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绿色崛起的幸福家园

来源:常州日报 2011/7/7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4

这是一片红色记忆浸染的绿色大地。想当年,水西村里燃烽火,铁军抗日威名扬,风卷红旗跨长江;看今朝,红色老区谱新篇,绿色崛起大跨越,新起点上再出发。

这就是溧阳,吴楚故地,三省交界,山水兼备,生态家园。

时间坐标轴上,溧阳总体上已实现全面小康,进入经济发展最活跃时期。至去年,工业产值、销售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80亿元。走出依赖资源禀赋、力解结构性矛盾,金属冶炼及加工、机械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新型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清晰定型,形成年纳税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4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9家、超50亿元企业3家、超200亿元企业1家。“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战略,正引领发展方式的大转变。

交通坐标系里,溧阳已置身苏浙皖三省中心位置。纵横穿境的宁杭、扬溧高速公路,即将贯通的宁杭高速铁路,在建的常溧高速公路,以及全国领先的市、镇、村三级路网,赫然改变“边区、山区、老区”现状,凸现溧阳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品质溧阳,建设长三角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苏浙皖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国内外有知名度的生态旅游城市,溧阳正迎纳八面来风。

新起点上再出发,今后五年,78万溧阳人将在溧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深入实施“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战略,牢牢把握“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目标定位,致力推进“六个注重”和“八项工程”,到2015年,努力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00亿元,力争达1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70亿元。

绿色崛起铸就发展特色

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大力实施“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战略,过去的五年是溧阳改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明显的五年,也是民主法治、精神文明与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五年。从创造绿色小康苏南样本,到统筹城乡推进协调发展,溧阳成功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坚持科学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4.66亿元,财政总收入80.0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4倍、2.8倍和2.2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8∶55.8∶35.4调整到2010年的7.0∶57.5∶35.5。

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五年完成工业投入732亿元,年均增长27.2%,金属冶炼及加工、机械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集聚程度显著提升,LED、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增势明显。申特钢铁、上上电缆、华朋集团、金峰水泥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只、省著名商标21只,中国名牌产品3只、省名牌产品31只。与此同时,建安业竞争力持续增强,五年新增建安资质企业32家,其中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13家,正方园集团承建工程获“鲁班奖”。

现代农业特色彰显。五年吸引“三资”49亿元开发农业,全市形成千亩以上农业开发基地103个,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12个,省、常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个。天目湖白茶、溧阳白芹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溧阳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市)”、“中国名茶之乡”。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亿元,均比2005年增长2.8倍。新增国家4A级景区2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天目湖、南山竹海进入中国县域旅游品牌景区百强行列,溧阳被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二十强县(市)”。商贸流通日益繁荣,沃尔玛、天虹、金鹰、月星家居等一批知名商业企业入驻溧阳。成功创建江苏省金融生态达标县,新设立商业银行6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家;五年间全市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存款年均分别增长27.95%和23.32%。

坚持开放开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五年完成实际到账外资12.2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3倍,引进了朗盛多元醇、绿成纸业、顺风光电、中材国际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外贸自营出口22.8亿美元、外经营业额2.5亿美元,分别比前五年增长2.5倍和1.1倍。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成功举办2008“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天目湖中欧经济论坛、中国溧阳茶叶节暨天目湖旅游节等活动,分别与美国联合市、荷兰莱瓦顿市结成友好城市。经济开发区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凸显,2010年综合实力全省排名第26位。科技创新得到强化,2010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值39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4%,比2005年提升25.1个百分点;五年累计申请发明专利798件,比“十五”期间增长6.7倍。相继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和“全国科普示范市”称号。“4+1”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建成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7家和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引进海外人才164名、领军型海归创业项目26个。

坚持创优环境,城乡面貌显著改观。按照“中等城市规模、中心城市功能、山水城市风格”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力实施城市“南拓西延”发展战略,高起点建设燕山新城,稳步实施老城区改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扬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常溧高速公路正式奠基,宁杭城际铁路溧阳段、芜申运河溧阳先导段三级航道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模式成全国典型。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了沙河、大溪、前宋等水库除险加固和燕山河整治工程,防汛抗旱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建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和10座集镇污水处理厂,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污水处理网络。生态建设扎实开展,天目湖水源地保护、矿业整顿和化工整治三大行动成效显著,关闭石灰企业60家、轧石企业91家、机立窑水泥生产线31条,关停化工生产企业150余家,绸缪化工园区实现整体转型,天目湖水质明显趋优。在全省率先建立钢铁产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钢铁产能得到整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土地复垦开发,高标准农田、“万顷良田”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所有行政村达到“三清一绿”标准,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垃圾统筹处理体系。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实现全覆盖,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坚持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五年分别投入教育、卫生事业财政资金27.8亿元和6.5亿元。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布局规划不断优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成南渡、戴埠、上黄3个镇卫生院整体搬迁工程,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溧阳市成为“江苏省‘十一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馆建成开放,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完成新馆建设,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开展,被评为“江苏省体育强市”。“蒋塘马灯”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在全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溧阳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焦尾琴故里”。市区公园全部免费开放,燕山公园一期建成开园,菜市场改造提升工程有序实施。文明创建工作成果丰硕,荣获“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国防教育、人民武装、征兵和双拥工作全面发展,省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五连冠”。

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系统实施“3910”民生工程,坚持每年为民办好十件实事,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通过“中国长寿之乡”专家组评审。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912元和11368元,年均分别增长10.2%和13.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3651元,比2005年末增长1.29倍。五年累计财政投入14.4亿元,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2010年城镇职工“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98.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6.5%,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96.5%,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01%。健全住房保障体系,五年新增廉租房实物配租322套、租赁补贴457户,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7934万元。加大慈善救助力度,全市慈善基金规模超2亿元,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5万人次,荣获“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全国敬老模范单位”称号。深化“平安溧阳”、“法治溧阳”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大防控”、“大调解”、“三级便民信访服务”工作模式,2010年全市公众安全感达94.1%,列常州第一,并被评为全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实现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创建“七连冠”。

坚持创先争优,党的建设显著加强。精心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五比五看”、“走村入户进万家”等活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得到新加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连续4年被评为常州市先进集体,市委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示范点。全面完成市、镇机构改革和镇村行政区划调整,圆满完成镇党委、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领导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基层民主建设持续创新,修订完善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程,形成了党代表列席市委常委会制度。组织实施“固基强村”三年行动,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村党组织公推直选工作,评出了首届“十佳村干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成功开展差额选拔干部制度改革试点和3个镇党委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工作,副科级以下公务员轮岗交流和年轻干部到重点工作一线锻炼形成制度。“效率溧阳”和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深化,圆满完成市、镇机关公务用车改革,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建成全省首家廉洁思想教育馆,“一室一品”等特色创新工作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积极构筑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党风政风、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好转。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得到加强,工青妇、科普、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富有成效,民族、宗教、老干部、对台、侨务、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了新进步。

八项工程给力跨越发展

新的五年,溧阳将以新标准推进“两个率先”,重点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等“八项工程”,力铸“品质溧阳”。

具体奋斗目标是: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00亿元,力争达10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7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以上,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5%以上;城市化水平达6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10.2%;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以下;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0分以上。

给力跨越发展,今后五年,溧阳将加快推进“六大建设”,即现代产业体系、创新能力、民生工程、生态文明、城镇化、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以此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推动经济转型上迈出新步伐

壮大提升新型工业。“十二五”期间,确保完成工业投入1800亿元,力争2000亿元以上,每年新开工建设总投资超10亿元项目15个以上。实施工业经济跃升工程,努力实现工业纳税销售“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目标,到2015年总量突破4000亿元,其中经济开发区超3000亿元、其他镇均达百亿元规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按照“精、专、特、外、新”的发展方向,积极支持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重点民营企业,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兼并重组,快速做大做强,力争2015年全市纳税销售超百亿元企业达12家以上。推动产业升级。以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为方向,紧跟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扩张、新兴产业倍增”三大产业振兴计划。按照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导向,深入实施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强化新兴产业政策扶持,设立产业引导专项资金,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扩张规模,跨越发展。加快推进建筑强市战略,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支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建安企业,确保2015年全市建筑业施工产值达600亿元。

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开发战略,深入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三资”投入天目湖现代农业产业园、曹山现代农业示范区、前马荡现代渔业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20万亩,并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深入实施“两湖两山”大旅游开发战略,完成国家5A级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区同创”工作,加快推进南山竹海景区提升改造、环大溪水库公路、瓦屋山景区建设等重点工程,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重点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游、文化游、美食游、养生游等特色旅游,力争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80亿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积极开展企业非核心业务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试点工作。进一步放大溧阳区位优势,以打造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目标,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加快实施苏浙皖边界市场改扩建、苏浙皖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打响“苏浙皖”品牌,积极建设人气旺、辐射广、影响大的现代物流基地。

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加快构建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完善投融资体系,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探索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着力培育一批优势文化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

全力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经济开发区的主阵地作用,加快重大项目向开发区集聚,着力做强金属冶炼及加工、输变电设备、装备制造等三大百亿级传统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三大百亿级新兴产业,真正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最大的外资聚集区、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极,力争到2015年全区实现纳税销售“双倍增”,综合实力跻身全省20强。加快推进天目湖科技创业园建设,促进园区内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提档升级,努力把天目湖工业集中区打造成全市的创新创业高地。

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在激发发展动力上迈出新步伐

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个性化、专业化、社区化孵化载体25万平方米。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产学研技术联盟,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重点支持规模企业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切实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提高。

在人才资源开发上求实效。深入实施“4+1”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全面落实溧阳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企业高技能人才等五大人才计划,使溧阳成为对高层次人才极具吸引力的城市。

加快民生工程建设,在提升幸福指数上迈出新步伐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正常支付保障机制,使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职工工作绩效相适应。突出农民增收工作,深化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联合创业。

持之以恒提升保障水平。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按照“低门槛、广覆盖、多层次”的标准,全面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中低收入困难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切实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人员的住房困难。同时,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加快完善政府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机制。

坚持不懈繁荣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监督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全面提高卫生综合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继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大力推动老龄服务事业发展,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持续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生态是溧阳最大的后发优势,是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今后五年,坚定不移地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铁腕治污、刚性降耗,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使“生态文明”成为溧阳的重要品牌。重点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低碳经济发展工程、生态文化建设工程等。

加快城镇化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城镇化是溧阳未来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和改善群众生活的现实载体。今后五年,将顺应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趋势,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加快城乡要素融通,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繁荣。一是拉开框架,优化城市发展形态;二是完善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特色,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四是城乡一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迈出新步伐

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通过抓基层强基础、突出源头治理、强化思想引导等,努力探索符合溧阳特色、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科学发展、满足人民需求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开启新征程,溧阳正迈出绿色崛起的矫健步伐,款款走向一个全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