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转校改系
庄逢辰的人生之路曲折多变,而每一次变化都是一个目标:为了祖国。
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给庄逢辰的印象十分深刻,所以1949年4月23日,站在火车站庆祝常州解放的队伍里,庄逢辰的理想是要好好地为建设祖国发光出力。17岁时作为省常中的第一届毕业生,庄逢辰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
“我报考机械工程专业,缘于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当时认为国家太落后,建设新中国要有自己的飞机大炮。”然而,进入大学实际情况却与他的想法大相径庭,念了一年,“不是搞飞机大炮”,只是做木模、学钳工、锯、拉、刨。恰在这时,常州老乡、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哈工大校长冯仲云到浙大演讲,他说,哈工大是完全按苏联模式办的,可以很好地学到苏联技术。庄逢辰心心念念想到哈工大去,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可是父母舍不得,直到临走一天,父亲才把票给了他。
一年后,冯校长说,国家很缺乏采矿方面的专家,庄逢辰就转入采矿专业,转年,院系调整,采矿系调整到东北工学院,学校希望他留下来,学习锅炉、汽轮机、发电机技术。“发展工业,电力先行”,当时,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短缺,三年级的时候,他就被调出来,一边跟着苏联专家学习,一边给下一届的学生讲课,当时一种形象的说法叫做“拔青苗”。在这一时期,庄逢辰在学校里筹建学校锅炉厂,担任总工,设计了一台小锅炉,还到齐齐哈尔糖厂改装锅炉,这些实际工作,他干起来得心应手,这也为以后的“改行”奠定了基础。
1960年,他被派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动力机械系学习2年,那里的专家对他很好,他看了很多资料,除了锅炉方面的,还有飞机、火箭等。庄逢辰还通过写信、打电话的方式和苏联科学院的相关专家交流讨论。
2年后的国庆节,按照当初的学习计划,庄逢辰要回国了,苏联专家希望他再学半年到一年,这样就可以通过博士论文,还可以参加全苏燃烧研究会议。这对一个年轻人诱惑很大。“但那时一切都是以祖国的需要为第一考虑,我还是按时回国了。”
走上航天之路
当时哈工大已设立火箭发动机专业,他一回来就调去了。庄逢辰正式走上了航天之路。
学校给他的任务是上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理论课。他在苏联收集了一些资料,但是觉得虽有理论还不够,当时航空部111厂正在仿制“萨姆2”导弹,我们称之为“红旗1号”导弹。庄逢辰仔细研究了它的发动机后,心中有了底。那时,中国还根本没有一本像样的教材,他就开始“闭门造车”编教材。这也是一件非常保密的事,每天都在保密室工作,门口有警卫站岗。他的干劲很大,总是工作到很晚。半年之后,这本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理论的教科书面世,学生们反映非常好,“有理论有实践。”
在航天事业中,庄逢辰默默地耕耘着。但是,随着文革开始,转眼一切成烟云,他也靠边了。
以后庄逢辰教研室的1/3人与哈军工合并,迁到长沙,改成“长沙工学院”,就是后来的国防科技大学。到那里,庄逢辰住在兵营里,房间就用三夹板隔一隔。2年后,学校又招生了,这时人们想起了庄逢辰。他又被“解放重用”,也无法对他“保密限制”了。只要有工作做,庄逢辰就干劲十足。
他准备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编一本书,题目就叫《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设计基础》。他的重点在推力室的燃烧设计上。燃烧是一种非常难以控制的过程,当时的设计都是经验设计。所以有人不以为然,甚至还有非议,“现在都是经验设计,根本用不到这些。”庄逢辰根本不为所动,我干我的。他也用了“巧计”,引用了许多毛主席语录,别人拿他没有办法。书是编成出版了,他还是主编,但规定他不能署名。庄逢辰根本没有把这放在心上。这本书从1977年起当教材,一直用了十多年。
“钱学森给我下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一切重新走上轨道。1978年,庄逢辰成了文革后的第一批副教授,“我抱定一个宗旨,相信群众相信党。”说起这些庄逢辰笑了。
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大学也恢复了军队建制。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到学校指导工作,提出设立应用力学系,征求专家意见时,庄逢辰选择了燃烧理论与热学教研室,并担任主任。1981年,钱学森又一次来学校作报告。在钱学森参观系科时,庄逢辰与他交流:“我原来学的是机械,后来又学采矿,再后来又学锅炉,现在又是火箭,是不是转来转去太多了?”钱老充分肯定,“这没有坏处,学锅炉就很好,我原来也学的锅炉,不过是火车头上的锅炉,你不但要搞火箭发动机燃烧,火箭、导弹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搞。我们国家就是技术还太薄弱啊,要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就是要掌握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在具体研究方向上钱学森也向庄逢辰提出了新课题:“火箭、导弹不同的推进剂,燃烧是不一样的。燃烧不稳定一直没解决,前一个型号解决了,后一个型号又出现了。你能不能搞一些计算,想点办法?”
于是庄逢辰把钱学森的嘱托当作自己的使命。从1978年到1983年他潜心研究燃烧模型,来解决这个难题。那时,像他这样的专家基本不会用电脑,他努力一点一点学起来,自己编程在一台“44183”计算机上进行计算,经常一干就是一两个星期,通宵达旦,连续计算是不能停的。经过多少失败和挫折,这个针对实际推进剂的燃烧模型建立起来了,它能够分析不同的推进剂对燃烧效率的影响。利用计算机直接来进行计算,这样的论文还是第一篇。航天部得知庄逢辰的成果很兴奋,因为他们经常被这个难题困扰。当时的航天部副部长还专门到庄逢辰的教研室来参观。不久,庄逢辰被评为正教授。
搞理论终究还是为了指导实践,庄逢辰走出书斋搞创新,结出许多硕果,他在攀登着事业的巅峰。他参与了当时所有型号的火箭研制。当时我国还在研制两种火箭,一种是用在“长三甲”上的氢氧发动机的火箭,另一种是在卫星上在远地点或者登月时用作变轨发动机的液体火箭。庄逢辰又抓住机遇,带领研究生直接参与其中,攻坚克难,还解决了新推进剂使用中的难题。2005年这种火箭研制成功。这些工作又使他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0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尽管硕果累累,但庄逢辰却一直有个未了心愿:想写一本燃烧方面的专著。他躺在病床上,整理了100多篇文章,看了无数资料,还坐着轮椅、拄着双拐,跑遍北京搜集资料,最终撰写出了轰动世界航天领域的专著《液体火箭发动机喷雾燃烧的理论、模型及应用》。这本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功=天资+勤奋+机遇。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一句话。”庄逢辰说,“这么多年,我就是靠的勤奋。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我的兄长庄逢甘不久前去世了,他是我的榜样,鼓励着我继续在航天事业这条让中国人自豪的道路走下去!”
周逸敏人物简介
庄逢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1月生,1946年毕业于常州市正衡中学初中,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0年10月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动力机械系工作。1962年12月回国,先后在哈工大导弹发动机系和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任燃料理论及热学教研室、火箭推进技术教研室主任等职。1982年6月晋升教授,1991年1月起历任国防科工委指挥技术学院飞行器测试与发射工程教研室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火箭发动和学科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科研成果上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