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发展改革委2013年工作报告

来源:徐州发改委 2014/1/24 发布时间:2020-09-29 浏览量:15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发改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主题主线,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实施、计划规划引领、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领域改革、民生实事推进等重要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做出重要贡献。

一、强化分析研判,提升谋划全局水平

(一)加强经济形势预测分析。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密切跟踪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全面准确把握中央最新部署和宏观政策导向,将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提升到新高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4500亿元,增长12%左右。年初即制定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通知》,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处室全介入的全委协调联动机制,健全了县(市)区、相关部门和内部处室三个层次的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完善了国家、省、省辖市和周边城市、县(市)区四级经济数据调度平台。全年向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专题汇报全市经济运行情况8次,完成季度、月度经济运行分析专报11篇,市委、市政府采纳我委对经济走势判断、存在问题分析和工作措施建议等20余条。

(二)提高规划计划编制水平。积极发挥政府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主导作用,拟订的《徐州市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经市政府审议颁布实施,全年牵头、组织《淮海经济区产业中心建设规划》、《徐州市“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规划》、《徐州市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审查论证《徐贾经济走廊规划》、《徐州市(东部)循环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创新规划评估方法,建立“总体评估与专项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新模式,协调推进各专项规划评估工作,如期完成《徐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顺利通过市人大、市政府审议后向社会发布。及早启动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工作,切实按照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立足全市发展实际,重点做好专题调研、思路研究、支撑分析、目标衔接等关键工作,拟订的《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安排建议》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同意后,被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采纳并部署;编制的《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顺利通过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三)积极组织重点专题调研。充分发挥建言献策职能,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和重点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年初即制定《市发展改革系统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目录》,各处室、各单位立足全市发展改革大局,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思路、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全年形成调研成果78篇。《关于加快我市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盐城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值得密切关注》、《关于做好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债券融资前期准备工作的建议》等一批专题报告被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徐州转型发展专题汇报》、《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实施成效》、《徐州服务业提速发展情况》等一批调研材料提供给中组部、广东省政府、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浦东干部学院等做研究参考。

(四)统筹抓好各项考核。组织实施年度县(市)区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严格按照考核办法、程序、纪律办事,考核结果真正做到“领导满意、县(市)区服气”,有力促进了各县(市)区加快发展、竞相发展。强化科学发展导向,按照分类指导原则,不断完善科学评价考核体系,制定的《2013年县(市)区科学发展考核评价意见》、《2013年县(市)区科学发展考核评价目标依据》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下达实施。认真做好省发改系统目标考核任务分解落实工作,强化跟踪检查与汇报衔接,连续第七年获得省先进单位称号;“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我市轨道交通规划成功获批”获得创新成果奖。组织开展对全市发改系统考评工作,制定实施《全市发展改革系统2013年工作考评意见》。

二、积极扩大投入,拉动经济较快增长

(一)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运行分析和举措落实力度,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31亿元,增长22%;工业投资持续回升,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7.2%,高于一季度和上半年10.7个和5.4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精心编制2014年度全市重大项目计划,围绕我市建设“八大中心”、实施“八项工程”、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生态城市和改善民生民计等重点工作,突出转型升级特色,着力提升重大项目的投入强度、产出效益和带动水平,2014年安排重大项目200项,总投资3623亿元;其中当年实施180项,总投资2695亿元;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分别达27个、77个,占比明显提升。

(二)建立重大项目巡查制度。每个季度由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赴各县(市)区现场查看全部纳入今年盘子的新建在建重大项目,更加真实地掌握项目进展实情,汇总分析项目建设存在问题,形成重大项目巡查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建立和完善徐州市投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系统平台月度直报的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和实时图片资料,构建徐州产业电子地图,实现了对重大项目实时监控和数据汇总分析。2013年,在国内需求不振和宏观政策趋紧的形势下,重大项目进展总体顺利,年度实施的200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00亿元,基本达到序时进度。中能硅业自备电厂、华夏广场、万科城等116项开工建设,湖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徐州重型机械全地面起重机、徐州云龙万达广场等25项竣工;必康-DHL物流园区等3个前期项目提前开工建设。

(三)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全年牵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及省级补助资金20余亿元,其中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纳入中央投资计划,争取资金总量达2.2亿元,在全省位列第一;其中徐州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再次争取到国家、省追加中央投资1.2亿元,争取资金总量达4.2亿元,创我市单个项目争取中央投资最高纪录。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民生项目争取力度,农经类项目、资源环境类项目、社会事业类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较多,分别达5.8亿元、0.8亿元和0.4亿元。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在全国已经获批的城市中速度最快,可行一号线试验段已进场施工;大郭庄机场迁建项目节能评估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骆马湖水源地项目和观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两个项目的建议书已经省发改委审批,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加强中央和省资金项目管理,研究草拟了《徐州市发改系统中央、省投资补助项目管理办法》,配合国家发改委对我市项目专项稽查,获得国家发改委稽查组领导肯定。

三、着力优化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一)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机制,提请市政府成立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明确发改委负责牵头协调工作。强化考核导向,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制订《徐州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未来三年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目标、工作重点、推进措施等。201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产值完成3750亿元、增长12%,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36%。积极推动企业研发平台建设,药用植物功能开发工程中心获批国家级研发平台,中国矿业大学煤矿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实验室等4个机构获批省级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加强重点产业发展指导,组织制定《2013年徐州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施方案》、《2013年徐州市新能源产业实施方案》和《2013年徐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方案》,认真做好方案季度、年度实施调度工作。

(二)全力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积极优化政策环境,立足徐州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文化等十大重点服务业产业和电子商务、物联网服务等五大新兴服务业产业,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预计达1920亿元、增长123%,占GDP比重达42.7%,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围绕“八大中心”建设目标,排定的年度重点推进的四大类123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3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万达广场、淮海文博园、老字号街区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顺利竣工。组织制定2013年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计划、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实施计划、培育服务业企业(市场)目标计划等服务业重点工作目标计划,全市50家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交易额)920亿元、增长30.1%;入驻企业和商户比去年底增加1669家。淮海文博园升级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徐州软件园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先进单位”。全市重点培育的36家服务业大企业(市场)共完成营业收入(交易额)1311亿元、增长17.3%。全市营业收入30亿元以上企业累计已达8家,其中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积极推进云龙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拟定《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分解计划》、协助制定《关于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云龙区促进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等,重点在载体建设、楼宇经济培育、集聚发展和环境改善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三)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调优调高,牵头制订《市区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徐州市禁止和限制类产业发展调整指导目录》和《徐州市区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治理整顿工作方案》。为徐矿集团、大屯煤电、江苏中能等企业做好区域煤炭总量平衡说明,积极推进徐矿2×35万千瓦热电联产、大屯2×35万千瓦、中能自备电厂等电力项目报批进程,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全市热电整合工作任务。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帮助江苏中能硅业5.4万吨硅烷法改造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批复。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协鑫发电、协合龙门风电、国能邳州生物质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或加快建设;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10兆瓦、增长72%。

(四)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做好农业发展计划编制与项目支撑,会同拟定《徐州市2014年农林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徐州市2014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建议计划》,进一步充实农经项目储备。抢抓省黄河故道综合开发重要机遇,根据《省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向省发改委汇总上报我市三年项目推进计划,最终有74个、总投资288亿元农经项目进入省项目库,位列黄河故道沿线四地市首位;黄河故道中泓贯通工程进展顺利,丰县大沙河华山闸至夹河闸段拓浚工程、黄河故道丰县、铜山、睢宁段干河治理工程可研报告顺利通过省发改委评审。扎实推进全市新增粮食产能工作,市政府明确由市发改委牵头负责新增粮食产能领导小组协调调度工作,率先出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铜山、睢宁和新沂3个县(市)区全年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18.8万亩。深入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工程,为丰县、睢宁争取省专项扶贫资金及时到位,拟定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丰县崛起行动计划的意见》,经市委同意后下达实施。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按照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组织制定《徐州“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全力推进四家低碳试点单位的重点项目建设,江苏晋煤恒盛化工型煤改造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会同做好减排下降率测算工作,2012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编制实施《徐州市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工作方案》,督促徐州经济开发区等四个园区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帮助江苏新春兴集团顺利通过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检查验收。提请市政府成立徐州市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做好“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严把节能审查门槛,全年组织节能审查145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中完成节能评估报告书47项、节能评估报告表11项、节能登记表78项,转报省发改委审查项目9项。实地调查全市粉煤灰渣产生和利用情况,编制完成《徐州市粉煤灰综合利用实施方案》。会同做好省年度秸秆综合利用考核,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明显好于往年。

四、立足发展需要,增创区域竞争优势

(一)全力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2013年,为我市争取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及国家第三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称号,均获得国家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积极推动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后续政策出台,通过全力争取,徐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规划》95个地级城市之一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62个城市之一;《徐州市鼓楼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评估,并列入国家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试点;《徐州市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以省政府文件下发实施。丰县、邳州和新沂经济开发区3个园区被确定为省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二)积极开拓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区域发展研究,《关于从省级层面推动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建议》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后转报省政府。进一步强化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工作对接,会同召开年度经济区城市市长会议,拟定《2013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重点工作方案》、《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合作与发展协调机制》等;着重做好核心区旅游同城化专题调研工作。积极向中国工程院建议建立淮河流域跨省际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争取从国家层面尽早启动淮海城镇群规划编制。成功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扩容,积极参与协调会办公室会议和新入会城市座谈会,深入研究对接上海自贸区有关政策。

(三)扎实做好南北挂钩和援助工作。及时完成省支持苏北地区跨越发展、支持苏北地区全面小康意见任务分解和调度工作任务,新沂、邳州顺通省全面达小康检查验收。重点抓好南北共建园区载体建设、产业转移、县区挂钩和活动交流,6个园区在省考核中连续第三年全部合格,新沂、丰县园区分别位列全省考核第二名和第五名,分别获奖200亩土地指标。各园区累计落地机电、纺织、新材料等产业转移项目近200个,总投资突破200亿元。在第十七届“西洽会”我市签定投资、贸易项目31个,投资额达47.7亿元,居苏北五市首位。在2013年省苏北投资推介会上,突出我市转型升级项目特色,有铜山区光伏发电等10个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89.5亿元,投资额苏北第一。督促指导相关县(市)区与对口地区签定援助合作协议,第一时间将今年援助铜川110万元、云阳90万元和奎屯1.1亿元无偿资金拨付到位。产业援疆成效明显,昆玉钢铁等3个重大项目在徐州-奎屯产业园建成投产,新疆泽昌投资集团技术中心—徐州工程学院奎屯产学研合作基地建成揭牌。

五、深化改革开放,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一)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制定出台《市发改委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的实施办法》,按照“能简则简、能快则快”原则,积极创新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大力推进审批提速增效。项目建议书审批时限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审批时限由法定的30个工作日缩短到7个工作日,核准备案时限分别从省规定的20天和10天压缩到5天和当天办结。主动对接、提前介入市“三重一大”项目年度计划,开辟“三重一大”项目快速审批“绿色通道”。会同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审联办,一揽子集中审批110个城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议书,为如期开工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二)全面落实投资体制改革各项举措。主动精简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创新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授权徐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市级投资审批权限;向扩权强镇试点镇下放5项行政许可、行政审批权限。积极对接省发改委取消和下放70项审批权限,对于上级下放我市的审批权限,除跨流域项目和省发展改革委委托市发展改革委审批的审批事项不再下放的事项外一律下放各县市,做到能下放的权限一件不留。坚持放管结合,及时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支持县市发展改革委加强相关业务能力建设。

(三)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和《徐州市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等医改新举措,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施药品“零差价”销售;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全市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分别提高到350和380元。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和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重问题得到逐步缓解;全市建成2个国家级、20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8个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

(四)积极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着力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全年组织上报国家、省申请发债企业7家,申请发行额度113亿元,已获准发行铜山区国资公司、新沂市国资公司等4家,总发行额达60亿元;上报、获批发行企业、额度均超往年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培育壮大创业投资主体,开展对全市创投及股权企业的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行业发展情况。拓达创业投资公司、国本创业投资公司获省发改委备案核准,江苏鑫亚舟创业投资公司备案申请上报省发改委,全年申请备案创投企业数超过往年水平;做好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评审工作,足额安排使用市引导基金首期1亿元。

(五)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牵头组织十六届投资洽谈会、赴京合作恳谈会、上海跨国公司联谊会、香港招商周等综合和专题招商推介活动,根据活动特点,紧扣我市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有针对性地编制招商项目册,通过各类招商活动全年签约项目58个、协议投资额842亿元,其中外资项目28个、协议利用外资16亿美元。全力做好开发区管理工作,牵头组织对全市53个开发区、集聚区的调查摸底,向国家和省发改委汇总上报开发区建设情况。参与制定《全市各级开发区自我提拔与自我降级双向考核机制》,推动开发区自加压力、加快发展。积极帮助我市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制定实施《徐州市小额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管理办法》,简化核准流程、压缩办理时间,悉心为徐工集团欧洲采购中心和乌兹别克斯坦挖掘机产销基地、江苏德力菲律宾烙铁生产项目等提供咨询、指导和报批环节服务。

六、支持民生事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一)突出抓好年度民生实事工程。强化调度检查,精心办好2013年度3大类100项民生实事,对部分进展较慢的项目,召集相关单位进行重点协调调度,形成工作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提请市委主要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全年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体育惠民百千万工程等29项超额完成年度目标。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积极征求社会对2014年度民生实事建议,吸纳各方建议300余条,按照“贴近民生、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的原则,提出2014年度100件民生实事计划,包括空气质量提升、园林绿化、水质提升、出行畅通、居住条件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11个大类;计划顺利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研究审议,并在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为《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向全体代表印发讨论。

(二)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针对城镇居民收入指标低于预期目标的情况,牵头进行调研分析,积极采取有力措施,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23670元、增长9%。稳步推进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4%。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市每个县级至少有一所县级医院和60%以上乡镇卫生院实现新建和改建。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目标,会同市教育局编制全市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启动中小学布局调整。牵头做好文化和旅游产业直接融资项目储备工作,会同开展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设施建设调研。扎实推进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人口发展领域各项工作,牵头启动全市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编制工作。大力促进公共体育事业、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我委被授予省妇儿工委先进集体。

(三)认真做好经济动员装备动员。组织各县(市)区及市相关部门,完成经济动员和装备动员潜力调查工作。积极对接省装备动员办公室,支持八达重工申报省级装备动员中心试点。按照省装备部要求,筹备组建我省第一批工程机械抢修支队。徐工集团被评为国家级装备动员中心,江苏恩华药业成功获批“江苏省特色药品动员中心”。

七、加强机关建设,提升工作效率效能

(一)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作风和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廉政准则》和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要求党员干部做到深刻领会、精准把握、执行到位。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履行“一岗双责”,积极组织开展“两个习惯”主题实践活动,认真抓好以“三解三促”为主要内容的机关作风建设,委领导深入一线多次走访对口帮扶的戴圩镇下属6个村,撰写民情日记16篇、调研报告8篇,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40余件。全认真做好党支部分类定级及制度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职能作用,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

(二)全力打造服务型机关。全力打造精简、高效、便民的行政服务体系,严格执行“窗口受理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四项制度,推动行政审批规范、透明、高效。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93项,其中审批663项、核准358项、备案672项,累计总投资达3052亿元。项目审核备全部在承诺时限内提前办结,办结率100%。接受群众来电来访咨询400余次,均已按政策规定予以耐心细致解答,群众满意率100%。积极开展“四位一体”政风行风评议和“两参一改”评议活动,在两项活动中评分分别位居集中评议部门第三名和现场直播市直部门前列。

(三)积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规范有序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年提拔、调整任用干部11人,全部通过竞争上岗完成科级干部的提拔。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活动,完成年度新任职干部培训和“5+X”公务员业务技能培训任务,积极创新学习载体,将自主式学习、教育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相结合,设立“处长上讲台”讲课平台,努力营造出以学提素质、以学促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着力提升办文办会水平。强化综合协调,确保上传下达、横向联系的畅通,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的撰稿任务,出色完成多批国家和部委领导的调研考察接待任务。准确合理分办收发文,优化文件流转程序,全年共收办文2000余,发文发电1000余件,人大政协建议、提案件,加强重点工作督办,较好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省发展改革系统考核、市关全市发展改革稳定的大事、“八项工程”等分解任务。在年度机关工作绩效考核中连续第五年获得“优秀”等次。

(五)出色完成信息编报工作。制定实施《徐州市发改委信息编报考核办法》,全年召开新闻发布会4次,参与电视、广播、报刊涉及发展改革工作专访7次,在《新华日报》、《徐州日报》等刊载信息110余篇。上报市委、市政府各类信息170余条,《企业反映光伏开拓国内市场存在困难及建议》、《徐州市调查显示多数光伏企业反对欧盟征收反倾销税》被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信息和专报采用数量质量继续位居市直部门前三位。按照《“徐州发布”工作考核细则》,做好政务微博发布、一把手信箱答复办理等工作。

(六)大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对涉及全局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建设等事项组织专家论证、人大代表审查、社会公示、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方式多方征求意见,委内召开主任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决策事项,依法向社会公布,或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参与和科学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徐州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制度(试行)》,为提升网络公开质量和效率,创建新的门户网站并纳入市政府网站群序列,全年公开各类政府信息588条,其中行政执法(办事服务)类250条,包括全部市级审核备项目情况。

(七)认真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全面落实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着力做好各项经费支出的压减工作。加强后勤服务,做好车辆调度、会务组织、办公环境卫生清洁等方面工作,优化办公环境,严格落实机关办公用房清理整顿要求。强化内部管控制度建设,认真开展资源节约、资产清查和内部审计工作。扎实做好政府采购和物资报废、委属企业遗留问题处理等工作。

(八)精心做好老干部服务。认真贯彻老干部工作各项政策,坚持政治上尊重、思想上重视、生活上关心。全面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抓好老干部党支部建设,坚持老干部阅文、参会等活动制度,定期走访慰问,精心组织参观考察活动,支持、引导老干部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