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医院、步入商场、坐上出租车……我们惊喜地发现,“文明”之光从各个窗口服务单位透出: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可人的微笑、一杯温馨的热茶……让每一个来到常州窗口服务单位的人,都深深感受到幸福常州的文明清风、人文常州的温暖气息。
好医生“王伯伯”
王永清,常州一院儿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博士,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常州市道德模范人物、“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誉为“最可信赖的儿科大夫”,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王伯伯”。
选择行医就是选择艰辛
1989年,王永清从南京医学院儿科系毕业,成为一名儿科医生;2003年,获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博士学位,成为常州第一位儿科医学博士。
从医22年,有多少孩子被王永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已经难以计数。不自满、不言弃,是他须臾不忘的信条。
5岁的琳琳因为重度溺水奄奄一息,初诊医院无力回天,家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进了一院,王永清凭借在小儿危重症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亲自抱孩子进入高压氧舱治疗。两周后,琳琳蹦蹦跳跳出院了。
9岁的小海上课时突然头疼抽搐,迅速发展为重症脑干脑炎,呼吸严重衰竭,生命危在旦夕。王永清为将孩子的创伤减到最低,毅然选择无创通气,十几个小时不休不眠,寸步不离守在孩子身旁,密切注视病情变化,从死神手中抢回了孩子的生命。
寒冷的冬夜,辛劳一天的王永清刚刚入睡,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得知一个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的孩子突然病危,他冒着刺骨的寒风,骑着自行车一路飞奔,赶到医院时已是满头大汗。经过奋力抢救,孩子转危为安,一夜未眠的王永清来不及休息,又上了门诊。
“选择行医就选择了一条艰辛之路,但这条路上时时的惊喜足以补偿那些辛劳。”这就是王永清的“苦乐观”。
不能让大家久等
一个听诊器、一支压舌板、一把手电筒,是王永清看病的“三大法宝”。嘈杂的诊室里,王永清凝神静气倾听着孩子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声咳嗽,详细询问着孩子发病的每一个细节,病情诊断逐渐明晰。对“白大褂”心存恐惧的孩子进了诊室,他一个鬼脸、两下手势、几声耳语,孩子就破涕为笑。
一个来自姜堰农村的孩子在当地被诊断为“哮喘”,辗转南京、上海多家医院治疗,花费近2万元,始终未见好转。家长慕名找到王永清,他详细询问了病史,认真给孩子做了检查,再结合以往的胸片,确诊为支原体肺炎迁延未愈。2个月治疗结束后,孩子再也不“喘”了。
找王永清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早上6点,他就到医院开诊,常常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吃饭时间一推再推。遇到危重患儿抢救,半夜回家也是常事。可不管多晚、多累,他总要把每个孩子都安顿好才放心。
看到王永清忙得吃不上饭,小患者的家长悄悄买来了午饭。大家让他赶紧趁热吃了,可王永清笑着说声“谢谢”,把饭盒放在了一边,“还有孩子在等着看病,我不能让大家久等。”真实的幸福
在王永清办公桌的玻璃台板下,压着一幅幅稚气的图画。“这些都是我看过的小病人,画了喜欢的画,特地送来的!”
在“好大夫在线”网站王永清的空间内,写满了家长对他的敬佩、感激和祝福。一个名叫“紫色花瓣雨”的网友说:“谢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在我心里有的是无尽的感激和敬意。真希望能多一点像王永清这样的好医生,那样他就不会这么累、这么辛苦了。我为常州有这样的好医生而骄傲和自豪,希望你像爱每一个孩子那样爱惜自己!”
“劳动模范、医德楷模、回春妙手”,溢美之词在他眼中,不过是医者本色;孩子们童稚的爱、父母们真挚的情,却是萦绕着他的真实幸福。
孤老的邮递员“儿子”
朱新财,常州邮政局钟楼投递部投递员。不过,28岁的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孤老的邮递员“儿子”。
一天上午,朱新财像往常一样去白云新村投送邮件,一个苍老的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老婆婆佝偻着身子蹲坐在路边,一只手撑在地上,另一只手费力地敲打着后背。她的身边,摆着一袋米。朱新财认得她,她叫吴慧流,投递路上常常能看到她蹒跚的身影,孤单费力的样子让人心酸。
“阿婆,您这是怎么啦?要我帮忙吗?”朱新财刹住车,俯下身去。带着一丝意外的神情,老人吃力地摆了摆手:“不用,谢谢了。”她正欲起身,却一个趔趄,眼看就要摔倒。幸亏朱新财眼疾手快,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扶住了她。“唉,75岁了,连袋米也背不动了!”老人摇头苦笑。“来,让我背吧!”朱新财搀起老人,不由分说扛起了米,“我叫朱新财,邮局的投递员,专门负责这个小区的投递工作。我给您个电话,今后有事尽管叫我!”
吴阿婆是个孤老,长期独居,加上年高体弱,生活困难不少。得知这些情况,朱新财只要有空,就跑到她家帮忙。
对于朱新财的热心,吴阿婆起初并不接受。凭空冒出个大小伙子,不求好处主动帮忙,换谁都不太相信。每逢朱新财上门,她总是客气地摆着手说“谢谢、谢谢”,“不要、不要”。
直到有一天,朱新财下班后照例去老人家里探望。刚一照面,吴阿婆便心急火燎地说:“微波炉坏了,快帮我找个人修修吧,没有了它,我可连饭都吃不上啊!”
朱新财二话不说忙活开了。根据自学的家电修理常识,他判断是一个手动柄坏了,立即去买了一个回来,半小时就修好了。看着重新运转起来的微波炉,吴阿婆喜出望外。
投递时,朱新财特别留意居民楼下的信报箱。在他眼里,这一户户的信报箱都会说话:这家每天的邮件及时取走,一切正常;那家已有两天没取,不过没关系,他们打过招呼,说几天后回来……
一天,朱新财送投递邮件时发现:白云新村一单元304室的信报箱好久都没开过,已被邮件与报纸塞满。对于这家人,朱新财有点印象:男主人张师傅中风多年,长期病卧在床,老伴操持着里里外外,包括每天开信报箱。由此看来,老两口起码已有三天没下楼了。
朱新财感觉不妙,转身便往楼上跑。敲开门,老人家里一团糟:张师傅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伴也病了。原来这几天倒春寒,张老太患了感冒,加上心脏不好,一下病倒了。朱新财二话没说,把老人送到医院检查、配药,安排妥当了才回家。
从此,朱新财便常常利用送报上门的机会,为两位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来二去,老人话多了,人也精神了——朱新财的到来,成为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张师母,快开门,你们家小朱儿子来啦!”日子久了,街坊邻居都知道了这事,每逢朱新财上门,大家都会亲切地喊。
旅途中,我是您的拐杖
张剑,常州春秋国际旅行社导游,先后被授予“常州市优秀导游员”、“江苏省优秀导游员”、“江苏省金牌导游员”称号。
“人海中相遇,希望能成为您的朋友;踏上了旅途,我就是您的拐杖。”张剑每年出团天数超过200天,每次带团,她都在充分了解游客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尽心服务。游客中老人、孩子多,她就尽量放慢节奏、不时提醒注意,用细心周到的服务让客人安心;团友中活泼好动的年轻人集中,她就格外注意安全提示,提醒合理安排时间,让游客满意而归。
2011年“五一”,张剑带团前往西藏。由于地处高原,一名游客感觉身体不适,凌晨时分给张剑打来电话。张剑立即起床、赶到游客房间,发现他已发起高烧,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陪同游客前往医院治疗,一个晚上未曾合眼。待情况稳定后,她安排当地导游陪同其他游客游览,自己想方设法为患病游客订了回程机票,亲自送往机场。刚刚回到住地,团里一名小女孩也出现了高原反应,张剑不顾疲劳,再次陪同女孩前往医院,和家长一起照顾了她一个晚上,直至症状消除。团队回常以后,全团游客联名写来表扬信,要求旅行社对张剑进行表彰;那名游客和小女孩全家分别将锦旗送到公司,对张剑表示感谢。可她却说:“在常州春秋,照顾好每一名游客,是导游应尽的职责。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车厢就是我的家
张娅瑛,常州公交集团第三汽车公司11路线班长,五星级驾驶员,以“五心服务法”赢得众多乘客的赞誉,市“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天天开着这车接送乘客,车厢就是我的家。”保持车容车貌整洁是张娅瑛的“必修课”。她自费买来鲜花、灯笼,精心装扮车厢,让“家”更加温馨;她在车上配置了便民箱、空气清新剂等,方便乘客,提高服务品位。每当车辆到达终点站时,她总要及时清理掉车厢内的杂物,清扫车厢地板,让“家”始终干干净净。
为让车辆运行更安全,张娅瑛苦练内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驾驶技术。工作中,她不但时时刻刻注意道路交通安全,还事事处处考虑车内乘客安全,在她的车上,从未发生过乘客颠伤的事故。
“热心、用心、诚心、温心、精心”,张娅瑛用真诚的微笑、温暖的热情,为乘客提供周到贴心的温馨服务。遇到堵车,乘客抱怨,她耐心做好解释工作;遇到老、弱、病、残、孕或怀抱婴儿的乘客上车,她及时
提示让座;遇到行动不方便的乘客,她主动上前搀扶;通过火车站等客流量较大的停靠站台时,她尽可能让车辆停靠的时间长一点,环顾车厢和注视乘客的动向细致些,努力让乘客都能坐上车。
服务好车内乘客的同时,张娅瑛不忘关注路上行人。车辆通过人行横道时,她放慢车速,主动礼让行人;靠边停站时,她从不强行超越非机动车;雨天途经积水路面,她小心翼翼驾驶,防止污水溅到行人……
“以车为家保一方平安,服务乘客助一臂之力。”十多年来,张娅瑛早已记不清自己曾帮助多少粗心乘客找回失物。在人头涌动、错综复杂的人群中,每每遇到形迹可疑的“特殊乘客”,她都会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细心观察,一旦觉察可疑情况,她总是不惧危险,主动用语音提示或到站停车后站立维持车内秩序,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张娅瑛用人性化的服务,赢得了乘客的赞誉,营造出“文明行车、文明乘车”的良好氛围。
27年零投诉
叶亚平,常州巴士出租汽车公司出租车驾驶员,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27年如一日,真诚为每一位乘客服务,在流动的“窗口”中彰显文明,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出租车驾驶员、优质服务车驾驶员,省首届十佳客运诚信之星、文明职工、市“十大杰出志愿者”、文明驾驶员、“百佳市民”等荣誉称号。
“诚”:叶亚平把乘客当亲人,他的车不仅时时整洁,还常备晕车药、卫生纸、雨伞等物品,小小车厢充满温馨、体现文明。遇到年长、病弱的乘客,老叶总要把他们送到家中才放心;遇到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更是主动相帮,可当乘客要多付车费时,他却绝不肯收。“多奉献一份真情,乘客就能多享受一份温暖。”无论生意大小,叶亚平总是愉快接受、认真完成,从事了27年客运服务,他从未发生一起乘客投诉。
“信”:尽管每次乘客下车时,叶亚平都会提醒他们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可还是有不少粗心人将东西遗忘在车里,钱包、现金、手机……不胜枚举。发现了失物,老叶常常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到处寻找失主。价值3000元的相机半天内物归原主,短短三天中两次送还手机……拾金不昧的事迹不胜枚举,近3年来,老叶收到锦旗8面、表扬信16封,失物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
“义”:遇到不法之徒,叶亚平毫不退缩、挺身而出,为素不相识的老人追回被偷的装满小百货的三轮车;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毫不犹豫、出手相助,将受伤民工送往医院,协助办好入院抢救手续,不收车费悄然离去……
“稳”:安全行车关系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胆大心细、不开快车”的叶亚平是安全行车的模范。行车27年,安全驾驶200万公里,他从未发生一次事故。
不惊天、不动地,叶亚平的故事看似平淡,却折射出一位出租车驾驶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正因为有了他这样的“的哥”,出租车才成为龙城常州一道亮丽的风景。
“片警”老姜
姜晓强,南大街派出所社区民警。在“片警”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践行着保卫一方平安、造福一方百姓的庄严承诺。
“姜”——姜是辣的,老姜眼里,容不得半点尘埃;老姜心里,来不得半点模棱。
从部队到公安,老姜始终秉承“说一不二”的风格。经过军警生活的沉淀,老姜的办事作风越发雷厉风行。
“做社区工作就要一丝不苟,拿得出手。”打开老姜的柜子,整整齐齐的户口底册,就连每张纸的边角都对得齐齐整整。重点人口、工作对象分门别类,学习笔记、下发文件一份不少,甭管多严格的检查,总让人挑不出毛病。
“做社区工作就要有始有终,坚持不懈。”警民恳谈,他已坚持了18年。每月28日,都是雷打不动的“恳谈日”。警务室里,老姜整理的会议记录已有满满一大箱。
“做社区工作就要脑比眼快,脚比手勤。”小区盗窃案件多发,老姜沉思片刻,拿出了切实有效的办法,并迅速落实下去。他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筹措资金完善治安盲点基础设施。短短3年,已在社区安装落水管防爬刺80余只,动员居民安装CK报警装置、“小金刚”报警器20只,改换老式防盗门51扇,社区治安形势持续平稳,群众满意率显著提升。
“做社区工作就是要顶真,丁是丁卯是卯。”老姜分管的社区,暂住人口登记率高达100%,输录差错率为0。
“晓”——晓之以理,老姜百炼钢化绕指柔,终使失足少年浪子回头。
老姜的管片里曾有三个“问题少年”,无心念书,经常打架斗殴、敲诈小学生。老姜悄悄注册了QQ号,以同龄人的身份跟他们聊天,通过谈心交流,让他们迷途知返。如今,三个孩子一个读了大学、一个做了老板、一个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对老姜敬重有加:“要不是姜警官及时拉了一把,我们怕是早就在铁窗之下了。”
老姜侠骨柔肠。管片里哪家有孤寡老人、哪家有残疾病号,他都一清二楚。他为这些困难家庭办理了低保,定期上门探望慰问,了解实际困难,及时帮助解决。
“强”——强弩之矢破干戈,家长里短面前,老姜巧妙化解,让兄弟邻里玉帛相见。
化解矛盾纠纷,老姜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想人所想、急人所急,是百姓心中称职的“老娘舅”。今年以来,老姜成功处理解决各类治安纠纷150余件、民事纠纷80余件、债务纠纷20余起,没有一起因处置不当引发投诉,受到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姜晓强用真心、真情、真诚换来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恪尽职守、为民办事”成为居民对他的由衷评价。
用心服务纳税人
鞠英,常州国税一分局纳税服务科副科长,从事税收服务近30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心服务纳税人,被评为市国税系统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服务好不好,关键看成效。纳税人不是来品茶喝水、享受空调的,他们需要的是高效率、低成本的办税服务。”鞠英深知,只有务实高效的纳税服务,才能真正赢得纳税人的欢迎。
为方便纳税人,鞠英常常提前上班、推迟下班,撇开分局承诺的“法定加班日”不算,她每年平均加班时间20多个工作日。
“为纳税人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要扎扎实实落实到点点滴滴的工作中。为纳税人着想,鞠英不计个人苦累得失。2008年的一个春夜,鞠英接到一位纳税人的电话,说是因故耽误了一张十几万元税款的发票认证,如不能按时抵扣,企业将蒙受损失。她二话没说,从家里赶到单位,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令纳税人感动不已。
“服务纳税人,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维护良好的税收秩序,就是最好的服务。”多年的窗口服务工作中,鞠英无论遇到怎样的纳税人,都坚持原则、不卑不亢,以政策服人、以言行感人。
2007年5月,她在临商开票审核中发现原政策与现行政策不一致,草绳、草帘、草包、笤帚、竹篓、拖把等不属免税产品、应予征税,个别纳税人认为她有意刁难,由争辩、吵闹直至恶语中伤,可她骂不还口、法不松口,有理有据、耐心解释,终于感动了纳税人,主动缴纳了税款。
2008年夏天,一位纳税人以酒壮胆来窗口办理逾期申报处罚,借酒无理取闹,对鞠英横加指责,就连现场前来办理业务的其他纳税人都愤愤不平,纷纷上前指责。为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鞠英忍着委屈、含着泪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按照规定办理了处罚。事后,闹事的纳税人自觉惭愧,主动到分局赔礼道歉,请求领导表扬鞠英。
张国琴的“扫地经”
张国琴,环卫工人,以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践行“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诺言,先后荣获“常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建设系统服务明星”、“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称号。
从事环卫一线工作十多年,张国琴勤勤恳恳做着看似简单、平凡的清扫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日复一日的清扫中,她总结出一套人性化“扫地经”,在同事间广为传播。
2007年3月,组织上安排张国琴到横兴弄从事加工工作,可她多次主动找领导要求回一线,说:“扫街扫惯了,我不怕苦”。当年5月,市区主要道路实行“一体化”清扫保洁,新接手的保洁范围存在许多长期没有清理的死角。张国琴带领班组成员,想方设法把卫生死角全部清除。冬天连降暴雪,为确保车辆和行人通行安全,张国琴每天凌晨3点就从花园新村家里出发,步行1个小时赶到工作岗位,零下6度的气温,她毫无怨言奋战在铲雪第一线,路通了,她的心也畅了。
提起家人,张国琴心怀愧疚。“我欠家人的太多了。”每天早晨4点,张国琴就出发来到中转站,晚上9点以后才回家里,丈夫、孩子都照顾不到。舍小家顾大家,张国琴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倾心热爱的环卫事业上,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换来城市的干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