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召开全市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

来源: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5/30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15


  5月27日,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全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精神,部署安排全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尤其是广大企业踊跃投身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狠抓项目建设,实现提质增效,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奠定坚实基础。

  市委书记阎立作重要讲话。市长费高云作工作部署。

  阎立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着眼经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清醒看到,常州产业结构总体上还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短板,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解决这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根本上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落实好“五大任务”,强筋健骨,练好内功。

  阎立指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我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一城、一中心、一区”,聚焦的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目标是增加中高端供给,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路径。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两端发力,坚持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提升双轮驱动,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加快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

  一要瞄准关键点,提升资源配置效能。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更大力度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在去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继续优化生产力布局,全力打造常州经开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示范亮点。不断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服务市场等改革试点。

  二要狠抓着力点,激发产业发展动能。继续深化“三位一体”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大力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太阳能光伏、通用航空等十大产业链建设,全力扶持智能装备制造和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碳材料两大产业做强做大。充分用好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支持水泥、钢铁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转型提升。

  三要抢占制高点,放大创新驱动势能。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一核两区多园”的区域创新布局,推进中以、中德等国际合作创新园区建设。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众创空间,促进互联网、金融、旅游、健康服务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四要强攻突破点,增强开发开放量能。紧紧抓住开发区这一突破口,着力提升园区发展质态,推动形成更多专题园区、特色园区、生态园区。大力实施“优进优出”战略,集中力量打好外资翻身仗、外贸攻坚战。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做法,探索推进园区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

  五要做强支撑点,改善经济运行机能。民营经济是全市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各地各部门要努力为实体经济减负松绑,加快发展多层次的地方金融市场,积极推广“周转融”模式,切实减轻企业融资成本、经营成本,引导企业发展精益制造,提振发展信心。

  六要紧扣结合点,创造持续发展潜能。紧密结合重大项目、民生保障、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现代农业等“补短板”,不断厚植常州发展的特色优势。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精准扶贫。加大公共服务投资力度,办好以“三优三安两提升”为重点的民生实事。

  阎立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需要凝聚共识和干劲。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研究,真正把问题琢磨透、把事情想明白、把路数理清楚。各级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清障搭台,帮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在创造更多优质供给的同时实现跨越腾飞。费高云在工作部署时指出,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以产业升级为重点、科技创新为引领、扩大开放为支撑、供需融合为关键、体制创新为保障,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坚决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一是坚定不移去产能。按照“积极稳妥、市场导向”原则,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压缩总量、调整结构,形成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利用多元化、多层次市场空间,有效释放优势富余产能,支持境外产业园区建设。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力争通过兼并重组盘活一批,资本运营做实一批,创新发展提升一批,关闭破产退出一批。

  二是分类施策去库存。重点做好商业用房和写字楼去库存工作,进一步打造我市房地产管理和住房保障的特色和品牌,提高人民群众宜居水平。加大对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扩大住房保障公积金覆盖面,发展住房租赁企业。

  三是稳妥有序去杠杆。加强地方金融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坚持“减少分子”“增加分母”双管齐下,用好增量也盘活存量,落实差别化金融政策。加强对大型企业债务风险、企业互联互保风险的监测预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控体系建设。

  四是多管齐下降成本。完善企业减负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切实降低企业用工、物流、用能、用地、融资等生产要素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在创办企业、兴办项目等重点领域,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五是抓住关键补短板。挖掘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基础设施上,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在民生保障上,加大棚户区改造、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生态环境等投入。在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现代农业上同时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