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书界
◎本报记者
张琦
徐保卫的光影世界
我想,如果徐保卫不做摄影家,那他肯定会成为一名诗人,或是成为一名画家。因为一直以来,他都是在用光与影,为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写就诗行。
拍客
从1978年开始,“从影”30多年了。从部队报道员到如今的教育系统公务员,东西南北中,他带着心爱的相机,边走边拍,用自己那双“会发现的眼睛”,探寻和记录着生活的真谛。安静肃穆的风景,质朴古拙的村落,风情摇曳的民俗,不期而遇又擦肩而过的人们……在指尖按下的“咔嚓”一瞬,徐保卫定格了世界,留住了时光,也留住了一路上的记忆。
可以在影像里流连忘返,暂时忘却自己已是一名匆匆过客,这也算是摄影者的别样乐趣吧?“我只能选择多拍摄多记录,这才是我到这里的唯一,也定格了我的记忆。”在苗寨,在西藏,在北疆,在英伦……“咔嚓”,“咔嚓”,旅途中稍纵即逝的风景,被徐保卫留存为真正不可磨灭的印记。
尽管自称“就是喜欢拍,玩玩的”,徐保卫还是“玩”出了些名堂——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为“中国优秀摄影家”,他在英国举办过《中国风情》摄影个人展,他的作品被连续两届《中国摄影年鉴》选用,他在各级比赛中获奖不断,其中《希望》和《快乐奔跑》连续在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中获奖,创造了我市连续获得国家摄影大奖的记录。他先后发表作品千余幅,他撰写的摄影教材《让你成为摄影家》已成书出版……
《走进苗寨》、《残荷冬韵》、《雨色英伦》、《疆山如画》等摄影作品集已经出版,《百年古镇》正在编辑当中,徐保卫把自己那些诗意斑斓的影像作品集结成册,与更多热爱生活的人们分享自己经历过的难忘瞬间。
于今年10月出版的《疆山如画》,是徐保卫最新的摄影作品集,记录了他在2011年9月的北疆之行。中国摄影家协会领导顾立群对这本集子赞赏有加:“我相信,无论你是否曾经去过新疆,都会有立即启程的冲动,为的是,去寻找作品中描绘的那些如诗如画的梦境”。在顾立群看来,徐保卫镜头里的新疆,无论是自然风景还是凡人生活,都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似曾相识但绝不雷同,徐保卫把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融入到了每幅作品中”。
北疆
北疆之秋,缤纷多彩,惬意殷实,徐保卫的这本《疆山如画》亦如是。山之骨,水之韵,漠之魂,物之志,树之语,人之情——六个组章,169页图画,每翻一页,都会让人从心底里发出一声赞叹。
在新疆拍摄,为了得到心仪的光影效果,摄影师往往要遭受“披着星星赶路,戴着月亮返回”的劳顿,那会很辛苦吗?“不苦,就是喜欢,玩嘛!”徐保卫朗声笑着回答。是啊,怎么会苦呢?新疆之行带给他的震撼和感动,带给他的快乐和满足,还满溢在心间呢——
当夕阳点燃了“五彩滩”丰富浓烈的色彩,徐保卫被这绮丽壮观的大自然杰作震撼了,“我那时除了下意识地按动快门,好像不知此处何地,不知此时何年了”;清一色的小木屋,开满了蒲公英的院子,自由觅食还能自己回家的的牛群,劳作着的图瓦大妈,“在禾木有着拍不完的景色,村里村外一步一景,好像眨个眼睛的功夫都会错过些什么”,那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完美景象,如同一个久违的梦境,让徐保卫惊喜而难忘;在北疆,徐保卫拍到了千年不死的胡杨,也拍到了死了一千年而不倒的胡杨,它们带着浓郁的沧桑感,穿越岁月,如同英雄出世般兀立在荒漠戈壁,带给后来者深沉的生命思考;“魔鬼城”苏鲁木哈克,沧桑,奇幻,壮美,徐保卫用了一个傍晚和一个早晨,使尽力气,尽情地按动快门,“在游人一般不到的位置,我试图拍摄出我的初衷,我的思想,把它的雄浑、它的纯朴、它的原始和大气,摄入我的镜头”。
●徐保卫,生于1958年,现供职于徐州市教育局,国家级摄影师。
●搞摄影,其实跟其他爱好一样,就是给自己找个乐,让自己的业余生活快乐一点,充实一点。摄影给我带来的乐趣让我很满足,30年背着相机拍摄了祖国山川河流,风土人情,不仅拿了一批奖,出了几本书,更主要的是长了见识,扩展了视野,让我对“美”这个概念有了深层的理解。我要在发现美和记录美的过程中,做一名美的传播者。
——徐保卫
█主要作品
转场
水草的迁徙叫作转场,北疆的游牧民族每年都要迁徙两次。去北疆,最让徐保卫兴奋的就是去可可托海拍摄牧民转场,“那场面,那壮观,是我做梦也想不出来的。”可当他看到了游牧民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和他们的神情,却感到心里一阵阵悸动——“那些脸是深红色的,有着刀刻一样的纹路。面对着满目萧凉的准噶尔荒漠,面对着前面的几百公里路程,他们脸上的神情,从容坚毅。”
当时,在一处高坡附近,拍摄者们纷纷选择有利地形,架起相机,好像是打伏击。一拨又一拨牛羊驼马从高坡滚滚而下,扬起半天尘沙。牛羊在奔跑中凄厉地呼叫,召唤走散的幼畜。男人和狗是最累的,妇女和孩子则骑着骆驼紧跟在后面。
“几千年了,这些哈萨克人仍然在延续着这种原始的生活,坦然承受大自然给予他们的苦难。”徐保卫甚至一度为自己的这个拍摄题材感到惭愧和自责:“文明的差距,向来是艺术最擅长表现的,但是同情又常常让拍摄者感到自责。于是,我便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放下相机,只是静静地看着,看着他们的脸,看着他们被尘沙遮蔽的身影,我也因此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瞬间。”
听了这些讲述,我终于明白徐保卫为什么会把那幅《牧歌》选作封面。画面没有瑰丽的色彩,没有奇特的景观,只有暗沉到近乎全黑的天幕,仅有的光亮来自一抹黄白色的沙尘,策马而行的牧羊人,守护着绵延前进的羊群;在辽远壮阔的天地之间,人原来是这样的微细如尘,他们的快乐富足全拜大自然所赐,他们的颠沛苦难也缘于大自然不管不顾的特立独行。于千里绝尘中,你可以看到北疆人的豪迈爽朗、坚强悲壮,和摄影者一颗悲悯的心。
作为一名影像记录者,徐保卫倾注了自己的思想,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这才把多彩的北疆立体地展现给每个读者。
知音
“保卫先生是一位有思想的摄影家。”徐保卫的好友、著名作家王建在画集的序中这样评价他,王建同时也是画集的文本写作者。徐保卫说,正是由于有了王建的鼓励和文字,才最终成就了这本《疆山如画》的面世。
徐保卫说,在结束2011年的北疆之行时,面对还算丰厚的成果,他产生了把作品整理成书的念头。回徐后,他把在那里拍摄的所有影像都传给了好友王建看。王建看后也非常激动,爽快地自荐为这些图像配上文字。
“他太忙了,我催了好多次,他都说不要急不要急,我正在写。”说起这些,徐保卫禁不住呵呵笑了,为了催促王建快点完成那些文字,他甚至“威胁”说要把图片单独出版了。当王建把整理好的作品目录及配图文字发来给他看时,徐保卫高兴坏了,这一年没有白等:“王建的文字配得太精彩了,他不是搞摄影的,但他把那些图片解读得真是到位,他写的那些话就好像钻到我心里一样。”
这就是知音吧!徐保卫读懂了北疆,王建读懂了徐保卫和他的作品。
从这些影像里,王建读到了哲学:“坚硬的流水,柔软的山崖……流水和山崖,相依相偎,实践着自然界的辩证法……”读到了和谐:“赤橙黄绿青蓝紫。上帝不小心,丢了自己的调色板?……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人文多样性,友好融合,友善相处,友谊久远。”读到了态度:“漫山的牛羊啊,陶醉于山的丰饶,陶醉于草的丰饶,陶醉于阳光的丰饶……如果活着一定要有态度,那么,陶醉。就是它们最真实的态度。”读到了沙场:“牧人的快乐,是指挥他的千军万马,牧人的自豪,是诠释他的草原兵法。”读到了希望:“在路上。目标是下一顿晚餐,或者午饭。当然,更重要的是冬天来了,要去寻找新的希望。希望,此时在别处。春天到了。希望又回到原点。”读到了永恒:“风是岁月,云是岁月,草是岁月,水是岁月。胡杨的一生是岁月,人的岁月是一生。”
……
诗样文字,意味深长。如果说徐保卫的摄影作品能让你走近北疆,跟随王建的文字,你尽可以更深地走进那里,走进那些高山高原,走进那片神奇的土地。
徐保卫说,有时间一定要喊上王建,与他一道走一遍北疆。我说,那太好了,到时候《疆山如画》就可以出续集了。
■专家评鉴
保卫先生是一位有思想的摄影家。
作家的思想,深藏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摄影家的思想,深藏在摄影艺术的光影之中。这一幅幅或似西洋油画,或似中国水墨的镜头解构,天、地、人的各种关系跃然纸上。保卫的思想——关于对自然、社会、世界、人生、辩证、永恒等的思考、审美、评判、期待、寄托……清晰而又坚定地呈现开来,他的选择就是态度,他的取舍就是意义,他的聚焦就是思辨……
思想的烛照,使他的摄影有了哲学的价值;思想的烛照,使他的摄影有了审美的价值;思想的烛照,使他的作品有了文学的价值。
——王建(徐州市作协主席,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