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沪剧《小巷总理》复排出新版 上海故事感染居民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10 浏览量:16

原创沪剧《小巷总理》新版上演,深受观众好评。 (资料)

  四年前曾创下连演百场佳绩的长宁区沪剧团原创现代沪剧《小巷总理》,今年复排出新版,自6月28日、29日在虹桥艺术中心上演以来,观众反响热烈,纷纷点赞该剧“很有代入感”“仿佛在看自己身边的故事”。来自市场的回馈更热烈,长宁区沪剧团已收到来自本市长宁区、浦东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大量演出邀请。

  此番重排,《小巷总理》的舞台场景依然在“可乐坊”,主人公依然是基层干部潘雅萍。不同的是,潘雅萍的扮演者由沪剧名家陈甦萍换成新秀张燕雯;剧情则从四年前讲述一段由水管老化引发的故事,变成居委会如何稳妥巧妙化解下岗工人破墙开店遇拆违的难题。老剧新说,是长宁区沪剧团团长陈甦萍“爱折腾”的结果,因为“社区里的事体,一部戏哪能讲得光?”其背后最大动力,是上海日臻成熟的“绣花”功夫。

  时代剧须体现时代元素

  四年前的《小巷总理》以解决小区水质问题为主线,兼顾小区停车难、绿化要上墙等热点痛点。主演陈甦萍用细腻生动的表演和韵味醇厚的唱腔,将社区干部酸甜苦辣表现得真真切切,让剧中主人公的原型——党的十七大代表、长宁区虹储居民区书记朱国萍看得数度落泪。

  然而故事已经“翻篇”。去年,上海中心城区1.75亿平方米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基本完成,社区里有关水管老化的旧矛盾基本解决。

  与此同时,新热点不断涌现。身为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陈甦萍多次在民生调研中发现,社区里为解决困难户生计问题而网开一面、友情操作的破墙开店,而今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必须坚决拆除,如何厘清旧账、分类管理、柔性解决?没有标准答案,但经典案例却频频出现。在这一条条体现基层治理智慧的“活鱼”面前,陈甦萍实难淡定,推陈出新的念头不断出现。

  基层的管理水平也在这四年中日益精进。该剧两任编剧徐正清说,在2014年版《小巷总理》 中,他对志愿者的笔墨点到为止,然而四年来,他所踩点的虹储等小区,志愿者机制已走向成熟。“譬如在虹储小区,居民中的一技傍身者,自愿将住址、单位、职务、特长等本属于‘隐私’的个人信息公布出来,邻里间的急、难、愁、盼,力争就近解决。”

  正如陈甦萍所言,“《小巷总理》 作为时代剧,必须体现时代元素。否则,坐在台下的那些专业而挑剔的观众怎能答应?”

  从“绣花功”中获得启示

  相比2014版,陈甦萍带着作曲、编剧及演职人员,踏遍长宁区60%以上的街道,与十多位居民区书记深入交流,而在“五违四必”重点推进区域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剧组连续蹲点超过2个月。

  为体现基层干部雷厉风行的特征,剧组自我加压,将主演的语速拨快成常人语速的2倍;曾写出脍炙人口的《为你打开一扇窗》的金牌作曲奚耿虎,特地在剧中设计了一段60多句的赋子板,疾风骤雨令人印象深刻。

  长宁区沪剧团本身也实行精细化管理。随着退休人员增多,全团35个编制中,演员编制只有8人。然而当《小巷总理》大幕揭开,舞台上各个角色接连登场、人来人往。其实参演的演员并不多,而是调动一切可调动资源,发动舞美、乐队等人员上台参演。戏中,小区里下棋的老人、暴雨来临前顶风前行的路人,由剧团的行政干部和人事负责人扮演。由于经费有限,剧团精打细算,遇上要去外地进行大型演出,乐队会将伴奏事先录好。如此一来,乐队无须亲赴外地,即便赴外地也不用现场演奏而是担任群众演员,以此节约开销。陈甦萍笑言,这正是剧团在学习城市“绣花功”管理中获得的启示。

  为“小巷总理”树立标杆

  对基层了解接触越深,剧组人员越发觉得,不是所有人都称得上“小巷总理”。这也是新版《小巷总理》要着重表达的主题。

  剧中,下岗工人何家龙靠着破墙开店维持生计,解决住房问题。拆除违法建筑,意味着他将断了生活来源、住所无着落。怎么办?剧中潘雅萍的解题方案是破立结合、精准对接、分步实施。帮何家龙的老母亲联系到街道护理医院,为何家龙夫妻申请到经济适用房,再替何家龙在菜场争取到一个摊位。其中,涉及诸多部门间的协同,也涉及社区干部的周密安排和大量精力投入。“剧中案例全部来源于真人真事,是各个先进社区智慧做法的集中呈现,旨在让台下的观众,无论是社区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能有所触动,知道小巷总理应有的样子。”陈甦萍说。

  居民吴培华甚至专门跟陈甦萍探讨,家中想买新能源车,结果居委会和物业均双手一摊,“没车位”。由此得出结论,小区工作没做好,国家绿色能源大政方针便难以贯彻到位。吴培华说,《小巷总理》 带给她的触动是巨大的,除了开始向所在居民区书记积极建言外,她对社区工作也会更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一部用上海话讲述上海故事的地方戏,就这样用好听好看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这座城市的居民和社区。新版一炮打响后,陈甦萍更坚定了将《小巷总理》打造成系列剧的想法。(记者 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