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历史新起点,公民道德建设如何与经济发展更好地相匹配、同频共振?
昨天,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明网等10多家中央及省级媒体的记者,将关注投射于龙城大地,感受着常州道德文明焕发的浓郁春意。
我奉献,我健康,我快乐!
82岁的夏云秀老太太,用洪亮的嗓子唱起了自编的锡剧,亮出亲手剪成的剪纸作品,围绕一个大大的“德”字,剪出的是一句朴素的名言:一个德字走天下,清风明月永不老。
夏老太太是龙城因开设“道德讲堂”而涌现出的草根明星之一。这位退休教师,先捐助3万多元专用于帮困助残,后又捐赠1万元成立慈善基金。她的善举,带动了一批普通民众的热心加入,其中一位开发商捐赠了8万多元。“因为‘道德讲堂’的开设,我的慈善基金已经超过了10万元,我的剪纸小队,也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30多人,我们一起剪作品,唱锡剧,进行道德宣传。我自己今后每年都会从退休金中拿出5000元来做慈善。”精神矍铄的老人冲着各大媒体,自信地说了一句:“看我身体好吧?我奉献,我健康,我快乐!”
跟夏老太太一样,国检局的韩彤也是因道德讲堂而产生的身边的榜样。不同的地方在于,韩彤比夏老太太年轻了半个世纪。这位把老家的公公婆婆及小叔子一起接来同住,一家8口其乐融融已6年之久的职业女性,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我在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后,一批原本素不相识的同龄女性,会主动找到我求助家庭和睦之道。可见,向善之心追求美好,人皆有之;而我,也通过道德讲堂更多体会到感恩、助人、奉献的快乐!”
这,就是以“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魅力所在。新华社记者顾烨、经济日报记者杨超仁都谈到,“常州道德讲堂源于群众,受益面广。这是特色所在,更是活力之源。如市公安局网上道德讲堂更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约束,满足了基层一线干警获取道德力量的需求。”
你家媳妇能讲,我家媳妇也得赞!
道德讲堂上,一位老婆婆上台夸起了自己的媳妇好。听罢故事,另一位婆婆接上了茬:“我家媳妇比她家做得还要好呢,能不能让我也上去讲一讲?”抢话筒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钟楼区。身为全市宣讲员的李文瑞,感受比一般人深得多。“道德讲堂的内容不能自上而下,身为道德宣讲员,更应当了解道德的市场需求,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些什么。在西林街道,一位73岁的妇女同时照顾一位88岁、一位近90岁的老人,生活条件一点也不宽裕,但却充满乐观,对政府充满感激。这份感恩之心从何而来?作为宣讲员,我内心很震撼。体会到我们坚持因人、因时、因地,可亲、可学、可为的做法,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光大。”
在西林村道德角广场上,记者随意采访一位当地市民,这位中年汉子摸着头想了一想:“我也说不好,只是觉得‘道德讲堂’让看不惯的事情越来越少,让看得惯的事情越来越多,所以,老百姓从心里边讲好。”
正如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记者赵泽云所点评:“积小善方能成大善,常州的‘道德讲堂’讲的是老百姓愿意讲、喜欢听、乐于学的事情,体现了良好的道德认同与社会需求,希望有更多的宣讲员,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感人亮点,启迪更多人的心灵。”
义卖玫瑰:从256元到7万元
情人节与玫瑰,在这个最时尚的话题里,让我们感受常州公民道德建设的成长与收获。
7年前,“一加爱心社”的创始人王德林首次举办情人节义卖玫瑰活动,所得费用用于捐助病残人群。那一年,义卖玫瑰所得为256元。7年后的如今,5万余枝玫瑰被热心人购得,这笔收入达到了7万元。
7年前,情人节义卖玫瑰的多为年轻志愿者,7年后,两鬓染雪的志愿者们走上街头。一位知情妇女对此只说了一句;“我不过情人节,也不需要玫瑰,但是,这100元请你们一定收下,你们年纪都这么大了。”
质朴的话语,动人的场景,就这样在昨日的红梅街道“道德讲堂”上呈现着,引来一阵阵掌声如潮。而荣获全国百优志愿者的王德林,坐在轮椅上,看着这一切,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