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生态领先特色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突出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较好地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33.8亿元,增长9.3%,增幅列全省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3亿元,同口径增长4.7%。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增幅列全省第4位。八大类重点项目进展良好,重点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丹徒北汽、丹阳图南合金等73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句容抽水蓄能电站、扬中际华园等71个项目开工建设;润州中能建、新区力信锂电池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句容恒大童世界、京口中储粮华东粮油物流基地三期等17个项目正式签约。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凤口高架全面建成,312国道南移工程试通车,连淮扬镇铁路、镇江长江大桥、丁卯桥路快速化改造等加快建设。市场消费总体向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汽车消费增长8.6%,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2.5%,增幅列全省第2位;产业类实到外资13.1亿美元。工业经济缓中趋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3%。服务业发展总体向好,服务业投资和用电量分别增长17.9%和11%。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结构趋优,“农业+互联网”加快发展,农业电商主体网上营销额增长30%。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研究出台“1+5X”系列实施方案和政策意见并狠抓落实。去产能方面,淘汰落后产能项目43个,化解水泥产能110万吨,完成地条钢摸排整治工作。去库存方面,全市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待售面积分别下降29.2%、36%;商品房和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分别增长66.7%、75.4%;市区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10个月。去杠杆方面,扩大直接融资渠道,8支企业债券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发行,债务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挂牌上市企业37家。降成本方面,全面落实国家、省降成本措施,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企业家沙龙、政策宣传对接、“暖企行动”等为企服务活动,在全省率先降低企业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三项费率,出台14条降成本措施,为企业减负85.2亿元;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新增贷款投放448.21亿元。补短板方面,聚焦茅山老区,全面启动实施“百村万户达新标”工程;扎实开展“精准帮扶特困家庭奔小康”及“万个支部结对帮扶万户特困家庭”活动。
(三)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新品开发,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17件,列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49.1%。入选“中国制造2025”国家试点示范城市,创成国家航空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增长持续快于传统行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7.6%。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成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4%,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2%,飓风物流获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丹阳眼镜城入选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餐饮业、住宿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7.3%、31.3%。节能降耗和技术改造扎实推进,100个技改、57个节能降耗项目顺利实施,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1.5%,单位GDP能耗下降率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
(四)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低碳“九大行动”序时推进,低碳镇江成为新品牌。成功举办首届镇江国际低碳技术产品交易展示会,发布了低碳发展“镇江指数”。应邀参加第二届中美气候峰会。国家级生态城镇化示范区正式获批,丹阳创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扬中创成全省首家国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市。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强化环境准入,清理一批违法违规项目,对一批重点企业开展排污权确权工作。持续推进大气、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一湖九河”、“三个片区”环境综合整治。东部片区20家企业环保提标治理,西南片区12家落后产能企业关停,4家落后产能项目淘汰。高资片区实施企业粉尘治理、热电脱硫脱硝和超低排放改造。积极部署“263”专项行动,推进沿江环境保护,城乡环境面貌逐步改善。
(五)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深化“放管服”及投融资体制改革,切实推进简政放权,在全国率先实行“多评合一”和区域评估,“多评合一”模式被写入中央文件,建成“e办事”网上服务平台,实现“不进一扇门、不找任何人、办成所有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国家低碳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批国家试点、示范扎实推进。启动国家高新区核心区一期建设,完成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布局规划,丹阳、扬中获批省级高新区。新增3个国家级、8个省级科技创新载体和13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9%,列全省第5位。
(六)民生幸福持续改善。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82个重点民生项目如期完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扎实推进,开展“百名专家服务百企”和“创业镇江”行动,镇江创业园成为国家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实施精准就业援助行动,新增城镇就业7.9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5%。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十二连增”。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和8.9%,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全面完成市区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危房空斗墙解危、城市干道燃气管道改造等年度任务。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创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选全国百强。第三次调整公立医院医药价格,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七连冠”。民生“三安”持续加强,公众安全感保持全省前列。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努力奋斗的结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新常态特征愈加明显,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实体经济经营环境依然偏紧,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财税收支压力、金融领域风险隐患等挑战和问题,需在下一步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重点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我市爬坡过坎、转型出关的关键之年。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提出了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在具体指标的安排上,主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体现“两聚一高”和生态特色。科技创新、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的指标安排体现加压奋进、部分指标力争走在全省前列。三是总体上与“十三五”规划有机衔接。
2017年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
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4%左右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0%
5.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61%
6.城镇登记失业率2.6%以内
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左右
9.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目标
1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削减率、氨氮排放量削减率、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省下达目标
11.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升率≤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5.3%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奋力谱写“两聚一高”镇江篇章。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一)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增长。释放市场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动能转换,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有效投入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切实抓好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在资金争取、土地点供、项目审批、政策落地等方面加强保障,确保资源、要素用在刀刃上。抓好项目谋划,研究引进一批 “聚力创新”的前沿科技项目和旗舰产业项目,谋深谋实一批体现“聚焦富民”的城建、生态、民生项目,确保投资精准、优质和高效。推进品质提升和供给创新,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探索实施养老、绿色、信息等领域消费工程,培育新能源汽车、乡村旅游等新兴消费热点。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认真落实市领导深入企业办公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坚定信心。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稳促调惠”、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宣传对接,确保用足用好、落实到位,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鼓励企业发扬“工匠精神”深耕细作,打造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培育更多“高峰”企业。
(二)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X”文件明确的重点任务。去产能方面,深入实施好40个去产能项目,稳妥处置好10家僵尸企业,去除钢铁行业产能70万吨,压降水泥行业过剩产能70万吨。去库存方面,坚持去库存与稳市场并重,因地施策,分类指导,努力将商办用房去化周期压缩至合理区间,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去杠杆方面,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鼓励优质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及各类债务融资工具,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5家。稳妥处置不良资产,营造良好金融生态。降成本方面,持续降税减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力争为企业直接减负100亿元左右。补短板方面,重点补齐“三农”短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大解贫脱困力度,实施精准扶贫,扎实推进“百村万户达新标”,确保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达标率60%以上,统筹推进一批民生短板项目。
(三)持之以恒推进转型升级。保持定力,抓好结构调整,加快实现“转型出关”。抓“存量”调整,重点实施107个工业技改项目,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高端化升级改造,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抓“增量”培育,突出抓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逐步把低碳产业打造成镇江“特色”产业。抓住入围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契机,推进全市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进港口岸线和公共资源整合,依托惠龙e通、宏福物流、飓风物流等重点企业,加快形成江海河联动和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局面。深度挖掘文化创意资源,繁荣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新增国家级高标准农田6万亩、高效设施园艺面积2.5万亩。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抓创新驱动,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一区十四园”、三集示范园区、特色小镇等创新载体提档升级,集中力量打造首批8个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争取列入省级培育。积极培育创新性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深入实施“金山英才”计划,加快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61%。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新经济。
(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向改革要动力、挖潜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实施“多评合一”模式和“e办事”平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大力度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农业农村改革等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筹建市属金融控股集团。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PPP模式。抓好生态文明综合改革,为全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层次和水平,力争全年实际到位产业类外资13.5亿美元;优化外贸结构,重点培育中林等10家进出口基地型企业。
(五)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项目化推进,尽快形成一批可观、可感、可复制的“特色亮点”。深入推进低碳“九大行动”。高标准推进镇江生态城镇化示范区、中瑞生态产业园、低碳小镇建设。精心举办第二届镇江国际低碳技术产品交易展示会,加强与著名机构、企业的联络对接,扩大品牌效应,推动产业集聚和落地。深化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擎天科技的战略合作,推进“生态云”升级。扎实推进扬中“近零碳”岛建设,新建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20兆瓦。组建镇江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镇江国际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积极争取设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刚性落实“263”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一湖九河”水环境整治,完成镇江新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狠抓污染防治,持续抓好“三个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
(六)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抢抓宁镇扬一体化现实机遇,按照“五个一体化”要求,有效承接南京资源,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充分释放宁镇扬一体化红利。开工建设宁句城际S6线、完成宁镇城际线路方案研究论证,启动镇扬过江通道前期可行性研究。加快构建市域环形路网,实施沪宁高速镇江支线、老312国道城市化改造,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新增200辆新能源公交车,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130公里,完善城乡公交体系。完成火车站北广场等停车场建设,缓解市区“停车难”。完善各类配套服务功能,全面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试点任务。完成云林、华山等输变电工程,改造老小区燃气立管1万户。创建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突出宜居,新增铁瓮城、太古山1号地块三期等约2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计划,实施精美镇江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七)切实抓好富民惠民。富民惠民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大力支持创业就业,实施就业精准帮扶行动。围绕去产能,实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就业帮扶计划,多渠道安置分流职工。举办中国镇江首届人才创新创业博览会。守住底线,完善、筑牢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一体社保体系建设,社会保险主要险种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聚焦富民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见》,努力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同步。着力办好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一批民生实事,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强化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深入推进平安镇江、法治镇江建设,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