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工业质量效益保持较高水平,产业质量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工业企业利润率、利税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和3.7个百分点;今年1至4月,工业企业利润率达到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位列全国第一;工业品产销率达到100%,也位列全国第一
上海制造业近来“海陆空”捷报频传,扬眉吐气。
“海”,国产首艘豪华邮轮将在上海开工建造;“陆”,上汽和阿里跨界打造的国内首辆量产互联网汽车上市;“空”,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新支线飞机ARJ21开始商业运营。
最新数据显示,虽然工业增速有所下降,但上海的工业质量效益仍保持较高水平,产业质量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本市工业企业利润率、利税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和3.7个百分点;今年1-4月,本市工业企业利润率达到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位列全国第一;工业品产销率达到100%,也位列全国第一。
伴随着深入贯彻中央的战略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上海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不断获得重要进展。
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制造业
中华牙膏、凤凰自行车、海鸥相机、金星电视、红灯收音机……提起上海制造,很多人还记得许多曾经耳熟能详的品牌。审视今天的大环境,虽然上海的制造业比重在降低,但其在城市中的地位并没有降低。
未来五年,本市将建设10个国家级工业创新中心、100座智能工厂、创1000项高端工业精品,到2020年力争使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为此,上海专门制定了 《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实施意见》,还提出要“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制造业”。
为何上海对制造业如此重视?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告诉记者,稳增长、保就业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制造业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载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制造业这一基础。因此,上海的制造业没有边缘化,也不会边缘化。
而要守住“25%”的底线,无论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还是上海的现实状况,都不能“为保而保”“为量而量”。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鸣波说,市委、市政府为制造业划出“25%”的底线,主要用意是突出制造业的创新主战场地位,防止产业空心化。因此,创新和高端化成为上海制造业实现新突破的主要依靠实属必然。
从数据看,上海部分新兴产业领域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以来,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增速达到两位数。高耗能行业占比持续下降。
石化、钢铁、建材、有色等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降至17%左右。而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宝钢集团生产的汽车板、上海电气研制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成为上海制造的“新名片”。
结构调整迎来了机遇期
当前,上海结构调整既进入了阵痛期,也迎来了机遇期。
比如,压缩机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很多工作都是靠人工完成的。然而,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已显现。对此,海立集团在2007年开始吸纳首位机器人入职。翻转、回旋、抓取、放下……600℃的高温下,机器人“铁臂”动作自如,只需10秒时间,三四斤重的银白色金属卷板就被拿起放到下一个工位,流程堪称“稳准快”。这不是科幻大片中的场景,而是海立集团上海工厂钣金车间的真实一幕。
多年后,海立集团尝到了大甜头:2015年,使用一台机器人成本不到6万元/年,而聘用一名工人则要近10万元/年。
在位于浦东金桥的上汽通用凯迪拉克工厂车身车间,记者看到,车身连接已实现高达100%的自动化率。在这里,从油漆车间涂胶到喷漆,均采用机器人自动喷涂技术,这也代表着国内最先进的车身涂装水平。车间负责人介绍,10个工人加上386台机器人就能每天生产出80辆凯迪拉克豪华轿车。
对此,陈鸣波的观点是,通过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汽车、钢铁、压缩机等都是传统行业,但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制造业插上想象的翅膀。而上海恰恰又是国内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产业链一气呵成。
在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上海提出要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核电等领域创建10家左右国家级创新中心或设计中心,目标是在产业创新能力方面形成全球影响力。而为了顺应“工业4.0”、大数据、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上海提出要在汽车、电子、机械、化工、轻纺等领域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 (车间),并带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增强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当前,上海正在谋划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并同时推进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和2050年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面向未来的上海城市发展,将进一步深化调结构转方式,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为此,上海首次提出,要利用上海自贸试验区平台,研究推出一批“工业改革创新事项”,使得自贸区成为实体经济制度创新的高地。拟议中的政策,包括放宽工业准入、建设工业预警体系、推动工业企业跨国并购及融资等。
同时,围绕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安排,要求上海制造业能用足、用好政策,抓住机遇,加强产业链、创新链的对接,发挥好市场和政府的优势作用,在财政科技投**动与统筹、普惠税制、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
据分析,今年上海制造业将处于筑底阶段;2017年有望企稳并逐渐回升。
展望未来,严军介绍,上海将继续通过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功能创新、技术创新等协同推进,进一步增强调结构转方式的动力,实现城市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同时,上海未来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国际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这种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因而,上海未来发展将通过“弹性适应”理念来应对调结构转方式中的风险,比如在发展空间上实施“留白机制”,采取动态调整机制等。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