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国家战略要求,还是上海自身需要,都要把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地理空间上看,如果把长江看作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一条巨龙,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通江达海,居龙头之位。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在对外开放、国际功能、科技创新、新兴产业、交通枢纽、城市治理等方面,上海也被各地公认为是区域龙头。
要更好发挥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需要突破以下五个方面的瓶颈问题:
1、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思想认识存在地方性局限
之所以特别提出这个问题,是不解决好思想认识瓶颈,上海很可能陷于小富即安、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状态;另外也存在信心不足、底气不厚的心理偏差。对于前者,因为在与周边地区的竞合中,流出去的多,引进来的少,上海引领长江经济带,在短期或表面现象中看到的是溢出多、奉献多,这样有可能多牺牲一些项目和GDP,多贡献一些财政资源和其他资源。但我们要清楚地看到,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更加需要长江经济带的各种支撑,尤其是上海建设的各类全球性服务功能,必须依托长江经济带各地提供的各类现实需求,这些需求提供动力,也提供财富。对于后者,因为这些年其他地方的经济增长都快于上海,而且江苏、浙江的经济体量也已大大超过上海,如2017年GDP总量,江苏为8.59万亿元,浙江为5.18亿元,四川为3.70亿元,湖北是3.65亿元,湖南是3.46亿元,上海是3.01万亿元,上海以相对小的体量来引领超级体量的长江经济带,好像小马拉大车,气力不足。但长江经济带走向全球、提升创新能力,对上海有更多的需求,从国际接轨的功能性平台,到科技创新成果,以及高端的创新资源,还有国际最高标准的开放度和市场机制等等。上海的核心地位将随着长江经济带的更加开放和发达而显得更加重要。
2、战略谋篇布局上跨区域支撑项目力度比较单薄
这在全国也是一个普遍问题,但凡涉及跨区域的战略规划,国家层面较多提出的是框架性原则和主要任务,但到了地方层面,地方提出的实施规划,较多存在各地规划不衔接的问题,另外在规划执行上也是越涉及跨地区的执行越弱,特别在一些专题性的规划上,如交通、生态等,这一情况更加突出。比如2017年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及沿江11省市,共同编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但目前尚缺少长效协作机制,联控联防的覆盖面较窄,联合治理效果尚不明显,尤其是区域复合型的大气污染、流域型水污染等问题仍日趋严峻。最近由上海牵头组织江苏、浙江、安徽共同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是一次积极探索,值得期待。
3、功能性平台网络化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这个平台不只是现代互联网支撑的物理平台,更多是支撑上海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服务平台、协调平台。平台如果只设置在上海,没有向长江经济带各地延伸,建立分支机构,或者平台没有吸收各地加入,共建共享,而是只说上海话,不说长江话,那么所能发挥的服务、协调作用也必然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企业层面有较多的网络化系统,但在政府层面,还有各种中介、协会、联盟等社会专业组织层面,还非常薄弱。比如政府层面,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建立了长江沿岸城市协调会机构,但这个机构没有扩展到11个省市,基本处于相互通报、联谊的状态。至于很重要的社会专业组织层面,在上海基本没有覆盖长江经济带的组织。由于专业机构严重缺乏,当上海要去推动相关的引领工作时,往往缺乏合格的承担机构。最近漕河泾开发区推动建立了长江经济带园区合作联盟,并把联盟总部放在上海;上海社科院牵头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建立覆盖较多省市的学术委员会运作机制,是一些积极的尝试。
4、与国际接轨且达到国际水准的高端服务是短板
现在长江经济带各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能力,差距明显缩小,特别是长三角核心区,其与上海基本处于平行水平,所以上海要为各地提供需要的各种服务,更多体现在高端服务领域,特别是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标准的各类专业服务。这方面上海与各地比有优势,但与国际先进比则有不少差距。比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风险投资、服务创新的研发配套、服务航运的全球中介、服务企业的信息咨询、服务城市的规划设计,等等,是上海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需要突破的短板问题。
5、对长江经济带各地的对内开放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海纳百川是上海的特质,也是上海的优势。但在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上,上海多年来更多重视对外开放,所以在制度和政策创新上也更多聚焦在引进来。但从国家战略要求和上海自身动力需求看,对长江经济带各地提升对内开放度,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当前最大的瓶颈在户籍和人才居住证的开放度上,为控制人口总规模,上海设置了比较高的引才门槛,这样各地人才向上海流动,就有比较大的障碍,一些在上海开设二总部和研发基地的企业,都会遇到因户口办不下来而难以招到和留住优秀人才。另外外地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上海设立的研究中心或其他机构,往往也难以申请到上海的相关项目资助。
针对上述瓶颈问题,上海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去累积实力、释放动能,搭建平台、内外畅通。
1、增强国家战略意识,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上海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但当,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好示范带动、服务辐射和牵头协调作用。在示范带动上,要坚持做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从对外开放到科技创新,从政府职能转变到城市治理,先走一步、走高一步,为各地提供更多鲜活的、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和制度设计。在服务辐射上,要坚持深根长江经济带,推动服务网络向纵深覆盖,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和资源要素向各地辐射、溢出,推动更多的产业链项目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布局,形成对内更加开放和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牵头协调上,要坚持主动作为、创新机制,推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的多方位合作共建共享,特别要用新的模式、新的机制牵头构建更加积极有效的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体系。
2、重视规划作用,切实把制定出台的相关规划落到实处,形成有效机制
最近正在制定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从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全局角度,对一些近期可推进的一体化发展任务和事项进行具体规划与部署,对于落实国家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是一次有力的行动。可在《上海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若干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如上海推动长江经济带港口一体化发展规划、上海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上海推动长江经济带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规划、上海推动长江经济带科技研发协同体系建设规划,等等。地方制定的规划要更具项目性,不能只有原则和方向,没有具体项目、资源配套和承担单位。另外,规划也好行动方案也好,要增加考量指标,这样也便于对规划的实施开展周期性评估。要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监督上,形成第三方机制。
3、突出推动各类功能性平台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上向长江经济带各地延伸拓展
这些平台的延伸拓展,是上海发挥长江经济带核心战略地位作用的功能承载体,也是具体成效的体现。要坚持实体的延伸拓展,借鉴外资机构的经验,支持上海的更多功能性服务机构跨地区发展,或新建分支机构,或兼并当地的同类机构,形成总部在上海,网络遍布长江经济带以及全国的大平台、大机构。上海要形成专门的政策来支持功能性平台在长江经济带各地的延伸拓展。要鼓励和支持各类公益性服务机构走出上海,走向长江经济带,有的也可以通过发展实体分支机构走出去,有的则可以通过牵头联盟走出去。比如技术交易服务、人才市场服务、智库服务等,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配套推动其到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4、加大高端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提升高端服务能力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要依靠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来增加吸引力,促使更多的国际著名、知名高端服务机构进入上海,提供高端服务产品,构建高端服务网络,并通过这些机构的溢出带动上海本土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可通过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并围绕高端服务业提出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特别在吸引高端服务业人才上要争取更大突破,比如可在特定区域内对引进的人才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争取税率向国际接轨,这样可鼓励国际高端服务业机构把中国总部甚至亚太总部设置到上海。
5、积极为来自各地的机构和人才提供内外一致的城市待遇
上海是一个大码头、桥头堡,理应秉持内外一致的城市开放性和熔炉性。从历史上看,正是来自长江经济带各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成就了上海的历史辉煌。今后也是同样的,要把用好长江经济带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立足之本、动力之源。当前要特别关注各地到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及其这些机构的人才使用,以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的配套政策为他们提供内外一致的城市待遇。诸如人才户籍申报、项目资助申报、人才公寓、租金补贴、高科技企业认定,甚至参加上海的人大、政协等,都应该把这些分支机构及其人才纳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