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战马》被誉为英国文化的新象征,英国伟大的国宝级作品,是一部集艺术性、技术性、观赏性三者完美融合的史诗级舞台巨制,被誉为戏剧的魔法、世界戏剧史上的奇迹,一经公演就成为全球最为引人瞩目的文化事件。自2007年10月17日首演以来,已在全球演出超过4500场,吸引800多万观众,创造了戏剧史上最为辉煌的观演记录。无论是从故事,还是制作上来看,这部剧都为中国舞台艺术树立了新的行业标杆,也让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借此迈上了新的台阶。
2019年,在江苏文投集团领导的支持和江苏大剧院的努力下,这部久负盛名的史诗舞台剧终于驰骋金陵,将于6月6日-16日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展开为期10场的演出。
观众常说演出市场困扰他们的无非就是没有好作品和票价不够惠民,而《战马》中文版就把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巡演所到城市的观众无不被其动人的故事、独特的视角、震撼的视效、精湛的品质,以及舞台装置之精妙、演员情感之真挚所触动,尤其是战马Joey以其神奇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更是成为风靡全球的超级舞台巨星。
作品的精良和亲民的政策密不可分,江苏大剧院通过惠民票价实现演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鼓励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更是拿出诚意满满的80元学生票,让囊中羞涩的学生们不因经费紧张错过世界高水平作品。除此以外,《战马》特开高考生公益场,以艺术的力量,为莘莘学子们送去“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的祝福。更多关于舞台剧《战马》的讯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江苏大剧院JSCPA”及“江苏大剧院票务管家”了解查看详情。
儿童文学做背书,奥斯卡同名电影掀热潮
舞台剧《战马》改编自英国儿童桂冠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小说,最早的2007年英国国家剧院版本由著名编剧Nick Stafford操刀,汤姆?莫里斯与玛丽安妮?艾略特联合执导。因为舞台剧的成功,2011年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版《战马》入围奥斯卡。舞台剧《战马》中文版由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于20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之际正式启动;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正式登上中国舞台。演出通过对人与马之间深厚情感的细腻描摹,让和平、友谊、勇敢、坚韧的主题愈加深入人心,也与“呼吁和平”这一世界主题紧密呼应。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石家庄、天津等地上演掀起“战马”热潮。
剧情的跌宕起伏时刻牵动着观众们的心。男孩艾尔伯特与一匹名叫乔伊的马从小就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然而随着战争的到来,乔伊被卖给骑兵上了战场。战争中,它的主人从英国上尉、法国老农,再换到德国骑兵。它历尽艰辛,最终与艾尔伯特再度团聚。战火纷飞中的感叹、汤姆森死时的静默、医院中的那声“猫头鹰哨”、艾尔伯特与乔伊的相遇……剧中很多情节与细节都引得无数观众为之落泪。
马偶的成功运用是点睛之笔
《战马》首要的成功元素就是马偶的运用,这几乎是每一位观众的共识。受舞台的特点所限,舞台剧很难像电影一样以真实的动物作为主演,这也一向是困住舞台剧的难题,《战马》却巧妙利用了偶这一传统舞台道具。对大部分戏剧工作者而言,虽然剧中战马马偶的制作工艺和操控水准极高,不一定有可复制性,但其所带来的思路却是可以借鉴的。中方木偶导演刘晓邑认为,偶可以发挥出更强大的舞台表现力,偶虽然本身没有生命和语言,反而可以呈现出更为客观、超出生命的舞台表达,也可以令观众更加专注肢体表达的意义。另一方面,马偶的大获成功也反映出英国戏剧工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记者从英方工作人员处获悉,该剧创排之初,战马乔伊应以何种形式登台也曾令主创们伤透脑筋,但英方拥有一个受英国文化产业公共基金扶持的“英国国家剧院工作室”,这使得主创们有条件充分尝试各种舞台实验,最终选定了最合适的方案。
著名的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创始人、原版舞台剧《战马》木偶设计和制造者亚德里恩?科勒与贝塞尔?琼斯两位艺术家,不远万里共同来到中国,和舞台剧《战马》中文版的导演、演员沟通交流;并与中方木偶组组长张金广带队的木偶制作组进行了细致的技术探讨。马偶的每一克轻重,每一个弯曲角度,各种细节在偶师们心中都举足轻重,偶师们竭尽全力把马偶调整到最佳状态。《战马》是马偶演员和角色演员的完美结合,舞台上,马偶演员就是“马”,他们经过一年多的高强度训练,已经可以像马一样思考和行动。中方木偶导演刘晓邑介绍:“操控马的三个演员在表演中是不能通过语言或眼神相互交流的,他们的配合完全依靠马自身的动作和反应发出信号。比如马头抬起时,马的身体要立刻做出呼吸上的变化,这个时候马腿也要立刻做出反应。操控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出信号,三个人整体的反应时间为0.1秒。”
中英深度合作具借鉴意义
《战马》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联合制作,是这两家国家级院团推出的第一个深度合作的战略项目。该剧的“汉化”不仅仅限于舞台台词,从立项到选拔演员、培训、道具制作、技术合成等各个环节均由英方指导完成,可以说是一部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合作剧目。《战马》的制作经理达米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英方派出了24位顶尖专家为中方指导,中文版《战马》的制作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目前已展现出很好的成果。达米安还表示,中国目前正处在文化交流的新阶段,既要把国外的好戏引进来,也要把中国的好戏送出去,中文版《战马》在此时诞生并受到中国观众欢迎,为今后开展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带来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除了马偶,《战马》的各种演出技术操控都必须精准到万无一失。据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制作人李东介绍:“所有技术部门的高难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这个难不仅仅是中文版难,英国国家剧院在制作英文版《战马》时就非常难,为此英国国家剧院邀请了全世界各地最顶级的设计者。比如我们的木偶设计师贝塞尔?琼斯和亚德里恩?科勒来自南非木偶剧团;动作导演和编舞托比?塞奇威克是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编舞设计;作曲约翰?塔姆斯7次获得BBC民歌奖,是英国民族音乐的权威人物;灯光设计保罗?康斯特布尔则获得过4次奥利弗奖和2次托尼奖……这些设计师汇聚到一起,使《战马》成为一辆顶级配置的高性能跑车。”
《战马》的知识产权不仅包含文本和表演,技术也在知识产权的范围之内,这意味着在演出中,所有的细节都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呈现。中方技术总监王璞和马昕举例说:“音响师会根据每个演员的声音条件不同而设计声音效果,所有的程序非常严密,不容半点变动和更改。”这样的高标准保证了可持续性演出的高质量。
该剧总制作人、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强调这部戏的“可持续性”,他说:“演出品质对一个可持续性演出来讲非常重要。舞台剧《战马》从2007年在英国首演开始,已经进行了长期的高质量可持续性演出,而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在中国的上演,则将提升中国整个戏剧行业的创作和技术水平,使之成为演出品质的保障。这部作品上演的更深远意义正在于此。”
《战马》是典型的工业化
《战马》是典型的工业化——也可以说是工业发展到很高层次的——戏剧产品。只有工业发展到很高层次,它才能够在工业的舞台上,将手工制作、人工操作的马的运动,马的呼吸,马的故事,嵌入到一个完整的叙述过程中。
《战马》成为中国话剧舞台重量级的舶来品,是一次实在的、虚心的学习经历。中国话剧工业化的试水刚刚开始,如何留住这套演出界的工业体系,如何留住刚刚培养起来的技术团队,如何保持演出5年不走样,成为《战马》新的挑战。中文版《战马》的巡演总会走完,但中国国家话剧院将保留“《战马》体系”。李东说,《战马》只是中英合作的开始,是为了将来更深远的合作搭建了一个平台、一个体系。未来的建设与交流需要一个这样的基础,“为了建造这个基础我们才做了《战马》。”(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