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和文化个性。在中国经济最活跃、文化底蕴最深厚的长三角区域,更是名城云集,特色纷呈。
南通,自然也在寻求与众不同的定位。从沿江开发到江海联动,因其“靠江靠海靠上海、承南启北”的区位优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相继寄予厚望: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独特的区域位置,必然承载着独特的发展使命。在6月初召开的全省苏中发展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又高瞻远瞩地提出“一市一策”,要求南通努力在陆海统筹发展上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并且支持我市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对南通而言,这既是现实需要,更是特色发展在南通的深化和延伸。
特色初现
“快、通、新、美、富”构成南通特色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百多年前,南通以“近代第一城”的姿态惊世崛起,一代风华名动天下;一百多年后,在持续跨越中迈向“两个率先”的南通,以拥黄海浩荡、揽长江奔腾的豪情,进行着一场名城复兴的伟大实践。
新一轮沿江开发启动以来,面对一系列重大机遇,南通放大比较优势,推进开发开放,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成为全省沿江沿海开发的最大受益者。“快”——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200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超千亿,2012年实现4559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25位,列全国地级市第8位,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前列。 GDP、财政收入、工业、投资、消费、出口等总量指标也进入江苏第一方阵。
“通”——交通瓶颈不断破解。过去10年,南通最具格局性的变化是解决了“南不通”“海不通”等问题。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通车和洋口、吕四、海门3个海港通航,南通一举告别“有江无大桥、有海无深水港”的历史。
“新”——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海工产业从无到有,产业规模全国第二,海工装备占全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船舶产业由小变大,造船完工量由10年前的58万载重吨扩张到881万载重吨,占全省40%、全国15%,成为全国第二大造船基地。以沿江沿海前沿产业为引领,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均超千亿,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2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4000亿元。
“美”——生态文明扎实推进。沿江地区单位土地GDP产出由10年前的每平方公里1330万元提高到6918万元,10年共否决重污染项目700个。 2005年以来,万元GDP能耗、COD和SO2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7%、61%和78%。国家生态市创建通过省级验收,94%的乡镇建成国家生态乡镇。“富”——全面小康进程加快。沿江区域10年新增就业岗位218万个,占全市83%,沿江区域最低工资标准与苏南持平。全市城乡居民收入10年年均增长12.6%、12.3%,城乡居民收入比2.14∶1,收入差距小于全省全国。形成“10大类22项”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全部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乡低保标准10年分别提高177%、300%。
布局引领
按“一核两带三片多点”布置特色产业集群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彰显苏中特色,在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中体现苏中特色,进一步增强产业特色,突出城市个性,彰显文化魅力,这是苏中三市的共同追求。
南通的当务之急,是在发展特色产业上。
南通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已经形成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船舶及重装备等主导产业和现代物流等服务业,但也存在产业布局集聚度、园区项目关联度、区域产业错位发展度不够等不足。因此,必须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来促进特色发展。
当前,发展环境剧烈变化,要素制约日益凸显。正如省委书记罗志军所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央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苏中未来的发展不能惯性依赖走“老路”,必须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摆脱出来,以创新的理念和思路,积极探索苏中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2月25日,市政府正式发布《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文件表述信息量极为丰富,但也极为明确。其中,特色发展的理念和省委、省政府的最新要求不谋而合。
南通市发改委负责人解释,所谓“特色”,就是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配套条件等,突出产业重点,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市将基本形成“一核两带三片多点”的产业空间总体布局。
在重点产业发展上,根据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的不同特点,分类制定发展思路——
加快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建设20个在全省或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基地;
加快船舶及重装备、电力能源及装备、电子信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主导产业优化发展,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现代物流、旅游休闲、软件与服务外包、科技服务、商贸流通、总部经济(商务服务)、综合保税等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重点培育南通综合保税区等12个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
到2015年,南通有望初步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2580亿元。
战略工程
陆海统筹是破解南通发展瓶颈、奠基南通未来的一项战略工程
在苏中地区,南通凭借经济体量大、区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等优势,最有希望成为发展的“领头雁”。然而,和苏南相比,南通的一些指标仍有不小的差距。
综合判断,南通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提升期。不过,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迎来诸多优势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南通也正进入各种矛盾的叠加期和凸显期,迫切需要解决好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与发展需求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利益诉求多样化复杂化等突出矛盾。
解决上述问题,当前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放大南通比较优势,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建。决策层认为,这是破解南通发展瓶颈、奠基南通未来的一项战略工程,是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也是南通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
甚至可以认为,这是省委、省政府给予南通的又一个“妙计”和“良策”。市委书记丁大卫为此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创建试验区的重大意义,积极用好这一重大支持政策,突出解决土地资源整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生产力优化布局和利益关系协调这些重点问题,抓紧建立组织推进机构,迅速展开相关工作。 ”
陆海统筹,将为改革创新带来新契机。当前,应当进一步加强陆海统筹的规划和设计,着力在统筹江海土地、港口、岸线、产业、交通、生态环境以及港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要把陆海统筹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平台,深化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放大综合改革试点的效应。
南通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将集全委之力,进一步深化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设计。“切实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城乡发展、江海联动、扩大开放、要素配置、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为全国陆海统筹发展、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新路径。 ”
陆海统筹是深化江海联动的重要载体。市委、市政府明确,将着力推进“优江拓海”,把沿江“腾笼换鸟”与沿海“筑巢引凤”结合起来,沿江在整合优化岸线资源、提高产业竞争水平上下功夫,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沿海强化统筹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开掘深水海港、推动产业快集聚和项目快产出,打造新的增长极。
未来的南通将以何种姿态再次惊世崛起?南通的回答是——奋力打造江苏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区、江苏沿海转型发展先导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水交汇,水天一色。长江在这里入海,而中国梦的南通篇章正从这里点染、升腾、激荡。
梦在前方,一条科学发展“升级版”的南通特色路正在脚下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