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一早,河西集团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忙碌起来,一个3B登录厅要用来安排两个展览的观众有序进场。
当天上午9时,第十五届中国(南京)国际润滑油、脂、养护用品及技术设备展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4号馆开幕。
同样是9时,2020第十三届中国(南京)国际汽车博览会暨新能源智能汽车展,在博览中心5—8号馆开幕。两大展会同时开幕,释放南京会展业加速回暖的强烈信号;翻开国际博览中心、国际展览中心等南京主要展馆本月排期表,展会场次较上半年各月明显增加,南京会展业全面复苏的时刻正在到来,会展业这个南京“经济晴雨表”,正在持续放晴。展商:“今天,在南京,我们重新扬帆起航!”“因为新冠肺炎疫情,2月11日,我们遗憾地告诉大家,原定3月27日—29日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润滑油品展,延期举办。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在南京,我们恢复举办展会,与大家齐聚一堂、共享盛典。”7月24日上午,北京鼎成创赢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负责人,在开幕式上回顾展会筹办历程,充满感情地向展商、观众及相关单位和部门问候“上午好”:“这声问候晚到了4个月。今天,在南京,我们重新扬帆起航!”中国(南京)国际润滑油品展,是该公司打造的品牌活动,多年来吸引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展商和采购商,展商累计达3800余家,服务企业超1万家,采购人数达18万余人。“疫情改变了行业‘时间表’,打乱了经销商传统了解新品的节奏。南京积极稳妥推进疫情防控和会展经济发展,努力促成此次展会顺利开幕,将为商家集中对接上半年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项目带来的新机会。”北京鼎成创赢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据介绍,本次南京展的展期是7月24日—26日,吸引近200家展商进场,展出面积达1万平方米。截至昨天下午,入场观众达到1.7万人次,现场意向签约达1亿元人民币。主办方同时统计发现,参加展会的观众中,往年采购商占比约为65%,今年采购商占比达到90%。“受疫情影响,能到现场的,基本都是寻找代理、投资合作的,意向也因此更加强烈,展会含金量也更高,受到展商和观众的一致欢迎。”同日开展的南京车博会,展期为7月24日—27日,70余家汽车品牌、近千辆新车登场亮相,覆盖市面上大多数进口、合资、自主品牌。展会负责人对参观人数和成交量也充满信心。展馆:7月展会数量及规模较前几个月增幅较大“一日双展”,与受疫情影响初期的展会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1月24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暂时停止举办各类大型公众聚集性活动,包括展览、展销等。我市各展馆原定展会,因此取消或延期举行。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我市逐步推进会展业复工复展,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摁下会展“重启键”。3月28日,“2020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金陵线上购车节暨户外汽车超市”正式开幕,成为南京“复展”第一会,开启“线上+线下”双线展示新模式。“4月份、5月份,我们又组织了两场汽车超市活动;6月份,组织了1次移门展、2个家装展;7月份,已经组织了6个展览;8月份,将举办更多展览。”博览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像往年一样忙”将成为他们后面工作的常态。这名负责人表示,在各场次展会中,他们都会将疫情防控放在首位,在安全检查、人员管理、防疫物资储备、应急处置等方面做足预案,夯实防疫责任,为展商、观众营造安全的办展、观展环境。作为我市首批政府批准恢复会展业务的展馆,南京国际展览中心7月也已举办了惠民购车节、中国南京锂电池及零部件装备展览会等5个展会,下旬还将举办多场展会。国展中心负责人介绍,7月展会数量、规模较前几个月增幅较大,且呈现逐月增长趋势。8月起还将陆续举办中国(江苏)国际糖酒食品交易会、中国(南京)国际房车露营博览会、中国医疗信息技术应用博览会等专业规模性展会30余场,下半年加上其他中小型展会将超过70场。部门:有序恢复承接、举办各类必要的会议和展览活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南京会展业强劲复苏,如何进一步发展?据市贸促会(会展办)介绍,我市已正式出台支持全市会展企业渡难关、促发展具体政策,加大优化资金扶持会展业发展力度。
具体包括,及时研究调整专项资金使用导向,鼓励受疫情影响展会主办方坚定信心、积极应对,继续在宁办展;加大招展引展力度,吸引机构来宁办展;提高综合服务保障水平,加快资金补助速度。
复苏市场、拉动消费、重树信心。“采取适应疫情防控要求的‘云上’办展方式,促进线上交易,提升展会消费”也被写入全市“四新”行动之“培育新消费行动计划”中。7月初,我市又发布“云上展会平台”,成立“网上会展联盟”,助力会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南京会展业“跃上云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近日,市贸促会(会展办)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贯彻落实《南京市会展活动疫情防控管理规范》,在保证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恢复承接、举办各类必要的会议和展览活动。
市贸促会(会展办)表示,我市将努力发挥会展行业强大的“带动效应”,带动餐饮、住宿、金融、旅游、交通、物流、广告、通讯、建筑、文化礼仪产业共同发展,让南京“经济晴雨表”有更多“好心晴”。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健 通讯员 范文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