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道德模范杨建军--为了“星星的孩子”

来源:常州日报 2011/3/17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4

晚上10点多,孩子们熟睡了,同住的家长、老师也已轻鼾,杨建军蹑手蹑脚地走进孩子们的房间,为他们掖好被角,然后点了点人数,悄悄关好门窗,才放心地离去……

每天“最后一节课”,就是晚上去看看可爱的孩子。这一习惯,身为天爱校长的杨建军已经坚持了1400天,从未中断过。

辞 职

杨建军,原本在教育局工作,一直负责特殊儿童教育,接触过不少失聪、智障、脑瘫等特殊孩子。

命运偏偏捉弄人。2001年,初为人父不到3年的杨建军,便发现自己的儿子涵涵有异样表现:“1岁时会说话,可过了2周岁却不开口了,不喜欢玩具、伙伴,一直刻板地重复晃手。”

经过南京脑科医院专家诊断,涵涵患有严重自闭症,20项行为表象符合了15项。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通常被叫做“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个人一个世界,外界很难与其沟通。     

“我相信可以自学特教,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不但要帮儿子,还要帮助别的孩子。”2002年,杨建军带着儿子去了青岛的一家康复中心,一边治疗一边积累经验。之后,他又多次抽空去北京,接受北京医科大学以及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自闭症康复专家的指教。

陆续学习了2年多后,杨建军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到市残联康复中心当了一名自闭症儿童康复教师。

欠债50万元

2006年3月,他拿出10万元——全家所有的积蓄,建立了天爱儿童康复中心,专为自闭症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及特殊学前教育,并立下誓言:“‘天爱’永远做公益康复,永远不赢利”。

最初,学校很小:5名患儿,3名老师,睡觉、吃饭、活动,所有场地加起来不到100平方米。月租金2000元,老师月工资800元。付完一年的租金、老师工资,再买床和课桌椅,除掉伙食开销,所剩的钱他连一件像样的玩具都买不起。

没钱,杨建军就自己培训老师制作教具,并包揽一切琐事。“他白天教孩子,晚饭前给老师培训,饭后再上网、看书学习,第二天还要一早起来,简直就是全天候超人。”在天爱教了5年的韩霜说,自己能留到现在,就是被杨建军感动了。

2007年,天爱搬至300多平方米的独立教育楼,杨建军为此四处筹钱,背上了超过50万元的债。现在,天爱有100多名“星儿”,52名老师,老师待遇有所提高,但杨建军依然没拿过一分钱工资,身上的债务至今未还清。

20多个“星儿”上学了

教室里,一个穿着大红袄的男孩,正把地上的沙一勺勺铲进盆里。“越越,看火车。”蹲在他身旁的杨建军,使劲地摇晃手中的玩具火车,试图把男孩吸引过来,1分钟、5分钟、10分钟……目睹这一切的记者已不耐烦了。

20分钟过去了,这个男孩终于跟着喊出了:“火车!”再过15分钟,男孩又知道了火车里面可以坐人。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孩子高兴地喊道:“老师,带我去坐火车。”“好,一定去!”

这就是杨建军今年为患儿们特别开设的一对一发展性课程。“别看只是教了一个名词,但这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一些社会行为。”

杨建军一直希望患儿能走入普通学校就读,或融入社会。

近年来,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初步实现。2008年9月,他把紧挨着天爱隔壁的勤业二小的阳台栏杆,称作“向往阁”。在他创办的学校里300多个患儿中,已有20多个孩子通过考核,跨过“向往阁”,进入一墙之隔的勤业二小。

天爱,得到各界关爱。今年1月24日,在一场慈善拍卖会中,患儿们的8件作品拍到了4000多元。一家集团也打算投资,为天爱建一座儿童康复职业教育中心。

“自闭症完全康复的几率的确很小,但不代表患儿的智力有问题,很多患儿拥有很强大的潜能,甚至智力超常。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知识,让他们融入社会。”杨建军让很多自闭症患儿家庭看到了希望。

人物小档案

姓名:杨建军

年龄:39岁

工作单位:钟楼区天爱儿童康复学校

职务:校长

道德模范类别:文明风尚类

身边人的评说: 

这个儿子,我怨他,说辞职就辞职,从不顾自己的小家,5年来家里没添过一件东西。但我又为他自豪,因为他能为一群素不相识的孩子付出一切。

——黄庆梅(杨建军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