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70年 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通市服务业发展成绩报告

来源:南通市发展改革委 2019/9/30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1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通市服务业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贡献份额持续提升,产业发展亮点纷呈,集聚发展量质并举,南通服务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南通市获评江苏省服务业工作先进单位,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连续两年获省政府办公厅通报激励。

一、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1952-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亿元扩大至4081.4亿元,年均增长12.1%,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前,全市服务业发展缓慢,1952-197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1.9亿元增加到6.1亿元,年均增长4.6%;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起伏变化,至1978年仅为20.8%。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1978-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6.1亿元增加到1825.5亿元,年均增长18.3%;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由20.8%提升至40%,年均提升0.6个百分点,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一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服务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1825.4亿元增加到4081.4亿元,年均增长14.4%;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由40%提升至48.4%,年均提升1.4个百分点,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二、服务业贡献份额持续提升

70年来,全市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至1978年底第三产业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5.1%,低于第二产业39.5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升,1978-2018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提升了29.2个百分点,达54.3%,高于第二产业10.1个百分点。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尚处于厚积薄发的起步阶段,197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37.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不足9.3%,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至2018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达到159.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35.1%,较1978年提升25.8个百分点。

三、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

70年间,全市服务业产业门类已经从批零住餐、交通仓储等传统产业门类逐步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至2018年,全市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规上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470家、总数全省第3;南通入选港口型、商贸服务型两种类型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先后培育省级重点物流基地7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28家,5A级物流企业3家,4A级物流企业52家;南通获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拥有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7家、总量全省第3,全国服务外包十强企业中有6家落户南通;南通是苏中苏北首家获批互联网国际通讯专用通道建设的城市,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产业发展提速,阿里巴巴、亚洲脉络等一批大数据产业项目先后落地。全市拥有上市企业4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3家,其中新三板资产总量全省第2、单体平均资产规模全省第1。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发展,全市先后开展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省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试点,创建全省首个外贸集聚区,是国家外贸新业态试点发展最为齐全的地级市之一;南通获评“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拥有5A级旅游区1个、4A级旅游区8个,五山森林公园、启东恒大碧海银沙、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等新兴景区逐渐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成功举办中国(川姜)家纺画稿交易会11届、累计展出画稿40万幅、交易4万幅,有力促进了家纺文创设计产业的发展。

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量质并举

全市服务产业由单一零散向多元集聚转变,为适应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服务业集聚区、主题楼宇发展从无到有,总量不断扩张、质态持续优化。至2018年,全市共创建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9家、总数全省第2;认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53家,生产性服务集聚区总数占比达73%,实现营业收入4400.3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服务业集聚区9家。引导市区服务业企业入驻楼宇,市区共培育重点楼宇191幢、入驻企业2.3万家、税收超亿元楼宇20幢,按照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不同产业类别,共认定五星级主题楼宇3幢、四星级主题楼宇4幢、三星级主题楼宇30幢,星级楼宇总数占市区重点楼宇比重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