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高级职称)申报和推荐工作日前结束,申报推荐人数达2840人,比去年增长30%,创历史新高。而从申报推荐的分布来看,教育、卫生系统等事业单位占了大头,企业申报仅占总人数的19.2%。
据工商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企业数已达8万家,如此众多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更难以估量,为何一年仅有546人申报高级职称呢?
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职称不与待遇挂钩
李先生在我市新北区一家外贸企业工作,具有中级经济师职称,但在他看来,这职称远没有他的另一个头衔——人力资源部经理来得管用,“现在的待遇只和业绩、岗位挂钩,职称不管用”。
像李先生这样的情况,在企业很普遍。“事业单位员工的职称往往与工资待遇等挂钩,但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经营者看重的是专业技术人员与岗位的匹配性,也就是说,只要你适合这个岗位就行,有没有职称无所谓。”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王杏梅表示,大多数企业的福利待遇不与职称挂钩,这极大地影响了专技人员申报职称的热情。
没时间去写论文、学外语
论文、职称计算机和职称外语等现行职称评价体系中的一些“硬杠杠”,也拦住了很多企业专技人员。
据了解,企业专技人员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钻研技术、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写论文、学外语和电脑,但这些又都是职称评审的必备内容。
王杏梅分析说,参加高级职称评审论文要求很高,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篇以上,或提供为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报告、有重大项目的立项报告3篇以上。
企业界有人士反映,企业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论业务水平,完全够得上副高甚至是正高,但他们没有参加职称申报和评定。
职业资格考试分流
除此以外,据市人事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些年,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类别也在不断增加,这对报考职称的人群形成了分流,“职业资格与职称不是同一种类别,但是也能体现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例如咨询工程师、注册会计师、法律顾问等,都是从事特定职业的门槛。”
政策导向频吹暖风
“尽管总量不大,但企业专技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的热情正在逐年升高。”人社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企业申报高级职称的人数2009年为346人,2010年为444人,2011年为546人,每年都在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其中,尤以建筑类企业居多。在今年报考高级职称的546名企业技术人员中,有超过4成来自建筑类企业。
国家的政策导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法规,把建筑类企业的资质作为市场准入的门槛,没有相应的资质,就不能承接工程,而职称就是取得资质的重要条件。”王杏梅说,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为例,资质等级越高,可承接的工程也就越大,而如果要取得一级资质,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企业不仅高级管理人员要有高级职称,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也不能少于10人。同时,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企业申报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科技项目等,也都把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数量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政府还对企业退休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在调整养老金上进行适当倾斜。”市人社局养老保险处处长陈晓明表示,我市日前出台政策:对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退休的正高每人每月增发230元、副高(含高级技师)每人每月增发170元,2010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正高每人每月增发160元、副高(含高级技师)每人每月增发110元。“这种调整不是第一次,历年来增发的数额累积起来,退休以后就很可观,对企业人员肯定有触动。”
企业应成为主力军
“与庞大的企业基数相比,申报高级职称的人数还是太少了。”王杏梅表示,企业专技人员理应成为高级职称申报的主力军,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努力。
从企业经营者角度而言,要把福利待遇考核向职称倾斜,把职称申报作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渠道,“不仅仅是要引进人才,还要激励、培养人才”。
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对企业申报高级职称设立专项激励资金,鼓励企业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同时,对重点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要继续加大对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的考核,促使企业自觉申报。“当然,国家还要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体系,对于企业专技人员,放宽标准,着重于工作经历、技术水平方面的考核。”