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杨树浦港边上散步的68岁居民倪同正,与在闵行丰收村挥竿垂钓的村民陈荣福,有着同样的感受:家门口曾经浑浊发臭的河水变清了,两岸风景变美了,生活在此间的人笑容也多了,一种叫作“获得感”的情绪在心间满溢。
让广大市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上海广大党员干部不懈的追求,也是一道重要的课题。于全局,要在拥有2400万人口的上海,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于细微处,要关注每个细节、关注一草一木、关注社会心态和居民感受。
而起点,就在把准群众需求和关切。“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上海持续用力补好短板,持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升民生服务品质。最近,上海党政机关党员干部更是深入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城乡社区和市民群众开展全覆盖走访调研,既问需也问计,主动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
“面子”和“里子”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杏杨园社区,一个整洁有序的非机动车车库,车库顶上还有一个精致的小花园。这里原先是一处违法建筑,社区干部带领群众拆违后,大家集思广益修了车库,既改善了社区面貌,又满足了群众需求。
“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伊始,不少干部视如畏途,有些违建群众觉得,政府为了“面子”,拆掉他们为过“日子”而精心布局的“小心思”。随着“补短板”的深入推进,群众逐渐看明白:违建搭出来的厨房间拆掉了,但在相关部门帮助下,10平方米的房间里巧妙地安置下了厨卫;拆违留下的建筑垃圾,被用来打造沿河健身小径。更不用说,拆违解决了环境脏乱差、消防等安全隐患。
“补短板,是补面子,更是补里子。”随着“补短板”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干部形成共识,“短板”既是影响这座城市协调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也是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城市“顽症”。
截至目前,第三轮“五违四必”22个市级地块已全部完成治理任务。3轮50个市级地块共整治违法用地21045亩,拆除违法建筑2225万平方米,整治污染源3395处,淘汰企业9922家,带动666个区级地块和一大批街镇级地块加快整治,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5亿平方米。“以补齐短板为重点,上海持续推动区域整治和转型。”市政府副秘书长黄融说,经过三轮整治,上海实现了“五违”问题集中成片区域基本消除的总体目标,区域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着眼一座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全体市民的民生福祉,今年年底,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基本贯通,交通整治、河道整治的“硬骨头”也被一一啃下。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交通管理条例出台,“河长制入法”“一河一策”等规则制订,为上海从严管理交通和开展河道整治提供了法律支撑。
“普惠”与“平衡点”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这句话,一直挂在上海党员干部嘴边。在他们看来,下“绣花功夫”,不为一两处“盆景”,而要实现“普惠”。这种“普惠”,不光是指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生态环境,也是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社会治理和均等、普惠、便捷的民生服务。
今年5月,长寿邻里分中心在苏州河北块居民区开张,结束了5个小区的居民办理公共事务要“跨过苏州河”的历史。家门口的“长者照护之家”“邻里中心”纷纷设立。这些正是民生“普惠”的注脚。
一些餐饮小店从无证被取缔到“重生”,则引发了管理者更深层次的思考。食品安全和普通百姓的一家生计,同样都是民生,怎么做才算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前执法者主要考虑依法行政,却容易忽略执法为民。”黄浦区市场监督局局长张芹说,市场监管者要在依法行政前提下,更多考虑执法为民的问题。“为民”理念入脑入心,不愁问题找不到两全的解决法。
同样在寻找“平衡点”的还有许多街道社区的党员干部:既要保护城市风貌,又要想方设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这就需要下“绣花功夫”。今年上海许多街道社区都在试点“微更新”。虹口春阳里22号,上海首个保留保护建筑内部整体改造的试点项目,近日第一批居民回搬。陶剑斌一家拿到了钥匙,只见石库门弄堂焕然一新,原来自家住的底楼厢房改造成了三房,有独立厨卫,直说圆了梦想改造的愿望。
从“共享”到“共治”
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不能只靠政府,还需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借助专业的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治理的活力之源。食品安全,除了职能部门加强执法,上海还将食品安全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畅通群众投诉举报、聘监督员暗访督查、鼓励食品“吹哨人”内部举报。河道治理,奉贤除了区、街镇、村级行政河长外,还招募了一批“民间河长”,民间河长们纷纷创新治理办法。
不少社区开展“美丽家园”建设,并不是政府“一厢情愿”去做,而是发动居民一起来参与。在杨浦鞍山四村百草园,同济大学教授刘悦来带着居民亲手准备肥料;位于五角场创智天地的创智农园,一格格“一米菜园”由周边36个家庭签约承包,种上自己想吃的蔬菜。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大观念下,为个体赋权增能,从而培育社会参与的主体意识,更是调适社会心态的重要手段。“获得感包含了‘给’与‘得’的辩证法。”今年春节,上海已连续3年实现外环以内烟花爆竹基本“零燃放”。背后是申城30万“平安马甲”守望于街头、里弄、社区,全力配合全市5万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值守“禁燃”。
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能之。惟有“撬动”百姓参与热情,才能形成长效维护家园的基层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