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六合经济开发区的江苏建康汽车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紧组装新能源环保公交车。
本报通讯员 苗建鹏
南报融媒体记者
近日,高淳区淳溪街道牡丹园小区环境整治一新。
通讯员 邢光理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是南京落实总书记“强富美高”谆谆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城市愿景,也是铸造卓越竞争力、构筑强大吸引力、形成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抓手。昨天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专门对这项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对标加压、聚力奋进,加快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
“1”
就是要坚持“一个遵循”,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新思想这个理论之基、精神之魂、力量之源,在新思想指引下不断开拓美丽古都建设的新境界。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用好这个指挥棒、红绿灯,切实以创新激活动力、以协调提高质量、以绿色诠释本底、以开放厚植优势、以共享增进福祉,让美丽古都建设实践成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鲜活范例。
●全面落实总书记谆谆嘱托,更加系统地把握“强富美高”总要求,持续加大经济转型、富民惠民、生态保护、治理升级力度,让美丽古都建设实践成为谆谆嘱托落地落实的直接体现。
●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充分地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使人民至上成为南京这座城市最美丽的标识、最温暖的印记,让美丽古都建设实践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务实行动。
“3”
就是要站位全局、应势谋远,明确美丽古都建设的“三大坐标”。
●致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示范窗口。
对标世界一流、争当时代头雁,通过“民生幸福感、自然山水韵、古都文化魂、国际现代貌”的魅力塑造,以及“美丽可品味、空间可融入、历史可阅读、温度可感知、安宁可依托”的精彩演绎,与时俱进丰富“美”的内涵、“美”的路径,推动南京加快成为读懂美丽中国、彰显制度优势的重要窗口。
●致力开拓现代治理的探索实践。
坚持前瞻规划、系统推进、精细管理相统一,突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共治相结合,做到美丽宜居城市与美丽田园乡村一体建设、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城市治理现代化成果。
●致力实现人民城市的永续发展。
更加注重动力培育、活力激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精明增长,更加注重韧性提升、本质安全,统筹抓好“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协调并塑,为南京走在前列、赢得未来打下决定性基础。
“6”
就是要突出抓牢“六项重点”,充分彰显美丽古都的时代内涵、特色风范。
【一】要彰显新老并秀的协调美。
●老城更新方面,要持续推进功能疏解、品质提升,加快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以绣花功夫把老城做精做美做优。
●新城发展方面,要协调推进江北新主城建设、紫东区域性崛起、河西国际化升级、南部增长极塑造,形成一批功能拓展的战略空间。
●城乡统筹方面,要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好美丽乡村,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要彰显锐意创新的活力美。
●要以创新赋能“美”,深入实施“121”战略,使创新成为南京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让美丽古都建设更有后劲、更可持续。
●要让创新散发“美”,建设活力迸发的数字之城、智慧之城,把人气带进都市楼宇,把人才引入城市硅巷,让整座城市都充满创新创造的气息。
●要用创新诠释“美”,通过激扬创新精神、涵养创新文化、优化创新生态的实际行动,标注城市品格、引领社会风尚。
【三】要彰显古今交融的人文美。
●要在活化历史记忆中留住根,加强古都格局、街区肌理和历史遗存的整体保护,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等宝贵资源,全面提升夫子庙、熙南里、长江路等历史文化街区。
●要在弘扬特色文化中塑造魂,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做强文化事业,擦亮博物馆之城、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等文化名片,全景呈现新时代美丽古都的人文魅力。
【四】要彰显绿色宜居的生态美。
●生态要持续复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长江大保护”抓好生态增容、污染减量、岸线减压,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生产要加速转绿,健全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
●生活要不断添绿,加快建设开门见绿的公园城市、绿道环绕的慢行城市,让绿色发展追求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自觉。
【五】要彰显开放包容的气度美。
●做强全球影响力,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带动下,面向世界讲好南京故事、提升古都美誉。
●做强要素集聚力,传承博爱城市精神,提供一流营商环境,打造集聚全球资源要素“强磁场”。
●做强对外链接力,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和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通内联外达“主动脉”,构筑国际门户“强枢纽”。
【六】要彰显安定文明的和谐美。
●涵养城市文明新风尚,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市民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
●构筑社会治理新体系,制定《南京市社会治理促进条例》,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打造南京数字治理中心。
●建设人民安康新都市,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络,确保安全发展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