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城市“魅力”,也要靠人的“努力”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7-07-23 浏览量:11

这几天,上海科技企业流利说正打算“乔迁新居”:原本的办公空间太小了,在杨浦区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将在创新园区长阳谷拥有新的办公室,面积是原先的四五倍。流利说在上海已经有600多名员工了,但服务的对象更多——全球4500万用户,因为流利说拥有目前全球最强的人工智能老师。

2012年流利说刚成立时,CEO王翌并没有想到发展速度会那么快。之前,他在美国谷歌工作,负责谷歌分析等多个关键功能。但人工智能的风潮推动他离职创业,回到了祖国、来到了上海,在人工智能机器语言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流利说的发展离不开上海。上海的环境、产业、市场、研发等优势,是城市魅力的体现,是吸引企业前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在新形势下,一座城市光靠这些是不够的,上海必须不断争创招商引资新优势,人工智能产业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王翌等人工智能领域创业者的经历和期待,或许能为上海发展人工智能提供一种辩证的思路:既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也要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既要善用现成的城市魅力,也要释放潜在的人的作用;既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也要积极推动产业应用。

有形之手在哪里

在上海,类似流利说这样年轻的人工智能公司还有很多,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某个细分市场的领军者:

浦东新区的元趣信息是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主打人工智能+早教机器人2013年成立。今年推出的新款早教机器人8”在一些细节上,比亚马逊、苹果等行业巨头的语音识别能力还强——人们使用大佬开发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时,每一次都要用“Echo”“嘿,Siri”等特定词汇唤醒机器,但小朋友们只要直接和8”说话,就能得到相应回复。

依图科技是闵行区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创新企业,2012年成立,2013年拿到第一笔几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到今年5月,已经完成3.8亿元C轮融资,相关技术服务于安防、金融、交通、医疗等多个行业,并推出国内第一个真实应用于临床的人工智能影像诊断产品。利用这项产品,计算机对肺小结节的诊断能力几乎超越普通医生的诊断水平。

人工智能是新兴产业,政府部门过多干涉未必有利于行业发展。几家人工智能企业相关负责人都这么说,虽然身处前沿产业,但他们既怕被棒杀,也怕被捧杀。在流利说和元趣信息的服务或产品中,计算机语言是核心技术,但行业中已经有科大讯飞、百度DuerOS等领军企业或产品了,可英语学习、儿童早教等细分市场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上海对新鲜事物的欢迎、对新生行业的支持,让这些企业有了发展空间。

不过,政府不干涉并不意味着企业不需要政府的帮助。人工智能企业在发展中,尤其是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时,也盼望政府的能推一把。

流利说是幸运的,从落户上海开始,发展遇到具体困难了,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帮助。王翌说,这次换办公场地,已经不是杨浦区第一次伸出援手了。之前,企业因为融资需要变更股东信息,杨浦工商也帮了不少忙:传统企业可能不会那么频繁变更股东,但新兴企业经常会有融资行为,政府部门根据业态发展调整管理方式,就是对企业的最好支持。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政府的服务,也要从普惠转向专业。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安防、医疗健康、金融、交通、社会治理等领域,与公共服务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者,公共服务则变成新技术的试验场。企业希望介入公共服务,就势必要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打交道,如果政府不懂专业技术或不愿意接受新兴事物,就会让那些有价值的技术缺乏落地机会。

为什么选择上海

人工智能公司云知声总部在北京,但在上海徐汇区有分公司,而且分公司的规模与北京总部差不多。很多人觉得奇怪,我们公司总部明明在北京,为什么上海的团队和北京一样强?公司CEO黄伟解释说,虽然2012年创业时将公司总部设在了北京,但他和多名初创成员把家安在了上海,一是因为他们喜欢上海的生活,二是考虑到企业发展后的需求:上海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够大,如果有产品了,在上海推广起来会更容易。

事实证明,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经过5年发展,云知声已成为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语音语义整体解决方案企业,并且凭借术业有专攻,在智能家居、车载、医疗领域小有建树,其中他们为医院提供的语音识别服务已经进入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成为这一领域的隐形冠军。由于团队主创人员在上海有个,不仅在市场推广上驾轻就熟,而且利用上海的城市魅力,网罗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眼下,黄伟想将上海分公司升级为第二总部上海有魅力,上海有市场,上海更有机会。

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的调查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上海的城市魅力。领英对平台上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职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国内近70%的人工智能人才在北京和上海扎堆,其中北京占比约34.1%,上海占比33.7%。虽然上海的人工智能人才总量略少于北京,但上海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更强:上海在全球化人才、全球化企业两个维度上均位列全国所有城市第一名,而且在领英平台上,上海拥有的本地外籍员工数量约是北京的2倍。

领英中国技术副总裁王迪说,近年来,国内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视使得海外人才纷纷回归,从2013年至2016年,毕业归国的人工智能人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4%、有海外工作背景的归国人工智能人才平均增幅为10%。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可以凭借城市魅力抢占先机。

但是,上海要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也不能仅依靠城市魅力。安永咨询服务合伙人张伟雄提醒说,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很多城市在靠后天努力弥补先天魅力的不足。这个时候,即便是有魅力的城市,也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吸引人工智能企业和人才。他认为,一个对人工智能产业有吸引力的城市应当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一定需要政府的驱动和政策的支持,二是有足够的应用市场的需求,三是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在他看来,政府需要拿出具备竞争力的政策去扶持人工智能创业企业:这样才能吸引足够多的人工智能人才聚集到上海,而上海才有可能具备足够的实力去参与竞争。

黄伟也告诉记者,他也观察到不少同行正纷纷将总部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迁往重庆、成都、杭州等业内所称的新一线城市那些城市各方面基础都不如一线城市,但当地政府发展人工智能的决心很大,根据企业和产业的实际情况给出扶持政策。比如,新兴企业想获得政府支持,往往要递交申请材料,介绍各种情况,然后等政府审批,周期很长,而且繁琐,企业就没有积极性。有些城市针对这一点,大大简化了申请要求,企业就被吸引了。他觉得,上海若想保持原先的魅力,不仅要靠先天优势,也不能离开后天努力。

遭遇短板怎么办

总体来说,人工智能产业分为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两个层次。

从基础研究以及产业应用两个角度观察人工智能产业,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何种水平?在创业者眼里,上海人工智能在细分市场的产业应用上并不弱,流利说、元趣信息、依图科技等能成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都体现了这点。

不过,上海也有短板。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领域的大公司总部不在上海,这就使得这些企业主导的基础研究在上海少一些,他们推出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上海的应用也要少一些。

用什么补短板?复旦大数据学院副院长吴力波认为,要用辩证的眼光看这个现象: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公司方面的积累与北京、深圳、杭州相比有劣势;但是从研究机构方面看,上海处于全国一线水平,因为有像复旦、交大、上科大等在计算机和统计领域科研实力很强的高校作为支撑。与此同时,在产业成熟度和完备度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如果将研究机构与产业相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或许能把短板变成优势。

在吴力波看来,人工智能技术最终只有落地应用才能发挥价值,而上海不缺基础研究,也不缺产业储备,所以我对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端的发展表示乐观,因为上海企业经营者的开放程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程度都很高,这都为这些企业未来在原有产业领域引入人工智能创造了极大可能性

王迪则提醒,在全球视野中,也并非所有的城市、企业都拥有天生的人工智能发展基础。面对现有的短板,引进人才是可行道路之一。在领英平台上,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量三年内增长近8倍,很多海外科技巨头为了提早争夺人才,纷纷将目光瞄准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储备人才力量。他由此建议,上海也可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和产业资源,通过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联合培养及项目合作等方式,为人工智能产业积累基础。(任翀 徐蒙 张煜 刘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