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来源: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7/4/12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16


  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3.5%以上,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4%,初步建成由“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4+3”服务业特色产业、“4+1”现代农业产业构成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近年来,淮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富有淮安特色的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并进的发展道路并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优先”机制持续完善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年度考核细则,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出台《淮安市环境保护网格化划分及监管实施方案(试行)》,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生态创建专项资金,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3.5%以上。出台实施《淮安市永久性绿地保护条例》和《淮安市古淮河保护条例》,进一步强化法律刚性约束。

  “生态优先”格局不断优化

  在全省率先编制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加快构建“一区两片四轴”总体空间布局和“两主四副多线”生态安全防护格局,明确到2020年全市开发强度控制在18%以内,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优化为10:62:28;科学划定11类56个省级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1.1%;先后编制生态建设规划4个,并将生态优先理念和生态建设举措充分融入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

  “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加快形成

  初步建成由“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4+3”服务业特色产业、“4+1”现代农业产业构成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了三次产业占比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其中,“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2016年实现产值4200亿元,电子信息、食品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技改投入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超过45%。全面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项目三年滚动实施计划和“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市服务业2016年实现增加值1455亿元,同比增长10.6%,占GDP比重达47.7%,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低碳循环发展和节能减排加快推进

  抢抓列入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契机,在全国各设区市中率先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在全省率先启动低碳试点园区建设,在苏北率先提出碳峰值年限,25家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企业完成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上报核查,3家企业、6项产品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碳足迹”证书。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行列,金湖、洪泽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淮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园获批首批省级“城市矿产”示范试点基地。全市累计实施475个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任务,获批新能源示范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

  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建立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应急预警联动等机制,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4%,优良天数达248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水十条”,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81.5%,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