,不低的发展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