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对普通人来说轻而易举。而对于失明的孩子来说,却像一场无法实现的梦。在这样一个学校,盲人“看”电影却成为现实。11月23日下午,市特教学校的陈超老师用声音,帮助61位盲童又一次“看见”那个有声有色的世界。
这天下午14时,61位盲生手拉手在老师的引导下,又一次进入学校“心连心”数字影院,同学们相互帮助,低视的学生围坐在银幕前,可以看到模糊的图像,全盲的学生坐在负责解说的陈超老师周围用心体会,以听为主。陈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在影院回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看的电影名字是《包裹》。这部电影的内容是以乌蒙山深处一个叫瓦岩的小山村为背景,讲述了在乡村代课一辈子不能转正却无怨无悔的蒋老师,与80后年轻教师吴立山为改变山村教育面貌,与当地村民相濡以沫,共渡难关,相互温暖的感人故事”。电影开始放映,陈超老师继续讲解起来:“一辆邮政箱式货车在颠簸的山路上行驶,司机被颠地差点跳起来,这辆车要去哪里呢,原来一车包裹全是送到瓦岩村的。是吴老师在网上发帖呼吁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没想到这一偶然的爱心行动,竟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心捐赠狂潮,一时间世界各地的爱心包裹潮涌而来,在小镇上堆积如山。围绕分发处理这些爱心包裹,狭隘自私与宽仁博爱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冲突,引发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最终,是蒋老师和吴立山以他们无私的悲悯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当地村民,让爱的雨露润泽万民,爱的春风吹遍山野。”
61位盲童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听陈老师介绍剧情后,明白这部电影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陈老师又绘声绘色地解读着电影的无对白场景:“蒋老师利用下山办事的机会顺便为山上的村民背回满满一大筐日用品,他说这样可以为大家节省一些钱和时间”。“邮政货车驾驶员和邮递员打开车门,满满一车包裹,有的从上面掉了下来,他们相互抱怨,瓦岩小学哪来的那么多包裹”。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一会拍手叫好、一会低头深思,在不知不觉中影片临近结尾,陈老师提高了音量继续解说:“蒋老师要走了,他背着一生的家当:也就是一个装着毕业生合影的破旧相框和自己使用过的课本,右手牵着失去了爷爷,已成为孤儿的王小燕,他要照顾这个可怜但又懂事的孩子。他们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大山的尽头。字幕上打出几行文字,为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得到关爱,中国扶贫基金会在2009年发起了“爱心包裹项目”将受益范围扩大到全国贫困地区和灾区的农村小学生。通过科学化设计,保证了捐赠的透明性、包裹内容的实用性和包裹分配的公平性,目前已有200万名小学生直接受益。当年发生在云南大瓦县瓦房小学的这个爱心故事,得到了延续和升华”。影片结束了,孩子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眼含泪水,还沉浸在影片感人的故事中。回去后老师还将组织同学们谈观后感,用盲文写影评。
每次为了同学们“看”电影,负责解说的陈超等老师都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次,他在家里把影片《包裹》看了三遍,了解剧情的每个细节,练习如何用生动的语言为盲生讲述电影。
“我是靠心来接触世界的,‘看’完电影后,我觉得心里长出了无数双眼睛。他们告诉我电影是什么,电影讲了什么,太多太多的人用行动告诉我,原来盲人也是可以‘看’电影的。”今年14岁的盲童刘康说。
通过解说员对一部电影的讲述,用生动、丰富和准确的语言解说电影场景,不仅帮视障者看懂一部电影,更让他们通过电影了解社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他们正确的社会行为模式信息,从而在心理层面上为视障者带来“看得见的希望”。
据了解,这个学校经常会组织这些盲童“看”电影,该校校长裴洪光介绍说,让盲聋孩子能和健全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现代教育资源,通过老师对电影场景的解说来“看”电影,从而能够激发他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想象力,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是课改的成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