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菜的”到“菜贩子”再到市场经营户,从菜摊到菜场再到农贸市场,作为广大市民最常去的生活消费场所,如今的农贸市场已经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是一座城市最“接地气”和富含人情味的地方。
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和提档升级工作,加强规划布局,强化法治建设,推进改造升级,着力构建完善的农产品便民服务终端网络。2017—2019年,全市共提档升级农贸市场300个,改造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改造覆盖面达86%,实现了主城和郊区农贸市场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同步提升。
规划先行,政策加持,提档再升级2017年,市政府印发《南京市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精细化长效管理工作行动计划》,并从2018年起,连续两年将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列入当年民生实事,推动全面落实。
作为牵头部门,我市商务部门从启动之初,就对全市农贸市场的经营现状、产权属性、土地性质和管理权属等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落实改造计划、工作方案和实施进度。同步上门征求街道、市场主办方及市民群众的意见,评审改造方案,协调过渡场地,帮助解决改造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和推进工作。
为推进新一轮农贸市场提档升级,2018年,我市财政、商务部门专门制定《南京市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2017—2019年期间的农贸市场提档升级项目分类予以奖补。2019年8月,国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组在对我市进行实地抽查考核过程中,对我市提档升级工作的实际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我市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获得优异成绩创造了条件。设施改善,环境提升,市场变家园以改造促提升,以提升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
对于农贸市场的“华丽转身”,经常买菜的家庭主妇们最有发言权。家住都市名园的蔡阿姨每天都要到科巷菜场买菜,“以前我家的老房子就在菜场旁边,味道太大了,到了夏天窗户都不能开。现在没有味道、没有污水,也没有什么噪声,因为生活配套设施齐全,这样的地段房价都要贵不少。”
创立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科巷菜场,是南京农贸市场中的“老字号”。菜场里专门开辟了展示橱窗,一样样南京老物件彰显出科巷菜场的历史地位。尽管规模很大,但是所有摊位分布整齐,闻不到异味,也没有随地倾倒的垃圾。
在鼓楼、秦淮等区,各市场根据“室内、分类、封闭”要求,在市场内专门设置垃圾房,实现垃圾处理全封闭;在秦淮、江宁等区,市场设置文化长廊、休闲功能区,统一色彩、灯光格调,增强消费体验感、温馨感……不经意间,南京已涌现出一批标准化程度高、购物环境良好、便民业态丰富、经营模式多元的示范性农贸市场。
市商务局菜指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农贸市场提档升级过程中,各市场完善了排水排污、照明、公厕等配套设施,较好解决了消防安全隐患和垃圾分类不规范等问题。同时结合实际,市场还装设自动扶梯、中央空调、安全监控以及制冷保鲜等配备,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
此外,商务部门还积极发挥规划和资金引导作用,结合市场现状、规划调整和小区建设需要,关闭拆除基础条件差的市场,异地复建不符合总体规划的市场,对人口密度大、配套不足的小区实施规划配建,进一步优化市场空间布局。
科技融入,优化业态,社交新载体区别于传统的木杆秤、盘秤,现在的农贸市场已经是清一色的电子秤。菜价显示牌也不断融入高科技元素,有的是小型电子显示器,有的则是大幅电子显示屏,实时将当日销售分类、支付类型、畅销商品、交易人次、交易量及产品检测信息,直观地显示给消费者,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称心。
此外,鼓楼区三牌楼、鼓楼街等市场还自建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市场商户管理和商品交易信息采集分析,为市场经营提供决策服务;江宁区岔路口、鼓楼区三牌楼等市场创新“互联网+”模式,开展社区一公里范围配送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尧化门好邻里生活中心汇聚菜市场、特色餐饮、深夜食堂、亲子教育、健身休闲等服务功能,让菜场成为社区社交服务的全新载体。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为适应市民的生活新需求,农贸市场在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正进一步凸显社区商业功能定位,积极引进特色、便民业态,丰富市场吃喝玩乐游购娱等便民服务功能,越来越多的菜场已经成为集社区商业、便民服务、公益活动于一体的社区生活集合体。
“走,买菜去啊!”已经成为南京人享受多彩都市生活的一种全新方式。
南报融媒体记者 曹丽珍 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