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铜山这一年

来源:徐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8 浏览量:11

一年,漫长,有时又很短暂。十八大好像刚刚闭幕,三中全会又吹响全面改革的号角。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年走笔,总是意向纷纭,但有些主题主线还是令人瞩目地呈现。

2013年的铜山,究竟如何作结?我们头脑中闪回的是“美丽铜山”、“中国安全谷”、“百姓办事零障碍”等亮眼的词组和葱绿的山、清澈的水、粉墙黛瓦、歌舞飞扬的美丽和谐画面,所有意向的底色现代、时尚而又清爽、怡人,最能概括这种感受的,恰是“轻”、“青”、“清”、“倾”这一组同音的汉字:2013,铜山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变得更“轻”了;铜山生态依靠全民共建,变得更“青”了;铜山作风依靠严抓严管,变得更“清”了;铜山民生依靠倾力倾为,向民众倾斜的力度更大了……“轻”,是一种方向;“青”,是一种追求;“清”,是一种情怀;“倾”,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2013年的铜山,好戏连台,硕果累累,捷报频传,梦想成真!

“轻”:“中国安全谷”引领转型升级

全国性安全科技协同创新和国际安全学术交流会议永久会址;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第三届中国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在此召开……这一连串信息表明:2013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铜山倾力打造的“中国安全谷”,已经名副其实,闪亮登场。

从煤炭、钢铁、造纸“当家”,到机械、汽车、物联网“崛起”,正印证着铜山“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战略选择和战略培育十分重要。”的决策论断。借助“蓝火计划”、“5+1”科技创新联盟和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铜山抢占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车辆制造、食品、钢铁五大主导产业,安全科技一大特色产业和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三个新兴产业。涌现出“全国最大的高速冲床研发制造基地”、“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压铸企业”等一大批“冠军”企业和产品,中矿大传动研发的变频调速产品已在全国13个省近200个矿井成功运用,与西门子、ABB三分市场。

面对2013年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铜山“咬住青山不放松”,财政撬动、融资拉动,50项重大项目全面推进,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达2900亿元、增长2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11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8%,300余家企业跨进销售收入“亿元俱乐部”。

工业经济外,铜山第三产业加速繁荣,现代农业质效并进。珠江路总部集聚区、保利迎宾馆、万达广场、绿地集团娇山湖综合开发项目、国际鲜花港、圣罗兰科技博览城、四方建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国际中学、兴业银行等一批重大项目,或竣工或在建或选址规划,全年三产增加值预计达285亿元、增长12.5%,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十连增”、建成沿湖粮食产业园、新增“三品”认证218个、股田制改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8家,新增家庭农场517个,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之探,激活农村发展一池春水。

2013年,铜山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末的7.8:55.7:36.5发展变化为7.5:55:37.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综合实力继续领跑苏北,位居全省前列。

“轻轻的”,铜山转型升级的脚步,快了,更快了!

“青”:“美丽铜山”构筑生态文明

坐落在云龙湖西面的汉王镇丁塘村,绿树中白墙掩映,碧波中鹅鸭畅游,既有苏北山村特色,又有江南水乡韵味;位于吕梁山腹地的倪园村,文化深厚,石径通幽,鸟鸣深树,宁静安然;地处苏皖交界的潘楼村,清水蜿蜒,家家枕河,游鱼可见,屋树倒映……

如今,“美丽铜山”正从梦中图景变成日常所见。

向美丽出发,建成“省级生态区”是铜山2013年的首要目标。为此,铜山全区动员、全民参与,形成区、镇、村联动、多部门协调、“一竿子到底”的生态区创建体系。全面实施绿化、清水、蓝天三大工程。“二次进军荒山”(四期)、黄河故道等绿化工程完成造林3.1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1.2%;生态补水工程将长江水引入城市河道,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实现全覆盖,农村污水处理率超过60%;电力行业脱硝、钢铁行业脱硫等工程,使GDP能耗下降4.4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65.8%,冶金企业“冒黄烟”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铜山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5.8%。截至目前,郑集、汉王等7个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考核,何桥、黄集等9个镇通过省级生态镇考核,省级以上生态镇比例达到100%。省级生态区六大项22小项创建指标全部达标,并顺利通过省级技术评估。

“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是铜山“美丽工程”的最大一抹亮色。在建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环卫保洁体系的基础上,2013年制定了“一人一月一元钱、农村垃圾全扫完”的长效管理机制,分片建立5个垃圾中转站,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4%。

铜山还把环境保洁与道路建设、园林绿化、建筑整治等结合起来,实现城乡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畅达。同时,靠规划引领,注重凸显地方特色,避免了“千村一面”,形成千姿百态的乡村田园风貌。

如今,放眼铜山乡村,既有田园风光型,又有山水生态型,既有红色文化传承型,又有历史文化保护型,山水风物巧打扮,浓妆淡抹总相宜。

优美的环境,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吕梁山度假区总规及详规通过专家评审,悬水湖景区、喻继高艺术馆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倪园村荣获江苏省最美乡村称号,竹海生态园、徐州汉祖园被评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汉王镇成功创建江苏省景观旅游名镇,纳帕溪谷——汉王生态园、彭祖文化产业园、徐州国际鲜花港、微山湖滩涂湿地等一批优质文化产业项目落成或签约,总投资达20亿元。

“青青的”,一幅美丽的铜山画卷,正铺展开来!

“清”:“零障碍”创树为政新风

小雪节气,当铜山分局刑警大队民警将500多箱“迎驾”白酒送还到受骗群众手中时,这些农村小超市老板的心都被这酒暖透了。

此前,犯罪嫌疑人以次酒充好等手段,骗取近30家商户8万余元。民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追回涉案“迎驾”酒500余箱,为所有失主挽回了损失。

“‘送温暖’,送什么?就要做雪中的那块‘炭’!”铜山公安系统的这句流行语正是铜山作风建设的生动写照。

“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来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2013年铜山作风建设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力度大、措施实,风清气爽,百姓叫好。

在“机关作风建设年”和“零障碍”活动中,铜山将工作实绩纳入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健全了“区—机关—镇(场、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企业”的组织网络,设立作风“气象台”,开设短信、网络等投诉平台;建立窗口单位“十个必须”、机关单位“六个必须”的标准化服务体系。网上办事实现部门、事项、流程三个“全覆盖”。跨部门审批实现100%并联审批。村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100%达标;建立“两参一改”动态评议机制,评议过程电视全程播放,报纸全面报道,广泛接受群众质询、监督。

作风建设关键是敢于动真碰硬。铜山坚持“发现一个,处理问责一个”,坚决打通“中梗阻”、铲除“潜规则”。今年以来,根据查清落实的投诉事件,区作风办责成相关部门整改20余起,对涉事的20多名工作人员给予严肃处理;移交区纪委各类违法违纪线索22起,纪委立案20余起;移交区检察院投诉举报线索10余起,立案10余起。

春天开始,铜山创造性组建“零障碍红帽子服务队”,深入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共开展便民活动160余场次,解决群众疑难问题1500多件,直接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

如今在铜山,“红帽子”成为一种责任和承诺,也燃烧成温暖人心的“炭火”。

“倾”:“民生工程”统筹城乡发展

12月6日上午8时半,铜山区政府机关人员魏一杰从居住的小区门口骑公共自行车去上班,下午5时半骑公共自行车回家;同一天,三堡镇台上村农民刘桂兰花一元钱乘乡村公交到镇上,办完事再花一元钱乘车而回……今天,公共自行车、乡村公交这些“便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铜山百姓日常生活中。

2013年,铜山财政继续向民生倾斜,全年区财政累计用于民生项目支出32.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的73.7%。

年内,玉带路、城市林荫道路、娇山湖商务区(二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城建重点工程稳步实施,中心镇、黄河故道沿线新农村示范带建设等扎实推进,城乡统筹,互促互进,融入徐州主城区的步伐越来越快。

2013年,铜山民生“红包”越来越鼓。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4679元、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3849元、增长11.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及参保率100%,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10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10元和270元,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7100元和4600元,建成600套保障性住房,启动设立企业冠名基金和个人微基金,通过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认定,所有镇均达到农民健康工程先进镇标准,投入2500万元将全区敬老院整合为26家,设置47个借车点投放1400辆公共自行车。连续八年被命名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区”,连续六年被评为“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区”……

既要口袋富还要精神富。铜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围绕打造“温暖铜山”品牌,积极参与、组织“中国好人”、“道德模范”、“最美铜山人”等评比活动,深入挖掘不同职业、年龄、群体的先进典型,靠双手按压延续儿子生命的王秀珍、邵明才夫妇,被评为“温暖中国十大人物”,在这个冬天用他们的至爱亲情不光温暖了铜山还温暖了徐州温暖了中国!

“轻”、“青”、“清”、“倾”,全为一个“情”字所系,2013年的铜山,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把为民情怀写在了丰收的大地上,写在了群众的心坎上,谱写出全面发展美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