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丁陈丽--“孤岛”不孤

来源:常州市人民政府 2011/3/9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6

18岁少女的选择

丁陈丽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15年前第一次去医院报到的情景:从卜弋镇的家中出发,3次换乘公交车,徒步行走在长长的山道上,辗转大半天,才来到位于雪堰的太湖医院。

第一次走进病区,18岁的丁陈丽不住地给自己打气,但现实的情景却让她汗毛直立:肆虐的麻风病致使病人们眼睑外翻,四肢不全,更有溃烂长期不愈,散发出令人窒息的臭味……

美好的青春年华就要埋藏在这“人间的孤岛”中了吗?丁陈丽开始苦苦找寻答案。

没有想到,最终给她答案的是一位名叫王根发的老人。这位双目失明的麻风病患者四肢皆残,孤苦地蜷缩在病床上。每每查房,丁陈丽总能听到老人低沉的呻吟。

说不清是出于医生的天职,还是一个善良少女的良知,丁陈丽开始重点关注王根发。忍着刺鼻的恶臭,丁陈丽抱着老人的脚,细心地清理、浸泡、消炎、上药、包扎……老人的情况终于有了好转。

“生活的不幸不是他们的过错,我的职责是让他们拥有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尊严。”丁陈丽默默地告诉自己。

15年过去了,而今的丁陈丽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所不同的是,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众多需要她关心爱护的亲人。长期朝夕相处,病人们也把丁陈丽看成了亲人。

“丁医生没嫌弃过我们,有什么为难事找她,准没错。”

“心里有什么话,我们也都愿意找她说。”

“她从不怕脏,处理伤口又快又好,有时甚至不戴手套。”

心灵的家园

2005年,丁陈丽开始接手武进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年轻的小李生活在单亲家庭,由于以往的同性恋经历,他不幸感染。丁陈丽接手后,始终惦念着小李的病情,药物有没有副作用,CD4细胞指数如何,丁陈丽总要与小李母亲定时沟通。小李服用的一种药物价格昂贵,且不在免费药物之内,每个月的药费需要5000多元,家中不堪重负。丁陈丽四处奔波,终于解决了报销问题。更让丁陈丽欣慰的是,时至今日,小李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开始绽放出笑容。

小李的朋友小张同样感染了艾滋病。丁陈丽将小张和小李一起约了出来,小李的现身说法,丁陈丽的耐心劝解,终于让小张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受此启发,丁陈丽牵头建立了QQ群,治疗中遇到什么问题,健康保健有什么心得,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艾滋病患者们终于有了一个说话的地方,一个共同守候的精神家园。

艾滋病患者王女士不会忘记,在所有亲戚朋友都开始疏远她的时候,是丁陈丽一次次地来到病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询问她的病情。

丁陈丽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如家人一般,没有歧视,更没有隔膜。

2006年7月至今,22位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人,都是由丁陈丽最后告知确诊病情。他们中,有的人痛哭流涕,有的则破口大骂,丁陈丽都只能默默地注视着他们,“他们都是很不幸的普通人,作为一个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需要别人的理解,更需要社会的关心。”

电话那端的守候

为了更好地与艾滋病患者沟通,丁陈丽将自己的电话公之于众。

从药物的副作用到生活中的烦恼,很多甚至不愿告诉家人的内心私语,都有丁陈丽在电话那端静静倾听。

男性同性恋感染者小赵与伙伴发生了高危性行为。事后,小赵苦口婆心地劝说伙伴去做艾滋病检测,但伙伴就是不愿意。小赵来电求助,丁陈丽为他支招,就说自己要去医院检查需有人作陪,带着他一起过来,到了医院再做工作。

热线电话渐渐有了名气,可丁陈丽的担子却越来越重:接到“同志聚会”的消息,不管多晚,丁陈丽都要只身前往,茶室内、酒吧中,丁陈丽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群,一遍又一遍地宣传着预防艾滋病的道理。

丁陈丽最苦恼的是,她的工作不为别人理解。她记得,有一位中年男性被告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时,暴跳如雷摔门而去。此后,任凭丁陈丽一遍一遍拨打他的电话,他只要听到她的声音便立刻挂断。电话打了一年,对方就是不接,丁陈丽说,我只是想告诉他,你应该尽早接受正规治疗,更要科学保护你的家人,你的朋友。

15年的坚守,15年的付出,让丁陈丽收获了一连串荣誉:全省卫生行业“百名医德医风标兵”、 市艾滋病防治先进个人、区 “服务讲诚信、满意在卫生”竞赛服务明星、“十佳女医务工作者”……

更让丁陈丽感动的是患者们对她的认可。病人们每每前来复诊,总爱拉着她,说说家常,给她带来一份份礼物:自家鱼塘的鲜鱼、自留田中的菠菜、承包果园中的葡萄……

丁陈丽铭记着,“以同情之心善待患者,以关爱之情帮助病人”,这是她从事防治工作永远不变的初衷,更是她最真实的写照。

人物小档案

姓名:丁陈丽

年龄:33岁

工作单位:常武太湖医院

职务:社会防治科科长

道德模范类别:文明风尚类

身边人的评说:

如此危险的工作,一个年轻的女性默默为之奉献了15年,仅是这一份热忱和执着,就值得所有医护人员学习。

——常武太湖医院院长、书记刘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