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策源能力,是今年上海科技界的一个热词。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提出:“要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如何增强这种能力?即将过去的2018年,上海政府部门和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探索,收获了一批具有全球和国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也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所作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朝着这一战略目标,行稳致远。
张江科学中心建设取得突破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全国基础科学研究的高地。今年,这块高地上的大科学设施建设取得很多进展。
4月27日,我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在此开工建设,这一总投资近100亿元的大国重器计划202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刘志介绍,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工程的技术难度很大,如核心部件——超导高频加速模组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结构非常复杂。“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立足自主研发,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张江实验室研究员王东说。
11月2日,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首条光束线站出光,迎来了张江“鹦鹉螺”的重要一刻。这条光束线站名为“硬X射线通用谱学线站”。目前,上海光源有13条光束线站投入运行;预计到2020年,将有近40条线站建成并向用户开放。
随着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活细胞结构与成像、超强超短激光等大科学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度、显示度持续提升。
在这块高地上,张江实验室建设今年稳步推进,不断优化国家实验室筹建方案。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张江实验室正在围绕微纳电子、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海洋、药物等优势领域开展布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张江药物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平台相继成立,正在探索综合预算制、薪酬体系构建、知识产权管理等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重大成果催生大科学计划
即将过去的2018年,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在申城出现。
1月25日,国际顶尖科学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上海科学家的重大成果——世界上第一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第二个体细胞克隆猴“华华”,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具备这一创新策源能力后,上海科学家提出一个学术新思想——准备发起“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其目标是:2020年完成十万级神经元的斑马鱼大脑介观图谱,2025年完成小鼠全脑介观图谱,2030年完成猕猴全脑介观图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表示:“主导发起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绘制,是实现我国脑科学由‘并跑’向‘领跑’转变,占据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支撑。”
8月2日,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上海科学家在“人造生命”领域的突破——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一发现颠覆了染色体结构决定基因表达的传统观念,揭示了染色体结构与实现细胞生命功能的全新关系,而且在新药研发、工业发酵等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新药、光芯片引领产业发展
除了基础研究成果,还有一批成果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上海成为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俗称“老年痴呆症”的阿尔茨海默病,全球已有16年无治疗该病的新药上市,这一历史有望被上海科研人员终结。7月17日,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宣布,由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甘露寡糖二酸(GV-971)”完成临床3期试验。10月16日,上海绿谷制药在我国递交新药上市申请。
没有创新思维和科研自信,就没有这一新药成果。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耿美玉介绍,与国际上将治疗靶点聚焦在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不同,她带领研究团队另辟蹊径,揭示了GV-971靶向脑肠轴抗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全新机制。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它还将引领国际糖类药物研发的新方向。
与生物医药一样,集成电路也是上海的重点产业。这个产业有许多“卡脖子”技术,亟待上海科技人员攻关突破。4月26日,上海首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硅光子专项”启动。市政府投入大量经费,布局“硅基光互连芯片”研发和生产。很多业内人士感叹,上海真是未雨绸缪。
目前,张江实验室正在建造我国第一条硅光子研发中试线,预计明年3月通线运行。中科院院士、张江实验室主任王曦表示,专项团队会通过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加强战略规划研究、进一步开放协同等举措,以全球视野实施重大专项,早日将上海打造成世界级硅光子基地。(记者 俞陶然)
原标题: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发现成果正在申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海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