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治理抓住“细”字诀:群策群力,办法就比困难多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9-01-15 浏览量:12

原标题:征集意见单、走街做调研、网上促沟通,上海——老“被面”上细“绣花”

核心阅读

推进社会治理,上海抓住“细”字诀,下足“绣花功夫”:改造老小区头绪多,就向居民发放意见征询单,将痛点悉数掌握;游客乘车难、居民停车难,就走街调研、登门协调,开辟接驳点、新车位;楼道杂物、私搭仓库问题难除,就借助社区网络论坛发起议题,促使居民自发找办法、立公约,群策群力。动动脑子、迈开步子,办法就比困难多。

上海市青浦区,75岁的宋贵宝最近爱上了拍照,出门总拿着个小数码相机。

别人摄影,往往是旅游的时候,拍拍青山绿水、亭台楼阁。但老宋却说:“我都用不着出远门。在咱们庆华新村拍一拍,就蛮好的了。”

老宋一边在小区里转悠,一边向旁人介绍:你看小广场,多热闹;停车线,多整齐;晾衣竿,多新……一圈走过来,老宋用手里的相机把犄角旮旯都拍上了。

外头的人不理解:这儿和别的小区也没啥两样嘛。老宋急了:“你可不晓得。我住了将近40年,以前这儿多乱,那时候可不敢想庆华能有现在这么漂亮!”

小区咋改造,在意见征询单上问痛点

画外音

老小区的不方便,庆华新村都没落下。想改造哪、解决啥,大家通通写下来。以需求为导向,找到居民们的痛点。一项项改造工作在开展,居民们说,生活细节处处有变化,改造得相当贴心。

庆华新村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盈浦街道,于1978年开建。下属的一、二、三村共44幢楼、1600多户居民。40年光景,宋贵宝成了“老宋”,新村也逐渐变为“老村”。

小区一老,问题不少。“水龙头打开,流出的水都有锈渍。”老宋说,小区设计之初采用的是二次供水,自来水要先进楼里水箱,再进家里,容易有污染,而且水量也不够,“住五楼、六楼的,淋浴头根本出不来水。”

对于70多岁的吴阿姨来说,让人为难的还有小区的路。“这家挖完下家挖,到处都坑坑洼洼的。年纪大了,走路一不小心就可能跌跤。”

这还不算,停车位少、电线铺设杂乱、活动场所匮乏……老小区能有的不方便,庆华似乎一样都没落下。

2018年3月,庆华新村被列为青浦区“美丽家园”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试点,终于迎来“转身”。然而,这么多的痛点,从哪个开始解决呢?“老小区毛病多。好不容易盼来的改造,得让居民方方面面都满意。”面对繁多的头绪,庆华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姚文华鼓起了劲儿。

根据青浦区住宅小区综合改造的整体要求,大伙认为,应该从细处着手、从居民们的实际生活需要着手。“每家每户发一张意见征询单,想改造哪、解决啥,请大家通通写下来,汇总到一起。我们以需求为导向,找居民们的痛点。”姚文华说。

征询单收上来了,居民们反映的问题杂七杂八,除了水、路、违建这些大问题,还有小区绿化少、楼道不整洁、随意晾晒衣物等小烦恼。这让小区改造有了更为细化的目标。“区里总的要求是‘戴帽、整容、换胆、供水、整区’。除了这些,居民们实际生活中的很多具体问题,也得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姚文华表示。

当年,小区里的不少树是挨着楼种的,栽的时候挺小,现在却长得老高,往往让低楼层的居民家里无光可采。都砍了吗?不,可以移到小区路旁,当行道树,省了另买的钱。

楼道里,电视线、网线、电话线……几十条线接入不同住户,有些结成“蜘蛛网”,有些耷拉在地上,影响观感与行走。如何解决?做一根大线槽吧,把线通通排进去,槽板还能够开合,便于修理。

上海空气湿润,衣服得在户外晾。家家窗口,基本都有一根晾衣竿,伸出去老长,多少年不换,都长锈了。咋办?通通换新,统一规格,看上去美观了不少。住一楼的,就送人家一个不锈钢架子,小院里就能晾晒。此外,还准备在小区的空地上建一排公共晾衣竿,已经将计划报到了相关部门。

一项项工作在开展,居民们说,生活细节处处有变化,改造得相当贴心。“楼道里的铁扶手,40岁了,现在变得锃亮!”老宋边摆弄相机边讲,“你说,我怎么能拍得够呢?”

车辆没处停,找机关、交警协调车位

画外音

对市民要有主动服务意识,在管理上才能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眼光。综合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多动脑子,向前跨步,不同部门间多配合、多帮衬,办法一定比困难多。

城市管理是个精细活,考验的是“绣花功夫”。找准痛点,下针就会顺畅。

在外滩边的中山东一路,从外白渡桥到延安东路的这近3公里路上,如今有5个出租车上下客点。但曾几何时,这段路全线禁停。来外滩观光的游客,只能在首尾两个路口上下车,使两个路口发生梗阻,整条马路也经常水泄不通。“有乘客到外滩,我就会讲:要想不折腾,最好坐地铁。”出租车司机陈师傅说。

交警黄俊常年在附近执勤,将上述情况看在眼里。仔细琢磨后,他向所在的黄浦交警支队提出建议。支队实地勘测调研后,选取了适合的位置,设置了5个上下客点,拥堵问题随即得到缓解。“对市民有主动服务意识,在管理上才能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眼光。”黄俊说。

除了加强停车管理规划调控和设施建设外,2018年底黄浦区还提出,到2020年要创建25个停车资源共享利用示范项目,实现1000个停车泊位的共享利用。

推动停车资源共享,这是上海各区破解停车难问题的共同路径。青浦区三元河居委党总支书记杨伟英,回忆起了三元河新村小区推动停车资源共享的往事。

“我的车停不下,我就天天来找你!”“一个星期解决不了,我们就闹到街道去!”那天早上,杨伟英被居民们堵在了居委的门口。

“小区建造的时候就没有停车位,大家的车原来停在路边。”杨伟英介绍,“后来交通规范管理,路边也不让停了。”辗转腾挪下来,大部分居民的车已经有了固定的地方,但还有大约10辆车实在没处停放,这才发生了车主堵居委的事件。

杨伟英只好找老邻居青浦建管委。2016年起,青浦建管委就开始推进区内政府机关停车资源共享利用,其内部停车场已向周边小区居民错时开放。几番沟通协调,建管委又给腾出了6个位置,晚上停、早上走。

还有几辆,杨伟英实在没办法了,又找到片区交警。“我跟着交警一路走,看小区周围的路上哪块儿还能划出点停车位。”走了大半天,还真找出几个地方来。交警回支队报告,支队实地考察,同意画线。杨伟英大大地舒了一口气。

“社区综合治理,得靠各部门之间协同互助。不然,真不知道该咋办。”杨伟英说,做了近20年的社区工作,自己深知综合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各类问题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只要多动脑子,向前跨步,不同部门间多配合、多帮衬,办法一定比困难多。”

楼道难清理,促居民自发讨论、立规矩

画外音

对于居民们来说,是否愿意参与到社会综合治理中,取决于相关过程的公正性、透明度。只要有居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有大家共建共享的心愿,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社会综合治理,应当是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的。说回庆华新村改造这件事,许多情况下都需要做通每家每户的工作,一个都不能少。

20多年前,为了自行车防盗,小区里建了近200个小车库,每个约几平方米,散落各处,占了不少地方。“其实大家早就不停自行车了,都当储藏室用,堆点杂物。”吴阿姨说,小区楼间距离不宽,小车库挤压了不少行车空间,“小轿车开进来都很难的,要是有点事故,警车、消防车怎么办?”

小车库拆不拆,还是得先征求居民的意见。调查问卷收上来,绝大多数居民表示同意。“既然是居民们自己的事情,那我们自己也应该出力。”宋贵宝说,改造期间,居民们中的党员带头,成立了政策宣传、矛盾协调等队伍,挨家挨户讲政策、摆道理。不少户主积极响应,当即就拆。

当然,一些户主仍需要与之耐心沟通。“有一户是最近才搬来的,小车库也是花钱买的,难免舍不得。”姚文华说,居委班子成员带头,普通居民志愿者也积极上门做工作,几次三番,终于把户主劝下来了。

对拆除小仓库,吴阿姨看得很开:“小区旧貌换新颜,没找我们要一分钱。就是让出个小仓库嘛,没啥大不了。”环境变好了,大家一起受益。以前小区里只能停80多辆车;违建拆掉后,车位一下增加到了330多个,因为停车引发的争吵,如今不大听得到了。

对于居民们来说,是否愿意参与到社会综合治理中,还取决于相关过程的公正性、透明度。

2018年夏天,上海开展了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发现一些小区的楼道杂物难以清理。“不少居民爱在楼道放自行车、堆杂物,阻挡通行不说,安全隐患也大。但能否顺利清理,我们起初也没那么大把握。”宝山区松南镇淞南十村居委党总支书记刘红玉说,面对阻力,他们想到了借助社区的网络论坛,来发起相关议题。

“清理楼道杂物”的议题,很快在居民中引起反响。有人表示,会支持清理行动,但前提是“一视同仁”。当时,恰逢居委换届,要选举楼组长,于是有网友强调,这些参选者也不能例外,“家里种菜、楼道堆物的,坚决不选!”

在居委的支持下,居民们提议订立公约:不论哪个楼道、是啥身份,一律不许堆物、停车。这一公约,得到大多数居民的认可,更促成了大家的行动,不少居民都主动地把楼道清理干净了。

“周末,大人、孩子一起动手,把废旧杂物改造成了艺术品,摆在了社区小公园里。”刘红玉说,许多居民还捐出了废旧自行车,拆解之后做成护栏,可用于社区主干道的人车分流。

庆华新村改造,不少老问题得到了解决。当然,还有一些项目,仍有待跟进。老宋说,下一步希望把小区里的电梯装起来,把卫生间的排污管都换掉。吴阿姨则希望,垃圾分类能够更简便。

这些诉求,给了姚文华继续投身治理工作的动力。“改造开始前,心里还没什么底,觉得问题太多,很难着手。”姚文华说,“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只要有居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有大家共建共享的心愿,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