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虹口欧阳社区蒋家桥长者照护之家受到关爱。
温馨“如家”的设计理念,“一碗热汤”距离的社区嵌入模式,长者照护之家在为社区失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有效地缓解了养老服务场所资源短缺的压力,为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作为特大型城市应对深度老龄化的有益探索,本市自2014年下半年起,启动了长者照护之家的试点工作,短短两年时间内,已在多个街道社区呱呱落地。目前,全市已建成22家,今年还将新增50家。
根据《上海养老服务发展报告(白皮书)》,至2017年底,本市将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各街镇长者照护之家的全覆盖。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要达成“全覆盖”这一目标,长者照护之家还有哪些瓶颈亟需突破?围绕目前尚存的问题,又有何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新增一家店,酝酿整一年
“新增一家门店,整整酝酿了一年。”昨天是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试运营的日子,看着前来体验观摩的人群,福苑副总经理强小花总算舒了口气。她感到,像这样长时间等待,对于一家尚处于成长期的社会组织来说,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和资源。
从前期筹备到正式营业,为何要经历如此长的周期?原来,长者照护之家采用“公办民营”的运作方式,街道提供相关场地和设施,由专业社会组织具体负责运营管理。由于长者照护之家面对的是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其中又涉及医疗照护、为老服务设施建设、食品安全等诸多条目,因此对它的审核也相对更为严格。比如,在安全要求方面,长者照护之家应当具有消防部门核发的消防验收报告或消防备案凭证,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设施和持有国家资格证书的消防管理员。此外,还应配有与服务功能相适应的无障碍设施和技防、照明、防滑、紧急呼叫、卫生消毒等安全防护措施。
然而,目前大多数街道所能提供的场地和设施,多是利用社区现有的公共设施或闲置物业资源改造建成的,其条件并不符合长者照护之家的实际建成标准。以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为例,原先这块场地是陆家嘴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分中心。按照长者照护之家的建设规范,消防工程必须重新改建并达标。
“光是消防水泵就要花费60万元,幸亏街道确保了改造资金的投入,项目才得以顺利进行。”强小花告诉记者,对社会组织来说,因设施场地不达标而搁置了养老服务项目的推进,福苑并不是个案。“更重要的是,辖区内的老人也需要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我们渴望在配套设施方面得到政府更大的支持。”
不能光靠政府“投食”
要满足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需求,就需激发社会活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长者照护之家便是其中的一种“试探”。
“就像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托’一把,等孩子长大了,便可放手让他奔跑。”在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副处长朱海燕看来,政府购买服务可视作对社会组织的一种托扶,而最终的目的是让它们能够品牌化、连锁化运转,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在市民政局和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本市长者照护之家建设的通知》中,明确了对长者照护之家的扶持政策。由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给予每张床位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各区县政府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配补;由各区县政府给予运营补贴,自正式执业之日起补贴3年,按照每张床位第一年5000元、第二年3000元、第三年2000元的标准进行扶持。
但目前的长者照护之家,还较多依赖于政府购买和扶持补贴政策,收支平衡尚属不易。以浦兴路街道的福苑长者照护之家为例,内设床位14张,共有专职人员7名,兼职轮转的医生、护士、康复师以及管理人员6名。人员的配置几乎与床位数持平,按照1张床位“养”1名工作人员来算,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浦兴路街道长者照护之家能够提供给员工的月薪也就在3500元左右,而这还只算了人力成本的部分支出,尚不包含其他运营成本。
“倘若不是依托福苑‘以大带小’的资源共享模式,经营成本恐怕只会更高。”强小花所说的“以大带小”,来自于证大家园养老院内医护人员对长者照护之家“点对点”的定期轮转,它缓解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人手紧缺,所导致的长者照护之家缺乏专业医护人员的困境。此外,养老院内设的食堂,也免去了社会组织外包助餐服务项目所需的额外开支。
长者照护之家如何才能“断奶”?有人提出规模化经营的理念,靠多个门店、多张床位盈利。但这一模式目前实施起来尚有难度。“一个是新增门店的场地、设施难找,而且从筹备到真正落地的周期长。另一方面,长者照护之家本身的定位就是‘小规模多功能’,按照规定,床位数最多不可超过49张。”
因此,想要靠数量取胜,首先得要等得起。然而,大多数社会组织并不具备这样殷实的“家底”。要想做大做强,强小花认为,长者照护之家可以在“溢出效应”上做文章。
增进老龄市场“溢出效应”
将长者照护之家内的人力、物力资源向周边更多社区的居家老人辐射,这便是“溢出效应”的含义。
眼下福苑正在对部分门店进行居家上门医疗服务、家庭护老者培训、辅具租赁等项目的探索。“老人们的子女如果能够享受到专业的培训以及资源方面的及时援助,将有助于老人更好地居家养老,通过这些支撑才能真正延长长者在家养老的时间。”强小花告诉记者,家庭照护者可以在长者照护之家购买或租赁包括护理、行走、如厕、洗浴、饮食等6类共计18种失能老人的辅具用具,同时还可以预约专业人员上门提供老年人居室无障碍环境改善服务。
“原本我们希望,这些项目可以成为长者照护之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但实践下来,老人和子女们并不愿意为此买单。”强小花告诉记者,一般愿意购买上门服务的顾客,往往是曾经入住过福苑长者照护之家的老人,“其他一些老人,一听要付费购买,就都拒绝了。”
“这一代老年人很多不舍得通过购买服务去改善生活品质。他们习惯了朴素的生活,消费理念方面还未彻底转变过来。”朱海燕认为,导致这种理念难以转变的根源,还是在于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尚有限。而这一瓶颈将逐步得到改善。随着本市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的全面推广,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自付比例将进一步降至10%。与此同时,上海已经成为全国14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城市之一,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监管等体系,以此来增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保障老年人的长期照料需求。
打造养老“综合体”
石门二路街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新闸路848号,总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分一楼二楼两层。通过对原有的日间照料中心进行功能升级和延伸,该项目集“居家照护、社区照护、机构式照护、家庭照护援助”等四项功能为一体,主要由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护中心、居家照护站、社区护理站以及家庭照护增能坊等5个室内空间部分,以及户外感官训练花园构成。
强小花告诉记者,未来的门店建设将越来越倾向于打造成类似于石门二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模式。所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是指社区内各类为老服务设施相对集中,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统筹为老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办事的为老服务综合体,提供社区托养、医养结合、生活照料、文娱休闲、家庭支持等各类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的咨询、申请、评估、质量投诉与建议等事项,均可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办事窗口进行统一受理。
“单独一个长者照护之家,功能相对单一,也无法进行人力及设施间的资源共享。”朱海燕认为,将各类为老服务的社会组织、机构平台整合起来,抱团取暖,可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并形成凝聚力和品牌效应。“老人有任何需求,只要来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便可享受到分门别类、一应俱全的服务项目。”
据悉,自2013年4月起,部分区县在街镇探索建设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按照到“十三五”末全面建设老年宜居社区的目标要求,到2016年底,全市建成20至30个具有示范效应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并在全市推广。2020年底,全市将建成200家以上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镇基本覆盖。
到那时,各家具备一技之长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将竞争“入驻”,在带来专业化为老服务的同时,也将相辅相成、互惠互助,把最优质的服务带给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