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召开民营经济工作会议 范燕青作重要讲话

来源:常州日报 2011/1/13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4

昨天上午,我市召开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书记范燕青在会上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市的主体经济,没有民营企业的脱胎换骨,就没有常州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变。“十二五”时期,全市广大企业家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自主创新作为关键环节,把集约发展作为重要取向,把回报社会作为应尽之责,力争民营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大提升。

跨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民营经济规模总量迅速扩张、品牌企业不断增加、创新能力得到增强、集约发展水平提高、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已成为推动常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

范燕青指出,我市民营经济在发展实践中,始终坚持满腔热情投身发展、充满激情奋勇争先,始终坚持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能,始终坚持引导企业加大有效投入、走创新发展之路,始终坚持政策引导、激励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帮助企业突破瓶颈制约、破解发展难题,始终坚持树立企业家创新创业、回报社会的良好形象。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新兴产业竞争更加激烈,园区转型升级更为紧迫,创新人才争夺更为激烈,资源要素制约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常州民营企业规模大多数偏小、产业层级较低、技术创新不足、装备水平提高不快、行业竞争能力不强、产权结构缺乏竞争力、企业文化不全、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还相当突出,转型升级之路正面临着历史的拐点和较大的压力。

范燕青强调,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常州民营企业的发展理念、经营机制和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新提升,奠定了转型升级、提升水平的坚实基础。在“十二五”转型升级发展中,全市民营经济要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线,全方位调整结构,深层次转变发展方式,大跨度向创新驱动转型,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五个发展”。由粗放经营、分散布点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变;由投资驱动、外延扩张为主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涵发展转变;由传统产业的低端制造环节为主向新兴产业领域及产业链高端拓展攀升转变;由从事传统服务业为主向大规模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转变;由仍然比较多的家族式运行机制向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变。在继续保持、巩固、发展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优势的同时,将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专、精、优、特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实现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集约发展、规模发展、外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范燕青强调,“十二五”时期,全市民营经济要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以“一核八园”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快提升产业层次。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头号工程,“一核八园”今年将进入全面拉开布局的阶段,民营经济要积极主动参与,争当建设“一核八园”、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力军。要集聚发展资源,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开放层次,加快民营经济国际化进程。

二是以人才与资本相结合为突破,着力健全创业创新体系。要继续大力招才引智,重点引进我市产业发展紧缺的高端人才,用好各类适用人才,扎实推进企业“两站三中心”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更大力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资本的力量,民营企业要抓住机遇,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做到资本与技术结合、资本与机制结合、资本与管理结合、资本与现代企业制度结合,突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产业新优势;突破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13年旅游收入突破500亿元,占GDP的比重争取达到5%;提升发展商贸市场物流,完善产业功能;提升发展房地产业,优化供应结构。

三是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工程。推动集团化发展,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兼并重组走裂变发展之路,扶持具有“专、精、新、特”优势的企业,加快增强特色规模实力,成为行业小巨人;加快产业链建设,围绕打造智能电网、新材料、新能源等千亿级产业链,汽车及新能源车辆、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五百亿级产业链,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转变经营模式,发挥“两化融合”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推动力,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促进企业迅速做强做大;坚持外向拓展,推进民营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推动民营经济在外资、外贸、外经上取得较大突破。

四是中小企业培育壮大工程。有效探索中小企业培育、成长、壮大三大机制。加速培育创业型小企业,为创业者提供周到的“摇篮服务”,力争每年孵化1000家科技型企业;引导科技型小企业快速成长,力争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0家;催化企业壮大发展,以推进制度创新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活动、实施高成长企业扶持计划、行业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培育计划等一系列培育工作的开展,帮助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做强做大。

五是发展环境创新优化工程。探索长效发展机制,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契机,探索科技创新成果与资本融合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一核八园”;实施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加快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一个中心、八大平台”;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力争到2013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000亿元,发展壮大融资性担保行业,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聚集发展,完善微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83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完善服务强化考核,重点扶持创新型、服务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等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