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您有一份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如此熟悉的一句话,记忆又带回到年初的“网红”国宝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有着胖胖腿的陶鹰鼎、仿佛凝望着你的人头壶、形似“愤怒小鸟”的鸮尊,这些国宝我们或耳熟能详,或前所未闻,但都在自带萌感的官方解说中,收获了大家的喜爱与零差评口碑。
来自上海的文物成为沪上观众关心的话题
图片说明:商鞅方升
今天晚上,《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将如期来到。记者翻开第二季的文物清单发现,有一件来自上海博物馆的战国商鞅方升。为何会选这一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导演组成员曹林在接受东方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众多的国宝中,单从外形看,商鞅方升说不上吸引人。但是凡是稍微了解它的人,就无法忽略它的存在。在项目组前期各种版本的文物遴选中,它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各地的度量衡不统一,同样的一升米,在各个地方的多少都不一样,这就给国家赋税的征收带来了混乱。所以统一度量衡,成为商鞅变法中的重要内容。这件“商鞅方升”就是起到统一秦国各地量器的作用,规定标准的一升是多少。从制作出来到秦朝灭亡,“商鞅方升”前后经历了130多年的实际使用时间,是商鞅亲自督造的一批度量衡标准器中唯一幸存于世的一件,也是目前为止商鞅变法的唯一实物例证。
“商鞅方升作为战国时期秦国文物,不只与商鞅、商鞅变法有关,还和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六国度量衡有关,而商鞅变法和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两件事,都是发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大事。”曹林同样也是《商鞅方升》这一集的导演,在他看来,商鞅方升连接着中国历史的两个关键节点。众所周知,商鞅方升的制造表明“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已被运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战国商鞅方升代表战国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商鞅方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中,该器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内口长12.4厘米,宽6.9厘米,深2.3厘米,容积实测202.15毫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曹林在初次接触这件文物时有些犯愁,这么小只的文物,单从外观来看还“颜值欠佳”,能拍摄的细节和角度有限,单靠影像,估计很难吸引观众的目光。思考良久,曹林决定把更多精力放在后期动画制作上。
图片说明:商鞅方升外壁的铭文
那么,找到商鞅方升最有可能打动观众的点、最值得让观众知道的点,就非常关键。是商鞅变法的历史?还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又或是讲中国古代科技史?经过反复论证后,曹林认为,方升体现的最核心价值是历史价值,浓缩为两个字就是“统一”。“它身上的两段铭文,一段记载着商鞅变法时为统一秦国度量衡制造了它;一段是百余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度量衡的诏书。”曹林在方升身上找到了他期望中的那个点。
图片说明:商鞅方升的官方海报
曹林在把商鞅方升介绍给观众的同时,也让观众也借此回顾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大分裂到大统一的这段历史进程,“希望大家在了解文物的同时,感受到统一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那这短短的5分钟就有更大的价值了”。
在参与了项目制作后,曹林表示最大的感受是“学会了克制,懂得了敬畏”。在文物的背后,是长长的历史和无数鲜活的生命,任何语言、影像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无论是撰写解说词,还是制作纪录片,都会尽量克制导演的表达欲望,而是专注呈现文物信息本身。”
寻找战国、秦汉时期文明的物证、坐标点
据悉,相比第一季,第二季在文物选取范围、类型进一步扩大,除第一季的陶器、玉器、青铜器之外,新增了漆器、石刻、简牍、织锦等文物类型。在制作上进一步加大了新技术的应用,如采用高精三维数字扫描、高清平面信息采集、多光影采录技术、表面微痕提取技术、数字拓片等,突破了传统摄影的视角束缚,强调文物本体信息,从而呈现出精彩的动画演示。
图片说明:第二季25件文物
第一季选择了25件来自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时期的文物,第二季则选取了战国、秦汉时代的文物,随着时间线索,三、四季将会出现唐、宋、元、明、清等年代的文物。据悉,制作团队从全国登记在册的380多万件文物中遴选出100件,在100集纪录片中分4季播出。
图片说明:“反差萌”的击鼓说唱俑海报
《如果国宝会说话》制片人、总导演徐欢告诉东方网记者,这一季25件文物的选择,坚持了中华文明“视频索引”的理念和原则,寻找战国、秦汉时期文明的物证、文明的坐标点。“可以看到,我们希望从文明的历程去选取文物。纵向上,它可能在一定时期对文明进程有改变;横向上,我们想知道在世界语境下,这件文物对地球、对人类的贡献是什么。”
图片说明:木雕双头镇墓兽海报
第二季的国宝们继承了第一季中“反差萌”的表述方式,在第二季的海报中,眉眼盛满盈盈笑意,圈圈抬头纹漾成欢乐的曲线,击鼓说唱俑侧身抬手比出了一个“C位”;四平八稳一脸“铁青”的曾侯乙编钟忍不住要“发言”:“Duang——”;飞扬的四只麋鹿角向外生长,“我头上有犄角”透露着木雕双头镇墓兽心藏“小秘密”的狡黠等等,这些都是用最“年轻化”的方式与观众对话。
从早年的《鉴宝》《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如今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文博类节目正悄然变得接地气,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徐欢表示:“《国宝》就是给年轻人看的,片子做出来要让十几岁的孩子也能看懂。”她很开心,因为听说许多中小学老师都将这部作品推荐给了学生,“我特别希望这会是一个美育产品”。(记者熊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